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芜湖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安徽师范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师范大学师资、学科、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是皖江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与可靠保障。 学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毗邻芜湖市风景秀丽的龙头山、凤鸣湖风景区。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文化气息浓郁,是莘莘学子读书治学、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学院秉承安徽师范大学“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活力,以“厚德、开物、自强”为院训,倡导“诚信、勤奋、团结、博爱”的价值观,着力培养“明明德、厚基础、强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院独立颁发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9120人。独立办学13年来,学院以高水平的师资、规范的教学、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多彩的校园文化,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院是安徽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单位,已与英国、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相关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2014年,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发布《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评分榜》中,皖江学院位居安徽省独立学院榜首,在全省所有高校排名第八。2015年、2016年、2017年,在艾瑞深、武书连分别公布的大学排行榜中,我院综合实力均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学院现设人文与传播系、外语系、经济系、管理系、电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视觉艺术系、音乐系、体育系、学前教育系等10个系,并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实验中心、图书馆(并共享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8个,专兼任教师455人,其中特聘教授7人,教授37人,副教授105人,博士37人,硕士360人,外籍教师4人。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拓展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建有1个动漫研究中心,3个省级特色实训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和近150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竞赛、安徽省动漫大赛、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省部级比赛中,皖江学子均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坚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学习而来”的办学理念,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达10%以上,2018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11.68%。多年来,一批优秀毕业生或在全国各地建功立业,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外交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深造。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院教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紧紧围绕“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的建设目标,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情育人和全面育人”为思路,以“革故鼎新,笃学尚行,上善若水,自强不息”为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强化内涵建设,精心构建皖江学子全面成长的平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芜湖学院 2021-02-01
南宁学院
南宁学院始建于1985年,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和民革广西区委合作共办;2012年11月受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经过33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为辅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优秀卫生学校”、“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学校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五象新区核心区,校园占地近13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充裕的体育运动和学生课外活动场所、便利的师生生活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南宁公交多条线路、南宁地铁4号线直通学校门口;学校毗邻邕宁新兴产业园区、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园,周边10公里区域内还集聚有广西体育中心和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五象湖公园、青秀山风景区等旅游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静雅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能充分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需求。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39.75%,他们当中有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赖炳荣,广西知名历史文化学者陈雄章,博士生导师苏益声、彭振云,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李玟翰等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大师以及依托行业引进的30位具有博士学历、高级职称的质量工程类专家。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建有高博软件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训中心、轨道交通运行与控制实验中心、商科仿真模拟综合实训中心等37个实验实训中心(基地),ICT创新综合实验室、数据通信实训室、ISO实验室等128个功能实验实训室;学校图书馆面积26587平方米,阅览座位2000余席,馆藏纸质图书110余万册;大学生创业园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商贸等五大类型上百个经营项目;体育馆恢宏大气,有3000多个座位;装有中央空调的演艺中心培养和展示学生才艺的重要场所,舞台宽阔、座位宽敞,已多次承接国内外顶尖文艺团体的演出。同时,学校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的育人平台和科研基地26个,其中包括教育部—中兴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新桂商研究院。 学校积极营造“教师潜心教学,学生静心求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定期举办“三节两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即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社团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语言工程、文明修身工程),成立有大学生专利俱乐部等各类学生社团共计59个,积极开展各类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运动、“不孤湖”大讲堂、“书香南院”阅读等第二课堂校园活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兴趣爱好,施展个性才能提供平台。 学校围绕广西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实施“2+6”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布局,“2”即重点发展质量技术工程和城市产业与公共服务工程两大学科,“6”即重点建设质量技术工程、土木建筑工程、机电与智能制造、交通与物流、信息与通讯技术、文化产业与城市管理六大专业集群,现有本科专业25个;与应用型的学科专业体系相匹配,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应用型能力培养体系、应用型科研服务体系。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践行“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6种基于利益共同体的稳定长效、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与南宁市威宁投资集团的“互联互通”模式、与南宁市轨道交通公司的“需求驱动”模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打通行业”模式、与中兴通讯公司、苏州高博教育集团、科大讯飞公司的“攀亲嫁接”模式、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分院的“厂校一体”模式、与广西“新桂商”群体的“创业就业贯穿”模式。合作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合作办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合作办学,2014年,学校完成了泰国18所高校教师的语言文化和城市轨道、高铁等专业知识培训,获得泰国教育部高度认可。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总体框架内,培育有一支86名具有国家创业导师资格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其中2人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近三年,学校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5项,自治区级奖项615项;师生申请发明专利337项,授权17项。 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学校确立了“创造卓越教育品质,促进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办学使命,以“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为办学理念,“自觉自强、厚德厚学”的校训、“自强、责任、卓越、有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价值指引。学校坚持探索“产教融合、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面向以南宁市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培养“做人有品格、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应用技术大学。 2016年,“支持南宁学院建设全国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力争升格为南宁大学”列入了《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南宁学院发展的新机遇。学校将秉承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开放式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南宁学院 2021-02-01
湖州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是1999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4年11月经教育部确认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11年,基本完成了省教育厅要求的“剥离规范”工作,并确定湖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为合作伙伴,促进了学院的规范发展。 学院现有独立校园644亩,校舍面积近2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90万元;设有基础部和经管、社会发展、教育、体育、文学、外语、艺术、理学、信息与工程、生命科学、医学等11个系;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体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35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481人,其中专任教师415人,高级职称教师112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456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求实创新,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目前,学院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院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56门、重点建设课程8门、双语教学课程15门、教学模式改革课程12门;院级教学名师7名、教坛新秀12名;省级重点规划教材5部;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89项、市厅级项目161项、横向项目87项,近四年来累计科研经费2764多万元;获得省部级奖6项、市厅级奖82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项;发表科研论文1049篇,出版专著(含教材)24部。近四年来,第一志愿报考率和报到率一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就业率保持在94.6%以上。 今后五年,学院将紧紧依托湖州师范学院,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规范管理、优化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提高质量、构建特色上取得新突破,在增强实力、提升效益上取得新进步。到201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机制灵活、培养体系完善、教育质量优秀、地方特色明显的创业型本科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处在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湖州学院 2021-02-01
荆州学院
荆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2004年的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荆州学院。 学校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楚国古都、三国名城,拥有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中心,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化展示地,素有“鱼米之乡”“中国粮仓”之美誉。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景观雕塑点缀其间,建筑、湖水、绿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校园内现代教育及生活设施齐备,学校办学条件齐全优越,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秉承“诚信、责任、和谐、笃学”校训,坚持以工为主,文、管、理、教、艺、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方向,坚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区域强校发展目标,不断推进“新工科”带动下的“四新”建设,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湖北省战略发展布局,实施荆州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推行学业导师制,实施全程精准育人工程、榜样育人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程和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四大育人”工程,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能源与化工学院、健康医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8个教学单位。设有荆州文化研究院、石油新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4个科研机构。开设有38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商务英语3个专业获批湖北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湖北省重点培育专业。建设有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高等数学、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课、材料力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项;高等数学、数字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170项。近年来,学校教职工获批立项科研项目36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和三大检索论文298篇;出版著作、教材168部;获批授权专利50余项;成果奖获奖82项。近年来在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学科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荣获奖励千余项。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笃行以生为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社会需求,构建“1155”就业工作模式,落实“招-培-就”联动机制,精准施策做好“全员”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服务,“全覆盖”指导。通过“产学研合作”“订单班培养”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推动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毕业生质量获得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学校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建立有交流协作关系,为学生出国深造创造了便利条件。 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校风学风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湖北日报、极目新闻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经验。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全国民办大学排名(I类)中居第18位;在湖北省同类高校排名中居第5位。
荆州学院 2021-02-01
洋葱学院
洋葱学院推出了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全学科课程,全面覆盖小学至高中。
光合新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基于智能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
该项目主要应用于车辆安全辅助驾驶领域,可以在车辆有危险趋势时及时向驾驶员提供警告信息,减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可以应用于车辆的辅助驾驶和智能自动导航领域。该项目利用灰度图像中道路边缘处存在的灰度特征、梯度特征作为识别道路的特征,运用群智能算法实现对道路边界的快速识别,最终得到车辆行驶道路信息。根据道路识别结果,利用前方车辆在图像中底部边缘存在灰度特征、方差特征和梯度特征,运用鱼群算法实现对前方多车的快速识别。项目采用转向动力学连续模型,车辆前轮转角和道路曲率作为系统输入,根据系统的采样频率将连续模型离散化,运用Kalman滤波理论设计状态观察器,实时观测前方车辆侧向速度和横摆角速度,从而获得车辆运动轨迹,为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提供准确信息。     该项目对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提供信息的频率在5Hz之内。在复杂情况下通过使用本项目研究的系统进行车道识别,其准确率大于95%。该项技术于2009年初成功应用于新疆冰雪灾害防护系统的养护车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该系统由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采用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复杂冰雪环境下道路识别和前方车辆识别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同时增强了在不同光照等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该技术应用后,有利于避免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燕山大学 2021-05-04
高寒风沙环境轮轨磨损模拟实验装置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寒风沙环境轮轨磨损模拟实验装置,由轮轨滚动磨损试验台架及其辅助系统构成。低温腔风沙环境腔(4)通过送沙管(16)与风沙模拟控制机组相通;所述低温腔风沙环境腔(4)是由铜合金制成的双层腔体,具有上、下两部分,即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冷媒联接管(501)连接在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上冷媒管(5)将低温腔体机组制得的制冷剂输入到上腔体(401),下冷媒管(6)将下腔体(402)的冷媒输送回低温腔体机组。本发明装置能模拟高寒风沙环境,从而能准确、可靠的分析出温度、风沙条件、施加的载荷、试件的转速、滑差、冲角、摩擦扭矩、实验时间、实验后的形态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为研究轮轨磨损机制和减轻磨损的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移动设备技术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纺织特色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
本成果通过对我国纺织特色城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回收、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和河道综合整治等方法对城镇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该综合治理技术已在江南一些纺织城镇实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东华大学 2021-02-01
高速网络环境下流量监控与带宽管理系统
随着P2P(Peer-to-Peer,即对等连接)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普及,基于P2P技术的文件共享、音视频直播/点播、网络游戏、协同处理和深度搜索等各类应用大量涌现,而其中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给网络运营商、网络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和管理挑战。 目前,已经存在一些使用P2P特征码的方式对P2P应用进行识别和控制,当前对P2P应用进行识别的方式不少采用X86平台+Linux操作系统,使用纯软件的方式进行识别和控制,但是由于X86平台自身的性能瓶颈,使得在千兆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形成性能瓶颈,不仅影响网络通信质量,也使得对P2P应用进行识别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网阀项目组通过对目前架构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找到当前X86平台中的缺陷,并针对该缺陷,提出了使用FPGA卡,在硬件级对P2P协议进行识别和控制。这种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传统的X86平台中的瓶颈问题,使得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需求,我们在对P2P应用进行识别和监控的系统中增加了带宽管理、流量清洗以及日志统计等功能,实现了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另外,通过对多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操作系统及网络协议栈的优化,使系统更能够满足在高速网络中的性能需求。 1. 支持对多种P2P应用及其传统网络应用的分析、识别 2. 基于P2P应用的网络带宽管理 3. P2P流量统计与分析 4. 远程管理和维护 5. 面向对象的管理机制 6. 多级权限管理功能 7. 账户锁定保护功能 8. 独立、强大的日志功能 9. 快速的P2P协议/应用分析响应机制 10. 智能升级功能 11. 支持两种工作模式 12. 支持ByPass功能 13. 串口控制台功能模块 14. 支持配置参数的导处和导入功能 15. 支持状态监控功能 16. 利用FPGA实现高速协议特征识别; 17. 在高速网络应用识别和控制的系统中增加了带宽优化技术; 18. 使用流量清洗,能够对网络中的异常流量进行清洗过滤; 19. 实现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应用协议的流量统计、排序; 20. 实现基于主机的流量统计、分析,并实现TOP-n排序等功能; 21. 对Linux内核的网络协议栈进行优化; 22. 采用多核技术实现高速网络数据处理。 “P2P应用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获得200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系统的前一代产品(基于纯软件实现)在取得公安部销售许可证的情况下,已经在学校、政府以及一些高信息化的事业单位进行应用。而软硬件结合的网络监控与带宽管理系统也将一步步替换前一代的纯软件平台,并将进一步的部署在党政、电信、教育、企业等行业。该系统投产条件要求不高,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生产能力。需要的生产能力是装配工业控制计算机及软件(初期可以采用硬件装配外包的形式)。
四川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275 27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