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加固河流、湖泊波浪冲蚀陡坎的生态工程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种植香根草来加固因风浪或船行波冲蚀形成的河流、湖泊(包括水库)岸边陡坎的 生态水利工程技术。在波浪冲蚀陡坎的顶部,距离陡坎边缘 60~150cm(取决于土质和波浪要素),按 照 20cm×15cm(行距×丛距),每穴种植 4~6 根草苗,沿岸构建宽度 60cm 的香根草种植带,利用香根草发达强劲的根系凝聚原本松散的土体,形成强劲的根土复合体岸壁,抵御波浪和陆地降雨径流对岸土 的侵蚀。采取本发明提供的护岸方案,
武汉大学 2021-04-14
用于中小型沟谷河道的拱式生态柔性护岸结构及建造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中小型沟谷河道的拱式生态柔性护岸结构及建造方法,其构成为,在沟谷河道岸坡脚沿纵向修筑石笼挡墙,其底部由在沟谷河道内修筑的倒石拱抵撑住,其上端通过耐腐蚀的金属绳索拉紧系结在上方岸坡的锚固点。其建造方法是,在沟谷河道岸坡的基底铺设金属网片并填置石料经振捣压密后封装形成石笼单元,相邻的石笼用耐腐蚀金属绳索缝合扎结,依此修筑到设计高程,通过耐腐蚀的金属绳索拉紧系结在上方岸坡的锚固点,同时在沟谷河道内修筑抵撑住石笼挡墙底部的倒石拱。本发明具有力学设计合理、建造工艺简单、易于施工、建造成本低,防止沟谷河道频发滑坡,降低滑坡频发带来的灾害,实现生态护岸。
四川大学 2016-10-11
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
针对传统盐碱土结构差、土壤颗粒细、洗盐效率低、容易返盐等问题,创建了“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针对传统盐碱土结构差、土壤颗粒细、洗盐效率低、容易返盐等问题,创建了“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开发出新型生物基改性材料,将盐碱土的“细小颗粒”粘结成稳定“大颗粒”,重塑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大了土壤孔隙度,大幅度提升土壤的透水性,脱盐效率比传统提高10倍以上;发明长效缓释抗盐抗逆种子处理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层,保护脆弱期种子正常萌发保护幼苗根系,提高盐碱地作物的出苗、保苗率及作物的产量;采用养分控释技术,创制的抗盐碱控释肥料将大大缓解NPK的溶解速率,减小速效肥料对种子和幼苗造成的盐害叠加同时养分释放缓慢,作物可及时吸收;再结合筑堤建闸、控水排盐等措施,显著降低了土壤表面返盐,系统攻克了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这一难题。 采用该技术体系,每亩地一次性使用300立方米淡水即可脱除耕作层盐碱,减少淡水使用量90%以上。已在山东、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四大盐碱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示范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山东东营滨海盐碱地,改良前含盐量0.5%左右,和其他改良方法相比,小麦增产190%,收获后轮作大豆,大豆又增产271%。采用该技术模式,已超过一万公顷重度盐碱荒地,由原来的不毛之地转变为优质耕地。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8-15
“立德树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创建与实施
成果针对双创教育重教育成效、轻价值引领等问题,依托省教改等项目,经过6年“调研—理论研究—实践方案制定—试点学院—全校实施”的探索,形成成果: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西南石油大学 2022-08-01
强化冬季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的保温型生态浅沟构建方法
成果简介:    将农田排水沟渠进行生态改造后的生态浅沟,是农村空间纹理和环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除了担负农田灌排水任务外,还利用内部土壤、微生物、动植物等形成的生态系统,达到削减农田排水和降雨形成的面源污染的目的。然而,在冬季低温下由于动植物休眠,微生物数量锐减、活性降低等原因,生态浅沟削减面源污染效果明显降低,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科技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气象局 林草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编制了《“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22-11-02
用于限制性航道的箱体与插板组合结构的生态护岸方案
成果介绍通过预制透水钢筋混凝土箱体与插板的组合型结构,相邻箱体插板连接、插板固定与箱体两侧外壁中部卡槽,有效消减船行波,节约施工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点及参数1、内核限制性航道中,优化硬质结构竖向尺度及纵向布置,增强消浪性能和临近岸坡水体的水流多样性。2、在迎水立面形成格栅型消浪结构,降低航道内船行波的反射,提高船舶航行安全与效率,尤其是在低水位期。3、上部形成透空板式防浪结构,在高水位时消减入射的船行波。减小在护岸平台和二级柔性护坡上荷载,提高植被和生态保护,凹凸错落形态提高水流多样性,利于水生动植物栖息。4、预制结构,实现工厂制作和机械化施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插板结构,降低钢筋混凝土用量,工程造价节约15%~20%。市场前景与河道改造企业合作或承接政府的内河航道改造的设计与技术优化。短期成熟技术投入重点应用场景,可以1年回收投入成本。
东南大学 2021-04-11
我校在微生物生态和土壤碳循环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我校生态研究中心王传宽教授研究组在生态学著名学术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区,IF = 6.045)和土壤科学著名学术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农林科学1区,IF = 4.857)上相继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forest degradation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soil carbon cycling: A global meta-analysis”和“Trend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的系列研究成果,首次从两个不同微生物分类尺度探索了宏观生态学的演替干扰理论在微观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全球数据整合分析发现:生态对策理论和演替干扰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生态系统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演变过程,不但推动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而且对土壤固碳效应、生态系统模型等都有重要意义。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分,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调节者,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产力和固碳效应的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极其复杂,1克土壤就含有高达10亿个细菌和真菌细胞、由数万种分类单元组成,从而给微观生态学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据论文的第一作者周正虎(博士生)和通讯作者王传宽教授介绍,该研究团队成功地将宏观生态学理论应用到微生物研究中,发现生态系统进展演替过程中K-对策微生物越来越占优势,而森林退化过程中(逆行演替)r-对策微生物越来越占优势。他们还发现K-对策占优势的微生物群落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存,r-对策占优势的微生物群落则会将更多的土壤碳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成果不仅将激发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而且将推进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2-01
我校在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方法中取得新进展
我校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态研究中心)教师王兴昌(王传宽教授研究团队),在农林科学著名学术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农林科学1区,IF = 3.887)上先后发表了题为“Improving the CO2 storage measurements with a single profile system in a tall-dense-canopy temperate forest”、“Quantifying and reducing the differences in forest CO2-fluxes estimated by eddy covariance, biometric and chamber methods: A global synthesis”等系列研究论文,推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测定,对改进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有重要意义。 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但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CO2收支的定量测定依然是全球碳循环估测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精确测定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是合理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调节气候变化作用的基础。据论文第一作者王兴昌博士和通讯作者王传宽教授介绍,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尺度CO2通量测定的3种主要方法(测树学方法、箱式法、涡动协方差法),各有优缺点,其中涡动协方差方法以其高时间分辨率、原位无干扰连续监测等优点而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冠层高大、地形起伏多变等因素,给涡动协方差方法的有效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经过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站历时10年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利用常用的单点观测或标准廓线估计森林冠层CO2储存通量,均会明显低估森林与大气之间的净CO2交换,从而带来显著的测定误差。进一步的全球数据整合分析发现:涡动协方差方法获得的森林净固碳量比测树学法的测定结果高25%,但其生态系统呼吸又比箱式法的测定结果低10%,而且这种误差在地形复杂和冠层浓密的森林生态系统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与开路涡动协方差系统的表面加热效应显著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森林碳收支的估算精度,而且为全球CO2通量观测网络的数据融合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依据。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2-01
一种生态纳米颗粒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CN201310260592.6。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纳米颗粒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工业废渣中的高强高弹球形纳米颗粒大量取代水泥,同时使用减水率50%以上的高性能外加剂及高强超细镀铜钢纤维,通过水泥、生态纳米颗粒、化学外加剂、钢纤维及其多元复合技术的有效和高效利用,大大促进了混凝土材料组成与结构优化,各组分优势叠加、成份互补。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水泥基复合材料在标准养护和蒸汽养护条件下无法达到抗压强度300MPa以上、抗弯强度60MPa以上的难题,大大提升了工业废渣的高效再生利用率和核心技术价值,降低水泥基复合材料中水泥熟料的用量,适用于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为300MPa的大型土木工程结构材料。
东南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19 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