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医药学院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共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3万余名医务人才,被誉为“白衣战士的摇篮”。2004年8月,学校由军队整体移交吉林省,成为省属公办高等学校,是吉林省惟一独立设置的西医本科院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是国家绿化模范单位、吉林省园林式单位。校区位于吉林市吉林大街5号,校本部占地面积52.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3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88.66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文体活动中心建筑面积0.50万平方米;室内外体育运动场所占地面积5.52万平方米;校园主干网为千兆带宽。 学校现有16个党政机关、3个群团组织、13个教学单位、5个教辅单位;2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四六五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梅河口市中心医院)和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附属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吉林市人民医院、附属吉林油田总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34家。 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414人(含聘用制),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42人,高级职称20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第一层次人选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省青年科技奖1人,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型教授1人,省教学名师5人,省教学新秀1人,省优秀教师2人。 学校现开设19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分布于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建设单位2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高校“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二级学科2个,重点立项培育一级学科1个。现有科研实验平台24个,其中省科技厅科技创新中心1个(抗体工程协同创新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1个、省科技厅攻关平台1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省教育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1个,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信厅实验中心1个,省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平台10个,吉林市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264人(含留学生119人)。学校服务面向基层卫生单位,努力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了大批医疗服务、药品生产、销售和卫生管理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2%以上。现与吉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其中与延边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5年,学校成为省属首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试点单位,目前3个学科专业招收20名硕士研究生,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2人。 学校现有客座教授29人,外籍教师3人。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同香港Maryknoll医院合作开展1+5境外育才项目,与韩国大邱保健大学、加图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2014年学校启动了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现有留学生119人,来自5个国家。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出国交流学习,2014年以来,共34人相继赴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学习。 学校科研基础扎实。2011年以来,立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吉林省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36项;获省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4项。坚持科研促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60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40项。 学校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中医类别实践技能考试11个国家基地之一、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吉林省基地、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单位、省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吉林市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临床技能中心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吉林地区考点、社区医生培训基地。学校是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单位,省解剖学会、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单位、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单位。 学校现有两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附属四六五占地面积4.43万平方米,资产总额3亿元,医院编制床位数500张,大中型医疗设备800余台(件)。妇产科学、口腔科为省重点专科,腔镜治疗科、疼痛科为吉林市重点建设专科,血液透析科为吉林市特色专科。现为吉林市区域医疗中心和多地定点医疗单位。附属梅河口市中心医院占地面积6.00万平方米,编制床位数1000张,拥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其中万元以上设备达710余台(件),百万元以上设备30多台(件)。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获评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县级医院百强、中部省份十强”、全国文明单位、吉林省劳动模范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省级诚信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等众多殊荣。 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秉承“博学厚德、扶伤济世”的校训精神,按照“立足吉林,面向东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团结一致,鼓足干劲,朝着“吉林省有较大影响、东北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型院校,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沃土和服务健康产业发展的基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吉林医药学院 2021-02-01
齐鲁医药学院
齐鲁医药学院 2022-12-1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恢复独立办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教职工5020人,专任教师128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6.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5.45%,有博士生导师335名。学校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首都国医名师”3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44人,其中本、专科生7264人,硕士研究生3594人,博士研究生786人,台港澳学生508人,留学生537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2467人,远程教育学生18155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32266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下设14个领域,包括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48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房山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厦门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8所附属医院。另有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24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7个。 自建校之初,学校率先接收外国留学生,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博士、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6年,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开展合作,推动中医硕士学位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医院的先例。2012年,与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药孔子学院。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开创了集医疗、教育、研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 学校主办有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5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面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学校正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走教育传承与创新和学科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医药院校,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作为地处张江科学城核心板块的高校,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对接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己任,利用已有的学科和综合优势,勇担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 学校有教职员工近1300人,拥有3名两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9名上海市名中医,700多名高级专家和教授,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全日制在校学生近8000人,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点”建设高校,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史、医学技术5个一级学科及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公共卫生5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覆盖全部中医药学科;有15个本、专科专业,除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外,还设有护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康复治疗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等专业;有8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余家海外院校、医疗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研、教学、医疗等合作关系,建立了美国第一家中医孔子学院,设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是中英合作药学、中英合作护理学项目。 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及中医骨伤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个: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8个;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有1个教育部中药现代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学科顺利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名单,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全部进入最高等级的A+档,是全国中医院校中唯一取得3个A+学科的高校。 学校办医规模与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8家附属医院,基本覆盖了上海市所有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医院的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总床位数约6300张,每年服务来自世界各地患者约1700万人次。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在捷克、马耳他、摩洛哥、美国等国家设立海外中医中心,不断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坚持“不重其全重其优、不重其大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教学与科研实力以及主要学科全国排名领先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建校64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诞生了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整合医学学院、药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国际经方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2个、重点序列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现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博士一级学位点,学位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进9年本博一贯制和“5+3”一体化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首批试点高校。现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教学成果4项。建设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八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3家直属附属医院、26家非直属附属医院、4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科研实力强大,现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海洋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学校是国务院和文化部首批命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2016、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项目经费总额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学校主办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是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拥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4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形成了一支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领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学校着力通过中医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医药中心,推动中医药海外传播。2010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其中中国—澳大利亚、中国—瑞士、中国—法国3个中心成为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自信、敬业”的校训、“团结奋进、继承创新”的校风、“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彰显特色,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6、2017、2018连续三年《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前身是始创于1953年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浙江中医学院成立,2000年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来校视察指导,先后四次对学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嘱咐学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在六十余年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求本远志”校训,形成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理念、“求真、求实”校风和“大医精诚、锐意创新”精神。 学校现有滨文校区和富春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下设22个教学单位,拥有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等3所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附属杭州市中医院、附属温州市中医院、附属宁波市中医院、附属省立同德医院等4所同质化管理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6000余人、学历留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1600余人。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等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 学校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学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建设计划,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00强中列690位(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二位),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建有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和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60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CTMP》《浙江临床医学》《JIN》4种学术期刊。 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的高校,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设了中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医学类及相关本科专业33个。拥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和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积极推进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省内外10余个市(县、区)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浙江中医药大学富阳研究院等7个地方研究院,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工作站等一批校地合作平台。学校是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首批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有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招收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先后与美国、英国、捷克、日本等5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7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有2所孔子学院、1所海外分校、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1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 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一流中医药大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以上数据更新至2025年9月)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null)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北医药学院
学校成立于1965年,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1994年独立设置定名为郧阳医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2013年开始举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2015年2月,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学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也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方阵。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授权点立项建设单位和湖北省全科医学教育和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学科优势明显首批进入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开设有21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特色建设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建设)专业;建成17门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2项国家“卓越医师培养计划”项目、7项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及一批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拥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科研实力强劲 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基地)、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建有基础医学、再生医学、生殖医学等10个高水平科研所(室)和鄂西北地区唯一的SPF级实验动物中心。拥有国家中西部地区结合部最大的医学图书馆。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71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0多项,SCI、EI、ISTP收录956篇,统计源以上中文核心收录11753篇,出版专著、教材602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9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62项,鉴定科技成果210项,获得授权专利225项。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教授169人,副教授549人,博士298人(含附属医院)。教师中有国家级人才项目专家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5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级人才项目22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68名。建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另有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4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78人。4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湖北名师”等荣誉称号。人才质量优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学校已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各级各类医学人才8万余人,涵盖长江中游和秦巴山区市、县医疗机构近半数业务骨干。2013-2014连续两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就业统计工作先进单位”,2016-2017连续两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就业统计核查免检单位”。学术交流频繁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Ferid Murad教授、美国四院院士钱煦教授在内的55名海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引进了英国伦敦帝国大学马大青教授等10名海外学者,其中8名获批为省级人才项目讲座教授。目前,学校与美国杜兰大学、莱特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北岭)、英国莱斯特大学、德蒙福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外高校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暑期选派优秀本科生赴海外顶尖大学交流学习,400余人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附属医院实力雄厚 学校现有6所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三级甲等综合型附属医院,6所附属医院总床位达17650余张、年门诊量近600万人(次)、住院量达36万人(次),建有3个国家重点专科、71个省级重点专科,在湖北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条700里长的医学教育长廊。学校还拥有90所“三甲”实习教学医院,为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01
基于THz光谱的医药检测
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基于太赫兹(THz)波科学技术,探索THz无损检测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能够为检验医学提供分子、细胞和生物组织的指纹特征,增强医学诊断的准确率,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监测和预警及后续药物设计、研发、生产和评价带来革命性改变。本任务研究目标是获得以药品成分、外包衣层等参数的THz波谱表征规律,无损检测评价药品质量。实现眼角膜含水量、弹性的THz表征波谱和成像模式的智能判读与无损检测。
东南大学 2021-04-13
生物组织石蜡包埋机
1.微电脑控制,中文界面,彩色液晶显示,触摸屏操作,简洁、直观、方便。全程电脑自动控制或手工控制开关机,自动加热并恒温,自动制冷并恒温。2.智能保护:任意路不加热、不制冷或温度传感器损坏,界面中文报故障,并自动切断该路的加热或制冷,保护该路器件免受损坏。3.开关机:任意预设周1至周日每天任意自动开关机两次;手动开机在工作4小时后自动关机。 4.专利流蜡控制方式,流蜡管道不滴蜡、渗蜡;出蜡方式:手动、脚动,出蜡流量可调节。5.分体式结构:包埋部分和冷冻台分开,包埋部分带小冷台,冷冻台为整体铝合金材质。6.工作台和小冷台二路照明,照明灯采用DC24V  LED灯珠,手动开关灯珠照明,在主机停止工作后自动熄灭。7.自带放大镜,便于观察微小标本。(可配置)8.制冷方式:冷冻台:压缩机制冷。为避免因压缩机反复启动而损坏压缩机,自动延时启动压缩机。小冷台:半导体制冷。9、温度控制:室温~99℃预设,恒温精度±1℃
孝感奥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2025-01-2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133 1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