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富氧燃烧碳捕集基础理论、技术装备及工程示范
中试阶段/n该成果通过“产-学-研”协作,历经 20 年的研究与探索,掌握了富 氧燃烧碳捕集技术的基础理论、设计导则和计算方法,完成了富氧燃烧 相关的锅炉、燃烧器和氧注入器、烟气冷凝器、低能耗三塔空分系统和 压缩纯化系统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先后建成了 0.3MW、3MW 和 35MW 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小试、中试装置和工业示范装置,并完成了 200MWe 全 流程大型示范的预可行性研究和中国富氧燃烧实施路线图研究。 该成果为燃煤火电机组实现低碳排放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国际能 源署研究认为,中国火电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
本项目解决了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的注浆材料及其配套工艺与装备等一系 175 列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高早强型膏状加固堵水注浆材料、强渗透型纳米级硅 胶注浆材料与高膨胀型充填堵水注浆材料,提出了配套工艺并研制了工程化系 列设备与装置。提出全寿命周期多类型突涌水治理设计方法,建立了富水断层 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管道及孔隙微裂隙型突涌水治理的关键技术,实现了 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的有效治理。
山东大学 2021-04-13
大面积深厚软弱土加固处理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
成果介绍该项目发明了基于气压劈裂原理的新型高效真空预压法和共振密实法加固深厚软弱土的系列技术,形成了我国原创地基处理技术。技术创新点及参数气压劈裂真空预压法、“不倒翁”真空中继系统、十字形振动翼共振法加固液化地基的技术。大面积深厚软弱土加固处理。市场前景工程应用实践表明,本项目研发的大面积深厚软弱土加固创新技术具有加固深度大、面积广、效果好、工期快、造价低、环境友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东南大学 2021-04-13
高效 S 形轴伸贯流泵装置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1、研发了高效的 S 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结构,高效 S 形下卧式轴伸贯流泵装置最高效率达 83.55%;高效 S 形平面轴伸贯流泵装置,最高效率达 83.32%。 2、研发了高效 S 形弯管,名义管道效率达 95%以上。 3、流道的多参数协同求解优化技术,解决了泵与流道的水力耦合约束问题。 3、水泵的变角调节预测技术。
扬州大学 2021-04-14
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传感监测器件在电力应用中需要抗强电磁干扰、电绝缘,在石化应用中需要本身不带电。光纤传感技术从本质上满足上述要求,但还需解决交叉敏感、长期工作稳定性等难点问题。本项目在在结构上由不同参数的光纤光栅,或者光纤光栅和光纤法珀组成混合式传感器,集成不同解调方法,适应不同应用环境和工程需求,形成了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主要成果和技术水平: 本项目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
天津大学 2021-04-14
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计算理论、施工监控与维护技术
交通隧道与城市地下工程是我国长期的热点研究领域,我校主要开展隧道与城市地铁工程有限元计算软件研发、城市地铁工程沉降控制技术、复杂地质环境山岭隧道施工监控技术研发、在役隧道病害治理技术研发、隧道与城市地铁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技术、山岭隧道与城市地铁工程次生灾害及防治技术研发。曾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获得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部,取得了在国内、国际有学科影响力成果,聚集了一大批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在山岭隧道与城市地铁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监控技术、事故分析与处理方案设计、次生灾害及防治技术等方面处于国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4-14
新型复合材料在地下工程抗燥加固技术研究
釆用理论、试验、数值模拟方法,对CFRP(版、布、网格)、聚脉等材料复合加固地下工程混凝土拱结构的加固技术研究,提出了加固方法。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基于 LOX/HPL 途径的 C6 醛类风味成分酶工程制备技术
项目受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资助。对发生在植物组织内的脂肪氧合酶(LOX)/ 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途径进行开发,将其转化为天然食品风味成分的绿色、清洁生产技术。课题在酶的制备及稳定化技术、酶反应器和反应条件优化、以及反应产物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基础上获得稳定、可控的,基于 LOX/HPL 酶系统的清香型食品风味成分-己醛和己烯醛的制备技术路线和工艺条件;产率、转化率、单位产品酶消耗量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期先进水平。 创新要点 酶的制备及稳定化技术,包括较高纯度 LOX 的分离纯化方法以及 HPL 酶的稳定化方法;稳定平滑的 LOX/HPL 耦合工艺条件。
江南大学 2021-04-11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是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目前,学校是全国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一轮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十三五”时期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全国产学研合作典型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和江苏省首批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由两所分别隶属于原国家机械部和原国家电力部的国家示范性高工专——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隶属于原国家核工业部的原南京工业学校并入。 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1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改革,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类高校公认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如今的南京工程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18个教育教学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各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4亿多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4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2万多元,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多人,其中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3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48.9%。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校现有8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含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其中,90%以上专业具有鲜明行业性,80%以上专业与“中国制造2025”的七大领域、江苏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吻合,30%以上专业是国家、省级重点或品牌特色专业。其中,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两大类专业入选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是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江苏省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精品教材4部,省精品或重点教材15部,校企合作出版教材82部,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现有实验中心40个,各类实验室197个。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建有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与10家世界500强企业,30多家国内龙头企业,100多家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资金近3亿元;建设了6万多平米的体现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工业中心和创新学院,197个高水平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学校以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求,建有2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7个省级重点学科;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软件信息、节能环保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了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和康尼机电等3个校级研究院;整合技术创新要素,与企业共建了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学科科研平台。现有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天印梦工场”,1个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注重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学校参与承担了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04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程、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等重大项目。获省部级、直管行业级科技成果奖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10余项。完成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1350余项,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2400余件,学校依托特色学科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科技孵化机制,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康尼机电是江苏高校首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版上市的校资企业,与学校联合研发的轨道交通车辆门系统成功应用于“和谐号”、“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被誉为“中国轨道交通第一门”,为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以思想政治过硬、综合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和普遍欢迎。学校生源充足且质量较高,第一志愿录取率连年100%,从2018年起,学校在江苏省的招生整体调整到本一批次(招生代码为1114、1614);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98%以上,自2003年以来一直被评为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据第三方权威机构麦可思跟踪统计,我校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就业竞争力突出。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高等教育的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围绕“求实、创先”总基调,以教育质量为立校之本,以人才队伍为强校之基,以内涵建设为兴校之源,不断提升工程大学建设的核心指标,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2-01
宁波工程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1800亩,分为风华校区、翠柏校区和杭州湾校区。现有10个二级学院,43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790人,其中正高级71人,副高级258人,博士310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3760人。 学校明确应用型定位与争试点创示范目标,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已在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进行试点;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被列为教育部首批CDIO试点专业。2014年成为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2015年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成为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届联盟理事长单位。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工科为主,文、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专业设置紧密对应区域产业结构,应用型专业达到90%以上。同时,学校瞄准国际工程师培养标准,通过专业认证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实质等效,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会计学(中美合作)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市品牌专业2个,市特色专业4个,市级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群2个。 学校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多科型院校考核名列全省第二,2016届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第八。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学生参与率超过40%,在国际和全国性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海蓝宝”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称号和省创业园示范基地。2018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斩获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冠军,夺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三金五银”,世界大学木球锦标赛上我校队员为主要成员的中国队获历史最好成绩。毕业生深受地方用人单位欢迎,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63%,签约率为95.03%。 学校加强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全年科研经费到账突破5400万元,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成效良好。 学校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并通过国家科协组织的院士工作站国家认证。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共建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工程学院工程软土实验中心。与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与吉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厦门大学共建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与中科院材料研究所、中石化镇海炼化、宁波市安监局共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与宁波市交通委、宁波市交警总队、宁波市住建委、宁波市建设集团共建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校地共建象山研究院、奉化研究院、三门研究院;与杭州湾管委会、大众和吉利汽车等以理事会形式共同建立“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教育联盟;投资3亿元的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公共培训平台已在翠柏校区中建成,国家先进技术课程创新基地和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宁波分中心落户翠柏校区;实施百名博士(教授)服务百家企业的“双百”工程,63名博士(教授)进驻企业。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外向型办学特色。1984年被教育部列入联邦德国援建4所高校之一。目前,国际化办学进程日益加快,已与近30个国家(地区)95所院校建立起稳定长期的校际合作关系。2011年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2015年在格林纳达正式开办孔子课堂。2017年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中美合作信科专业。2018年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签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良好,基础设施齐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36亿元。学校通过“百名博士进企业活动”、“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实践指导教师计划”等措施,打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已占专任教师44.7%。 学校弘扬“讲实求精”精神,践行“知行合一”校训,全方位、多层次构建高格调的校园文化,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特色鲜明、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宁波工程学院将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和国际化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力争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成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
宁波工程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723 7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