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氮磷钾自动配比变量施肥机
成果简介: 精准农业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化肥的合理使用是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仍是粗放式,化肥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仅增加了作业成本,而且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进行化肥的因地因时合理使用势在必行。本成果研究开发了“氮磷钾自动配比变量施肥机”,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条件实施化肥的自动配比和变量施肥,研发的控制系统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既可以进行人工操作,也可以接受GPS和GIS信号进行自动作业。结构简单,控制简便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技术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我国的战略发展重点之一,针对网络与通信系统在数据安全传输方面的紧迫需求,独辟蹊径地利用连续变量量子密码技术,解决了量子密钥分配系统中“输出密钥率低”、“多信号融合性差”、“抗干扰能力弱”、“实际安全性差”等工程应用中的核心技术问题,极大地推动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量子保密通信有单光子和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两种实现方式,我们集中研究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完成了国际上最长安全传输距离(150公里)、国际上最高系统速率(100MHz)和CWDM环境下最高密钥率(1Mbps@25km)的连续变量量子密码通信实验,研制出国际上首套高速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工程样机(52kbps@50km)和国际首套智能量子黑客安全监控系统原理样机,为华为公司研制出了一套到达商用要求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工程样机,并利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网完成了国际上首次连续变量量子密码通信外场测试试验。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到达国际领先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媒体、国家密码管理局、华为公司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最长安全传输距离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实验系统(150km安全传输距离)国际最高速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实验框图(100MHz系统时钟)国际最高速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实验框图(100MHz系统时钟)国际上首套高速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工程样机(52kbps@50km,时钟25MHz)国际上首套智能量子黑客安全监控系统原理样机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多科性、教学型、应用型大学,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 学校设有工会学院、劳动关系系、经济管理系、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安全工程系、文化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 学校本科专业设有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等专业,学校遵循专业“特色发展”、重点扶持与竞争发展相结合,建设劳动关系、法学、公共管理、安全工程、工商管理、文化传播等专业群。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授权专业学位类别为公共管理硕士(MPA),并于2013年起正式招生。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设置四个研究领域: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管理。2018年,经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批准,学校开始在香港招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领域)。 高职(专科)专业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行业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等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专业特色鲜明。 截至2018年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562人,其中研究生132人,本科生4722人,专科生170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478人,其中专任教师29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1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根据教学需要,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把握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讲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着力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劳动关系和工会等领域所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行业特色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近2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1月,学校与河北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2018年5月,学校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开展面向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在校生的“3.5+1.5”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将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学生申请工作,拟于2019年春季学期输送优秀学生赴美进行该项目内课程的研修。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是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最完整的大学,是全国唯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也是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学校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学术研究平台,以及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23个研究机构,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学校为600多名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劳模本科教育迄今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许多劳模学员在毕业以后,加入到工会干部队伍中。在扎实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同时,学校立足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积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师生深厚劳动情怀。着力发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校园”、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通过坚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国工匠报告会”、“劳模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引导青年师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为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将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的鞭策下,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21-02-01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地处北京市西郊风景区,西临颐和园,东望圆明园,毗邻北大、清华、中央党校等著名学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精英荟萃,人杰地灵,地理位置和教育科研环境十分优越。 国际关系学院是由教育部管理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光荣历程:曾为诞生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五十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完成从单纯外语专业向复合型涉外专业的转型;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重点的多学科大学,为国家政法机关、外事部门及教育科研等单位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材。 国际关系学院本科教育设有英语、日语、法语、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传播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管理等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英语、日语、法语、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专业硕士点。学院还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继续教育设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外国留学生教育。学院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实行小班教学和精细化培养,尤其注重外语基础、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造就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社会竞争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材。 国际关系学院拥有一支新老结合、忠诚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既有多年从事国际事务工作、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也有在教学岗位上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知名教授,还有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教学科研基础扎实的中青年教师。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跟踪国际前沿成果,为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国际关系学院秉承“知时、知势、至诚、至精”的办学理念,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品质、组织纪律观念、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有关重大外事活动中,均表现出来良好的政治素质、出色的专业水平、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奋发的精神风貌,获得主办单位的表彰和赞扬。学生在参加全国性大学生各类竞赛中也屡创佳绩,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 国际关系学院长期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为先,是没有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极少数全国重点高校之一。近年来国家投入数亿元资金对校园进行整体改建,学院已建成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和电化教学设施,卫星接收站能够实时传送多语种新闻和专门节目;图书馆设备先进,中外文藏书丰富;学院教学科研综合设施条件以及生均占有资源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国际关系学院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批准建校并到校视察;陈毅元帅亲笔题写院名;江泽民同志1994年又亲笔题词:“努力把国际关系学院办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拥有光荣的历史,更有光明的未来。一代一代的国关人总是以国家的发展、振兴和安全为己任,励志图强,与时俱进,为把国际关系学院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涉外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忠诚奉献,不懈奋斗。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政编码:100091 学院网址:http://www.uir.edu.cn,http://www.uir.cn
国际关系学院 2021-02-01
生态无人农场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山东理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农业工程学院院长、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兰玉彬教授提出国内首个生态无人农场理念,在农圣贾思勰曾任太守的朱台镇(高阳)建设生态无人农场。 生态无人农场是现代农艺和农机装备、绿色植保技术、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S等高技术集成的成果,将依托各种传感器节点和无限工薪网络,通过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监测系统获取农情信息,采用地空一体化智能农业机器人和农业装备等协同作业,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预警、专家在线指导,达到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操控,打造可复制易推广的绿色生态、高效环保的循环无人农场新模式。 创新与特色: 1、生态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通过开展土壤、水体、大气监测网络及农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禽畜粪便有机化处理与施用技术、绿色生物防控病虫害综合治理、航空植保变量施药、精准灌溉等各种生态技术措施,构建绿色、环保、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2、农艺与智能农机深度融合  进一步提升农艺与智能农机的融合水平,创新农作物全程无人华化生产解决方案,探 索物联网技术与农艺、农机的融合方案,逐步实现耕、种、管、收、贮等生产环节作业无人化,促进农艺与智能农机的深度统合。 3、农情与数据信息深度融合 构建特色的农作物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空、天、地一体化全方位信息采集技 术全面获取不同生长阶段数据,探索大数据技术在农情分析中的深度应用,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大数据平台,形成便于无人农场实施的生产规划标准。 4、农机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针对大田农机装备可靠、高效、精准作业的需求,借助多元异构传感技术、自动驾驶技 术、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农机装备的自适应控制技术、机群调度与协调等关键技术,研制支撑农田作业环节的智能农机装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云平台的农机装备协同作业管控系统,实现农机装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山东理工大学 2021-04-22
生态沟渠砌块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沟渠砌块,包括方块状的砌块本体、两块相互交叉连接呈“十”字形结构的砌块分隔板、及砌块底板;所述的砌块本体中间镂空,砌块分隔板置于其镂空内;在砌块底板上均匀分布有透水通孔,底面上设有底部凸起,在砌块本体的上开设有通水引流槽和侧通水孔。本实用新型的砌块能用于生态沟渠的建设,减少砌块内泥沙的流失,使植物更好的生长,起到锁水的作用,平衡生态环境,降低河流倒灌甚至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浙江大学 2021-04-13
基于NSCT光照不变量的人脸识别
为了消除光照对人脸识别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无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光照不变量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光照图像进行非线性变换(对数变换),将光照模型由乘性转变为加性,然后使用NSCT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分析,对高频予带进行萎缩滤波,提取出人脸光照不变量。在Yale B与CMU PIE人脸库上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消除光照对人脸识别的影响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基于 NSCT 光照不变量的人脸识别
为了消除光照对人脸识别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无下采样 Contourlet 变换(NSCT)光 照不变量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光照图像进行非线性变换(对数变换),将光照模 型由乘性转变为加性,然后使用 NSCT 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分析,对高频子带进行萎缩 滤波,提取出人脸光照不变量。在 Yale B 与 CMU PIE 人脸库上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 效消除光照对人脸识别的影响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一种多变量公钥加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变量公钥加密方法。在密钥生成过程中,采用迭代方法构造矩阵,大大缩短了密钥的长度,便于密钥管理;采用概率加密,在加密中引入随机参数,解密方必须通过解密过程求解出该随机参数,并参与明文的解密,只有知道随机参数的大小才能正确解密明文,增加了攻击者破解密文的难度,即使在公钥相同的情况下密文也是不同的,公钥能以类似电话号码的形式公布,提高了加密安全性;基于组合优化困难问题和多变量二次多项式问题,能抵抗量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
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隶属于河北省总工会。学院由工会教育资源整合建成,现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和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等多重教育层次,形成了具有工会办学特色的普通学历教育、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和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教育格局。 学院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开展学历教育,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办学方针,推进“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实施以“知识、能力、素质”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秉承“因材施教、彰显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全院已设置了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三大学科体系20多个专业,学历教育各类在校生5000余人。 学院具有工会干部培训和职工职业培训的深厚基础,设有培训部和技能教育部,承担着全省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和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职能。适应形势任务发展需要,学院不断改进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除完成省总工会安排的计划内工会干部培训任务,走校企结合办培训的路子,“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扩展和延伸对基层工会干部的适应性培训,冀中能源集团等一批企业在学院挂牌设立了培训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工会干部来学院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基地和工会理论研究阵地”的作用。按照省政府把学院办成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重要基地的要求,在省总工会、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构建技能实训场所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今年初又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帮扶工程”定点服务机构。
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5 2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