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生物质垃圾的高效清洁气化技术及装置
将秸秆等生物质垃圾转化成生物质可燃气体再利用可以消除农业区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还可以大大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传统的生物质热化学气化方法会产生大量的生物质焦油,焦油的能量一般占总能量的 5 %~15 %,这部分能量因难于被利用而被浪费。焦油在燃气输送过程中冷凝下来形成粘稠的液体,附着于管道和设备的壁面上,很容易造成管道堵塞,而且焦油在燃烧时容易产生碳基颗粒排放物,造成空气污染并对燃气利用设备有严重的损害。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生物样本数据智能管理及自动存取系统
本项目是从生物制药顶层设计考虑,通过样本自动存取系统来提高生物制 药的科研水平和效率,采用先进技术解决系统集成中的复杂关键技术问题。项 目针对目前普遍使用冰箱(柜)冷藏样本的缺陷,进行彻底变革,设计全封闭 蜂窝式复合旋转机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相关技术,设计一种既能高效、安 全存取样本,又能高效利用和管理样本的系统,该系统功能扩展后,可组成智 能自动实验系统。
山东大学 2021-04-13
生物防治技术与京津地区放心蔬菜项目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除草剂、 化学杀虫剂。存在低毒农药的过量反复使用以及高毒农药的非法使用 问题。以韭菜为例,农户每收获一次,通常会使用一次农药提前预防 韭菜地下害虫韭蛆的危害。低毒农药长期使用,会造成害虫抗药性增 加,农药的使用频次及单次用量不断增加,造成农药的不规范使用问 题。同时,为了保证产量,有的种植户会非法使用 3911、敌敌畏、涕灭威等在蔬菜上禁用的剧毒农药。经过前期积累,目前实验室建立了 有害昆虫天敌—昆虫病原线虫研发应用平台。实验室分别从天津、云 南、宁夏、江苏、山东等地采取土壤样品,分离到昆虫病原线虫品系 四十余株,均表现出具有很好的防虫效果。项目先后在天津各区县、 北京、河北秦皇岛、河北张家口、山东莱西、山东平度山东寿光、江 苏泰州等地开展推广应用。我们将建立全国性的昆虫病原线虫资源库, 并发展相关应用技术。 技术创新点: 在放心蔬菜生产过程中,我们会在防虫网、黄板等物理措施的基 础上,采用以虫治虫技术(昆虫病原线虫、捕食螨、蚜茧蜂)对地下 害虫和地面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同时,在蔬菜反季节种植过程中,我 们会采用熊蜂授粉,机械振动授粉,保障蔬菜产量,承诺做到整个生 产过程中不使用一滴化学农药。此外,采用人工除草和生物除草等措 施,禁止使用任何化学除草剂,保障土壤质量和蔬菜质量安全。 市场应用前景: 采用“以虫治虫”技术生产的韭菜,农药残留未检出。已经通过 淘宝网在全国进行销售。主要在天津地区销售,每斤售价达 15 元。 2016 年春节,放心韭菜一度供不应求。一方面说明韭菜质量的可靠 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大家对放心蔬菜的强大需求。自 2016 年 6 月, 我们已经着手展开家庭配菜。在以虫治虫的基础上,结合物理防治, 推广自然农法,让作物按照自然方式生长。种植过程中,杜绝使用化 学农药。目前已经给将近七十个家庭和两个幼儿园配菜,反馈效果相 当好。 近期我们将在中粮我买网、京东和其他一些网站,销售我们的蔬 菜。当前我们主要以天津基地为主,辐射京津冀,预期能够达到两千会员,争取五年内年销售额达到 2000 万到 3000 万。另外,当前情况 下以下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突出。首先是韭菜,其次圆白菜,然后是叶 菜类。基于此,我们还将推出几个蔬菜单品。 
南开大学 2021-04-13
微生物法生产天然香料α-松油醇技术
已有样品/n微生物法生产天然香料α-松油醇技术。  成果简介:α-松油醇(FEMA 3045)有稳定的丁香花、铃兰花等花香香气,是我国重要的出口香料品种,可用于调配柠檬、甜橙、桃子、柑橘等食用香精。α-松油醇天然存在于柑橘精油、松节油、桉叶油、迷迭香油等多种植物精油中,但在精油中的天然含量一般较低,因而实际使用的α-松油醇主要来源于化学合成。本成果突破现有技术以化学合成法生产α-松油醇的技术瓶颈,提供一种微生物法生产香料α-松油醇的方法,通过该法生产的香料属于天然香料,克服了化学合成法存在的安全性问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逆向渗流式生物电极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逆向渗流式生物电极系统。该系统由布水器、电极模块与电极生物三部分组成。其中电极模块包括钛基层、导电胶层与石墨层三部分,钛基层与石墨层通过导电胶层紧密结合。使用时,基质首先利用布水器进入钛基层,之后通过钛基层的孔洞蔓延至石墨层,最后通过石墨层本身的渗透特性被附着的电极生物利用。本实用新型通过逆转基质流动方向,使得基质由生物膜的内层向外层扩散,增强了基质与生物之间的接触,减少生物死区,强化了生物电极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以及对能源的回收效果。
浙江大学 2021-04-13
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生产技术
油脂是天然可再生的资源,用其作原料所开发与生产的化工产品具有低毒性、易生物降解、人体亲和性和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飞速发展。早期研究目的替代化石柴油作燃料,目前已形成广泛的应用。脂肪酸甲酯既是生物柴油的基础组分,又在化工领域有广泛的用途。本技术采用动植物油脂、废弃餐饮油、酸化油脂或棕榈油等为原料,通过与甲醇酯交换工艺生产脂肪酸甲酯产品,可进一步通过环氧化生产环氧化脂肪酸甲酯。产品闪点180℃以上,酸值0.6~0.8,转化率95%以上。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空间微流控芯片技术与生物实验载荷
微流控芯片是空间生物实验与生命信息探测的最新技术。“微流控芯片” 被美国宇航局誉为空间生物学实验的“终结者”。微流控芯片是当前微全分析系统发展的热点领域。结合空间生命特征分子的特点,发展高集成度芯片和芯片检测技术将是一项成本低、信息量高、简便易行的创新技术。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为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化工废水技术
(1) 针对有机化工废水毒性强、难生物降解的特征,通过非均相 Fenton 氧化,将难降解的污染物转化为易生物处理的物质之后与固定化微生物联用,提高有机化工废水效率和降低成本,探讨化工废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氧化降解和生物降解的相互影响机制,对于控制化工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2)设计制备磁性微纳米非均相 Fenton 催化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扩散阻力小、表面活性高等特性,能高效诱导产生羟基自由基,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为 CO2、H2O 和其他矿物盐,整个过程绿色、无二
兰州大学 2021-01-12
黄瓜航天生物育种与新品种选育
利用植物航天育种共性关键技术,对黄瓜的重要种质进行定向创新和品种培育,实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的集成创新,利用高通量基因分型、基因定向诱变和多基因聚合,创建一批符合育种需求的特优质、功能型、广适应、抗逆境的新种质,并在此基础上经4年8代选育,获得形状一致,植株长势旺盛,雌花率高,瓜把短,瓜条顺直,风味浓郁,抗白粉病、枯萎病的优良黄瓜新品种。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废纸及生物质纤维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生物质材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和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利 用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开发环境友好和可循环利用的生物基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纸包装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制备的材料用以替代木材和黏土等材料,对于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题利用废纸、黏合剂和生物质纤维原料(各类农作物秸秆粉末等)采 用挤出法加工一种一定截面形状的型材,可进行多种后期加工,可制成包装构 件、包装型材和轻质墙体材料等,生产工艺先进,技术方案新颖,生产效率 高。 2 关键技术 项目成果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 (1)基于挤出工艺的原材料配方研究。通过配方和工艺参数研究,解决了 一般生物质材料难以挤出加工的瓶颈,实现了连续挤出加工。形成配方方案一 套; (2)基于废纸和生物质材料的型材制备技术方案研究。开发完成主要技术 装备方案,设计了实验室条件下的成型模具一套,可较好实现材料制备。相关 设备方案经细化和放大即可实现工业化生产; (3)为满足挤出制品后期加工的要求,开发了一种复配表面施胶剂,可用 于制品的表面处理以及覆面材料的粘合,以利于加工制造外观美观、综合性能 优越的型材成品。形成专利配方一套。 3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获得发明专利 3 项: ZL 201410097780.6,环保生物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 2012105235432,植物纤维发泡包装板材及其加工工艺和模具; ZL 201310583602.x,复配表面施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4 项目成熟度 该项目已完成实验室成果,成熟度 85%。 5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该项目期望以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方式进行进一步转化,预期投资额 500- 700 万元(不含厂房)。其项目成果、技术方案在国内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农 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方面属领先地位。 项目产品属材料制备基础技术;可用于不同生物质原料的连续式挤出加工 处理,后续跟进各种最终加工工艺以制备不同生物质基型材。预期应用领域包 括包装辅材、建材、家具
江南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5 66 67
  • ...
  • 388 38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