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王锦国
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水文地质;(2)地下水环境。任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质学会水文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员、江苏省地热能源学会理事等。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计划、“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25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规程3部。讲授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计算、裂隙介质地下水动力学等课程。
王锦国 2023-02-27
王艳宏
王艳宏,教授,中药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英国伦敦大学访问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校教学新秀奖获得者、校教学优质奖获得者。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的二级学科中药药剂学学科后备带头人、中药制药专业负责人、药剂学教研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承担《中药药剂学》《药剂学》《药典解析》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药剂学实验教程》,参编《中药药剂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双语教学)《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制药工艺学》等教材7部。主要从事中药性味理论、中药传统剂型科学内涵和中药健康产品的开发研究。
王艳宏 2023-02-27
王钦文
王钦文博士: 二级教授,博导,浙江省151人才重点资助对象, 钱江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浙江省及宁波市重点学科(生物学)负责人。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生理学会副主委、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抗衰老学会副主委、浙江省病理生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行为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交大博导/吉林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兴趣为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一直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AD)的研究,在Aβ对突触可塑性调制方面及AD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行抗AD新药的药理研究及开发。发现JNK,MAPK,CdK5等激酶系统参与Aβ对LTP抑制作用;比较了寡聚型与纤维型Aβ作用的异同;研究了小胶质细胞与TNFα、NO等炎性因子及氧化压力的作用;提出mGluR5及β肾上腺素受体参与Aβ的作用;在Aβ对突触可塑性调制研究中,发现Aβ不仅可以抑制LTP ,对LTD也有增强作用;还探讨NSAID, Memantine、Rosiglitazone等药物的可能治疗机理及作用。发现了BDNF、DISC1等多个基因的DNA甲基化与AD患病风险相关。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在J Neurosci、Brain等著名期刊上的高水平论文。一二区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300。论文单篇引用率超过400次,总引用次数达3000余次,被包括Nature在内的国际顶级杂志引用。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重点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4项(重点专项1项),国际合作1项,其他多项。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1项等。主讲《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骨干课程。作为主要教师参与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是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获宁波市优秀留学人才、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宁波大学优秀中青年教职工指导教师称号及宁波大学徐望月教学奖。带领的研究组共获得包括20余项国家级基金在内的80余项课题资助,发表高水平论文二百余篇,团队获宁波市巾帼文明岗、宁波大学三育人优秀集体及宁波大学优秀独立学科方向团队。
王钦文 2023-03-08
王继荣
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市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青岛大学三级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青岛力学学会理事长,青岛市机器人学会理事,机械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点负责人。青岛市民进副主委,青岛市政协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1. 机器人 2. 机械优化及有限元分析 3. 非标自动化生产线研发
王继荣 2023-03-08
王奉涛
王奉涛,男,1974 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汕头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智能运维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增材制造过程智能监控、机械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 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发表学术专著一部、论文 8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 项。
王奉涛 2023-03-10
王延宁
2018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岩土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汕头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汕头市政协委员。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岩土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岩土学会青年理事会副秘书长等职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和隧道工程方面科研教学工作。 在“沉管隧道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循环加卸载软化模型和“新型地基处理方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1 项,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1 项、汕头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 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在《China Ocean Engineering》,《Bulletin ofEngineering Geology andthe Environment 》,《 Marine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和《煤炭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 SCI/EI收录 10 余篇; 申请发明专利2 项,授权专利2 项;主持多项横向课题,针对性在沉管隧道长期稳定、城市综合管廊长期稳定、地铁区间及车站安全运营和滨海超软土地基处理等方面的解决一系列工程难题,累积科研经费四百余万元。
王延宁 2023-03-10
王寿珍
本人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工作,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负责吉林大学专利管理,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培训,2013 年至今,负责吉林大学技术许可、转让和作价入股等工作。曾起草《吉林大学商标注册及异议报告》,主持完成了吉林大学商标注册工作;申报并建立国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一吉林大学分站及国家知识产权培训一吉林基地;起草《吉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吉林大学外设技术转移中心管理办法》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件,极大促进了学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做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脱附减阻功能表面仿生技术专利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做为副主编组织出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思考》论文集。 2008 年考取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2010 年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优秀工作者,并入选“第三批全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 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2021 年获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个人贡献奖。
王寿珍 2023-03-03
王思敬
        王思敬(1934.12.27-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体力学专家。原籍安徽巢湖市人,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相结合的研究,为开拓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地质新领域,发展工程地质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生产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解决关键的地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峡建设及黄河、金沙江、澜沧江若干水利水电工程及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做了研究和咨询。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的地质论证方面取得成就。他曾出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主席团成员,担任过国际工程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曾任《工程地质学报》、《岩土工程界》、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等学术刊物主编。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国际工程地质学会最高学术奖Hans Cloos Medal, 在国内外工程地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思敬 2023-02-15
北京中航健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航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健),位于北京亦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地。致力于我国“互联网+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技术研发与制造。中航健是闪联智慧教育标准工作组主要成员,提供智慧校园的顶层咨询、设计、规划、实施。构建贯穿全校、独立领先、分总联动、相辅相成的系统架构体系,使其具备“智能管理、信息共享、资源辐射、协同服务、数据挖掘、可视化评估”的创新型全过程发展的智慧示范校。中航健依托首都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模式,应用云计算、通信网络、物联网、图像分析处理和多媒体制作等前沿技术,推动各类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系统开发以云+端服务为支撑,构建一个基础教育的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为中心,在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设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础教学多媒体教室设施、兴趣专业创新教室设施、公共视听场馆设施、校史校貌文化宣传设施、教育云资源管理数据平台群、校园环境智能管理设施等八个智慧校园核心建设方向,以客户为中心,始终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北京中航健科技有限公司 2021-01-15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组建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以出生苏州太仓的世界著名核物理女王——吴健雄的名字命名,位于苏州太仓科教新城。学院毗邻虹桥枢纽、嘉定城区、昆山城区,京沪高铁太仓南站、昆山南站、沿海高速太仓主线出口、沪宁高速陆家出口、204国道环绕周边,区域产业密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海内外学子向往的就业创业高地。 学院前身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创办于1907年,办学历史积淀深厚,培养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原国防大学中将副校长钱抵千、核物理学家院士黄胜年以及数以万计的教育专家。学院合并的江苏电大太仓分校、太仓工业学校校企合作经验丰富,为顺利转型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雄厚的产教融合基础。 学院遵循“规模适度、个性培养、人人成才、特色发展”的思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核心校区占地7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米,与国家级太仓高新区开展区校全域融合办学,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延伸至88平方公里。拥有中德工程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商学院等11个教科研单位,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设有江苏省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太仓企业联合大学等7个社会服务平台。开设专业近30个,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3+2本科专业3个,合作培养在籍研究生400余人,年社会培训量2万人以上,形成了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非学历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为补充的区域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共有500多名专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37.9%、硕士以上学位占78.8%、双师素质教师占91.2%。拥有省333高层次人才、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省青年文化人才、东吴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省级、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发明专利200余项,毕业生创业比例和就业质量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学院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充分发挥地方高职体制机制优势,不断推进“政行企校”融合发展特色;利用地方德企高度集聚优势,彰显“双元制”人才培养特色;挖掘吴健雄精神资源优势,砥砺弘扬“健雄精神”文化育人特色;借助沿江沿海沿沪区位优势,凸显“集聚资源”服务地方特色。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探索成效显著, 牵头成立“AHK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成为国内唯一的“AHK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为大批德企进驻太仓提供了人才保障。学院以优异成绩先后通过两轮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江苏省高职示范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江苏省收费诚信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红十字示范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苏州市文明校园、中国书法特色学校、中国华人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018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等百项荣誉称号。 厚德载物,积健为雄!欢迎海内外立志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加盟健雄学院!欢迎海内外青年学子来健雄学院学习和创新创业! 校训:厚德载物、积健为雄 校风:重德笃行、务实求新 教风:崇德敬业、善道求真 学风:明德勤学、尚能求精 吴健雄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律己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2 1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