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安中达(北京)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安中达(北京)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环境生态、水文水质、大气科学、生命科学、土壤与植物科学等国外仪器的引进和推广,积极为国内用户提供生态仪器技术咨询、方案设计、客户化系统集成、仪器设备调试安装等各类优质服务。公司所推广的仪器广泛应用于陆地环境生态系统、水质水资源、大气科学等领域的监测与科研。
安中达(北京)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2021-01-15
揭示转录因子Sox2调节体细胞重编程的新机制
揭示了转录因子Sox2同时结合DNA和RNA并协同调控体细胞重编程的新机制,着重强调了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Sox2与RNA的直接相互作用的功能。通过PAR-CLIP和RNA SELEX确认了Sox2与RNA直接相互作用,进一步的测序分析发现Sox2偏好性结合一个CCCY核心基序和一个CGCG的二级基序。随后,研究人员利用EMSA和RNA免疫沉淀(RNA-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等手段确定了Sox2的RNA结合结构域(RBM),该结构域具有优先结合富含GC的RNA序列的特征。另外,通过RNA fishing实验和竞争性结合实验等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DNA和RNA共同存在的情况下,Sox2使用其HMG结构域结合同源DNA序列,并同时利用RBM结构域在体外介导三元RNA/Sox2/DNA复合物的形成。除此之外,通过比较Oct4、Klf4、c-Myc (OKM)“鸡尾酒”以及不同Sox2突变体诱导下iPSC生成的效率发现,删除Sox2 的RBM结构域会影响iPSC的生成,并且显著地改变了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选择性剪接事件。       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Sox2蛋白调控多能性重编程机制的理解,进一步阐明了DRBPs对RNA代谢的调控机制。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一种LTE系统基于自适应调节基准向量的信号传输方法
一种LTE系统基于自适应调节基准向量的信号传输方法。本发明的基于自适应调节基准向量的信号传输方法解决了现有LTE系统的传输效率和传输带宽的互相受限的问题,同时也较好的解决了较高调制增益对系统传输效率的影响问题,大幅提高了频带利用率。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预设编码向量偏移关系;S2、对待发射数据进行多路变换,获得Q路信号;S3、将Q路信号进行分组并形成联合发射信号;S4、将所述联合发射信号进行射频变换后进行发射;S5、在随机散列噪声信道下,接收发射信号;S6、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S7、从解调后的信号中恢复Q路数据信息;S8、将接收的Q路数据信息经多路到单路转换,得到Q比特信息。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横向轮距与离地间隙均可调节的自平衡多功能用底盘
项目简介 本项目采用液压马达取代机械传动,增大了传动效率与平稳性,并可实现底盘的多 功能应用,能满足不同农作物对作业机械底盘离地间隙及行宽的要求,还可自动调节底 盘平衡以适应高低不平的地面。该自平衡多功能底盘适合多种离地间隙、多种行距对底 盘轮距横向宽度、以及适合崎岖不平地面对底盘行进平稳性要求的农作物套作种植、植 保、收获等机械作业领域,或地震等灾害的紧急救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 展应用前景。 目前正试制缩
江苏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偏振态调节的单模光纤电流传感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偏振态调节的单模光纤电流传感器,其 包括依次相连接的超辐射二极管、起偏器、保偏耦合器、偏振控制器、 检偏器、光电探测器及降噪放大器、以及法拉第反射镜。所述单模光 纤电流传感器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法拉第反射镜及所述保偏耦合 器的单模光纤,所述单模光纤绕待测件的中心轴缠绕形成单模光纤环, 所述待测件穿过所述单模光纤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力平衡式传感器标度因子的调节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力平衡式传感器标度因子调节方法,力平衡式传感器包括机械部分、传感计算部分和反馈调节部分;在反馈调节部分中加入一个与输出成比例的调节电压或电流,通过改变该比例因子从而改变标度因子。反馈调节部分包括:第一加法器、反馈放大器模块和调节放大器模块,反馈放大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电压,调节放大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电压,第一加法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反馈放大器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加法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调节放大器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机械部分的反馈控制端。本发明可实现对标度因子的大范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自身浮力可调节的柔性水下作业机械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身浮力可调节的柔性水下作业机械手。本实用新型中的机械手本体由许多段构成,相邻两段由万向节或球铰构成的关节连接,每段的运动由控制绳驱动;机械手每一段中安装有体积可调节的浮囊。相比传统水下作业机械手,本实用新型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姿态灵活、柔性好等优点,适用于空间狭小、复杂的场合作业;而且,可通过调节每一段浮囊的体积来控制每段的净浮力,从而能够充分利用环境水的浮力作用,来提高机械手的负载操作能力。
浙江大学 2021-04-13
基于智能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
该项目主要应用于车辆安全辅助驾驶领域,可以在车辆有危险趋势时及时向驾驶员提供警告信息,减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可以应用于车辆的辅助驾驶和智能自动导航领域。该项目利用灰度图像中道路边缘处存在的灰度特征、梯度特征作为识别道路的特征,运用群智能算法实现对道路边界的快速识别,最终得到车辆行驶道路信息。根据道路识别结果,利用前方车辆在图像中底部边缘存在灰度特征、方差特征和梯度特征,运用鱼群算法实现对前方多车的快速识别。项目采用转向动力学连续模型,车辆前轮转角和道路曲率作为系统输入,根据系统的采样频率将连续模型离散化,运用Kalman滤波理论设计状态观察器,实时观测前方车辆侧向速度和横摆角速度,从而获得车辆运动轨迹,为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提供准确信息。     该项目对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提供信息的频率在5Hz之内。在复杂情况下通过使用本项目研究的系统进行车道识别,其准确率大于95%。该项技术于2009年初成功应用于新疆冰雪灾害防护系统的养护车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该系统由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采用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复杂冰雪环境下道路识别和前方车辆识别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同时增强了在不同光照等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该技术应用后,有利于避免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燕山大学 2021-05-04
高寒风沙环境轮轨磨损模拟实验装置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寒风沙环境轮轨磨损模拟实验装置,由轮轨滚动磨损试验台架及其辅助系统构成。低温腔风沙环境腔(4)通过送沙管(16)与风沙模拟控制机组相通;所述低温腔风沙环境腔(4)是由铜合金制成的双层腔体,具有上、下两部分,即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冷媒联接管(501)连接在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上冷媒管(5)将低温腔体机组制得的制冷剂输入到上腔体(401),下冷媒管(6)将下腔体(402)的冷媒输送回低温腔体机组。本发明装置能模拟高寒风沙环境,从而能准确、可靠的分析出温度、风沙条件、施加的载荷、试件的转速、滑差、冲角、摩擦扭矩、实验时间、实验后的形态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为研究轮轨磨损机制和减轻磨损的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移动设备技术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53 5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