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石墨烯自修复涂层
石墨烯的表面修饰、复合材料及自修复涂层的制备,增强基体防腐性能并具有自修复功能。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正在报名 | 平行论坛“就业育人新范式与新生态”
平行论坛“就业育人新范式与新生态”活动论坛报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3
生态路工程系统
成果介绍本发明公开了生态路工程系统,属于城市道路建设技术领域,车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沥青路面,又称多孔隙沥青路面,压实后孔隙率在20[[%]]以上,能够在沥青混合料内部形成排水通道。路面的雨水径流被收集到预埋在中分带及侧分带内的储水装置中,并逐渐缓释至周围的土壤,满足植被的生长需求;本系统完成了对各绿化带植被的自组织灌溉,降低了人工灌溉的成本,节约了水资源;土壤灌溉更加彻底,少量的人工浇灌和降雨很难使水到达一定深度的土层,这不利于乔木根系的生长,同时,实时监测系统,为生态路工程系统的维护和有效性检测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信息;全系统无需人工能源及动力输入,运行及维护成本低,具备很好的实用价值,经一年实践,系统运行良好,具备推广价值。技术创新点及参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生态路工程系统,实时获取降雨量、集水 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数据信息,有效监控系统的运转情况,收集雨水用作灌溉用水, 节约资源,降低运行成本。
东南大学 2021-04-11
赤泥生态透水砖
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乐红志博士与淄博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成功赤泥透水砖。2018年,经过近2年研发,通过千百次试验后,赤泥含量达70%的赤泥透水砖问世并投入批量生产,目前赤泥含量更高的透水砖也正在研发之中。  该产品利用赤泥等工业固体废渣和尾矿等废弃物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生产过程中无二次污染。环保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生产过程中无固废及废水排放,是环保循环经济企业经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及国家陶瓷与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放射性、重金属溶出等指标均符合和优于建筑材料要求。  赤泥砖抗折强度达到6-8兆帕,普通粘土砖5cm厚的抗折强度4兆帕左右,国家标准3.2兆帕。而且赤泥砖的渗水性、抗冻融、防滑性均比粘土砖具有较大优势;况且赤泥砖消耗的均为固废,粘土砖均用破坏生态的矿产资源进行生产。从两种砖的比较来看,赤泥砖更具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而成本赤泥砖价格与粘土砖持平,这为产业化铺平道路,这样看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性更优于粘土砖。
山东理工大学 2021-04-22
微生态制剂(合生元等)
合生元在肠道保健过程中起着双管齐下、以“元”促“菌”的作用。壳寡糖的优势足以改变以往合生元的设计理念,采用壳寡糖与益生菌生产合生元,可以选择冲剂、胶囊、片剂等,加工工艺成熟简单。
山东卫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31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成套技术
技术团队围绕污染场地环境土壤评估与修复通过环境修复新材料及修复 新技术的创新融合,实现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应用的协同创新。通过 研发环境修复新技术与新产品,通过项目技术应用及推广已形成一整套污染 场地治理修复技术,项目可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链,并最终有望形成国内具有竞 争优势的技术产业集群。
重庆大学 2021-04-11
激光表面改性修复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模具延寿及快速修复技术
内容介绍: 模具延寿釆用快速成型技术,在模具型腔易损部位沉积一层耐磨改 性层,改性层材料按梯度功能材料设计,以确保改性层与模具本体间的 牢固结合。改性后模具工作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而内部仍具有良好的韧 性,因而能够提高模具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模具材料的性能潜力。 模具修复釆用航空粘接技术和局部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多孔钛基骨修复材料
钛及钛合金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经表面生物活化改性的多孔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还可具有骨诱导性。中心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下,利用独特的多孔金属制备技术及表面电化学改性技术制备出骨诱导多孔钛材料,其力学性能与人体自然骨匹配良好,在应用于承力部位骨修复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四川大学 2016-04-20
自修复腕带电池
腕带电池可剪,完全剪断后可自修复,给手环继续供电,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的自修复腕带电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2 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