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百年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有识之士努力寻求振兴中华之路,认识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重要社会功效,在此背景下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于保定设置了“直隶省立补习学堂”,直隶提学使司委任省视学张良弼先生为第一任堂长。1912年,学堂更名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是直隶仅有的一所中等工业专门学校,1934年定名为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保定沦陷,学校被迫停课并迁址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陕西省周至、西安等地艰难办学。1946年在天津新开河法政桥北(原天津商职旧址)复校,成立“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时在西安的“河北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在校生和部分教职员工并入“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学校从天津迁至石家庄,定名“河北省工业学校”。1982年更名为“河北化工学校”。2002年5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升格改建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跨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学校现状 融汇了百年历史精华和历代前辈智慧辛劳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926亩,建筑面积24.21万㎡,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教职工454名,在校生规模10199名,服务面向涵盖化工、医药、生物、轻工、机电、管理、计算机等行业,设置55个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建有化工技术、制药技术、机电技术、信息与管理四大类实训基地,其中2个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化工行业高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8个专项技能培训基地,21个实训中心,111个实训室,1个河北省高校生物反应器与蛋白类药物开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外与企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428家。学校拥有一支专业扎实,教学严谨、乐于创新、甘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突贡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省“三三三”人才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 办学特色 建校伊始,补习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今已经从事各种实业及欲从事各种实业之儿童入焉,以简易教法授实业所必须之知识技能并补习小学普通教育”。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时期,学校以“教授完全之普通工业之知识技能,俾得将来从事工业之目的”;学校以“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为主,为实行普通工业之用;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时期,学校明确了授予学生从事工业所必须的知识和生产技能是学校的一贯宗旨,旨在培养具有高中文化的一般工科技术人员。实业教育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民族工业发展需求,使学校能在国力孱弱、战乱不止的艰难环境下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经过几度废兴、几经迁徙,经过抗战时期的辗转流离、动荡办学和和平年代的改造调整、发展壮大,直至近年从中职升为高职,学校传承的精神和文脉一直沿袭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之路,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之理念,沉淀下浓厚的百年职教文化,形成了传授实业技术、沿袭职教之路,依托行业培养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紧密跟踪河北化工医药行业发展,沿袭百年来一贯之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牵引,探索创建“三对接,五段式”、“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工学合一,学做一体”、“三对接,三段式”等多种特色鲜明,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的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 学校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在战争年代和恢复建设时期造就了大批国家急需的贤才俊彦和社会栋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率95%以上,企业满意率96%以上。历年来,学校培育的毕业生中,许多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评价 学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设施完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先后被原化工部确定为全国化工系统重点学校;被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被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发明创造单位”;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联合授予“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化学工业职业鉴定中心授予全国化工行业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2005年在河北省高校就业评估工作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7年成为“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2008年被遴选为河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表彰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优秀。2015年,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河北化工医药——新道创新创业学院”;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人社部遴选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单位;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作为全国24所职业院校之一,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又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学校作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学校、全国化工高职制药技术类和仪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理事长学校、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高职生化与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职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学校、全国高职化工类、材料类、精细化工类、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在河北省和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中发挥了良好的骨干示范作用。 面向新时代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的校训,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奋力潮头,勇于开拓,巩固和深化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成果,努力向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目标扎实迈进。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经六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于2004年全国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中医学专业认证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14年晋升为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荣获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6年获批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8年获批成为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下设11个学院、11个附属医院(2个直属)、1个中医药研究院、27个教学医院和70个实习基地。设有24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文、工、管、法等6个学科门类。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30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36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2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99人、硕士研究生1947人、本科生10891人、专科生1742人、留学生288人。 学校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中药学、药物制剂和针灸推拿学)和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中医学)建设点。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学科排名并列第一、中医学学科排名并列第四,成为全国获评“A+”学科的三所中医药院校之一。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领军人才梯队17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有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精品课程22门。学校两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曾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5项。教学实验中心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确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被确定为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黑龙江分中心,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科技项目查新定点单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中心1个、重点研究室3个、三级实验室10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8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个;有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1个。现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曾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3245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及课题5项、863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00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4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培养的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3.45亿元,有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方剂配伍规律、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药治疗内科、妇科、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学校附属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是黑龙江省首家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的中医院,为全国首批现代化中医院建设单位。两所附属医院均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现有床位2800张,有国家重点专科19个、省级重点专科20个,年门诊量突破140万人次,实现业务收入12亿元。当前,学校正在加快推进东北三省最大的集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于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养护康复机构建设,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规划设置10000张养老养护康复床位的新型医疗服务机构正在哈南工业新城拔地而起。2016年9月,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来学校调研,对“医养结合”项目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学校现有教职工3667人(校本部901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专任教师599人,博士生导师116人,硕士生导师510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85人,国医大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现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7人。 学校拥有东北三省唯一一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建立了黑龙江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现为“省医药工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拥有占地100万平方米的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学校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和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正在实施“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支持优秀创新人才172人,即院士后备人选2人、优秀领军人才10人、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60人、优秀青年教师100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已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教育、医疗、科技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长期国际合作项目140项,接受国外来访学者500多人,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5000多人。学校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连续5年被教育部、国家汉办评为“先进孔子学院”,并成为全球首批“示范孔子学院”。 学校创办“龙江中医讲坛”,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连续举办十四届“中俄生物医药论坛”,并联合发起成立中俄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组建中俄中西医结合学院,共同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全力打造中俄中西医结合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创办全球首家传统医学研究院;与美国中药联商会合作创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美国分校,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机构。学校还被确定为中国-匈牙利两国政府项目“中国-中东欧中医药中心”建设单位,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了在塞梅尔维斯大学举办的中匈中医药教育合作系列活动,并为中医药中心教学大楼奠基。 学校秉承“勤奋、求真、博采、创新”的校训精神,以弘扬中医药精华,造福人类健康为己任,以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为依归,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拼搏奋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大学城,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1394亩,建筑面积59.8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70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05人(含直属附院)(校本部519人),其中硕士、博士338人(校本部152人);教授/主任医师108人(校本部1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8人(校本部95人);双师型教师达88%。设有6个系2个教学部、24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为国控专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药学专业是中央财政以奖代补重点建设专业,中医专业是贵州省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临床系是省级校企共建基地。我校是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医学类唯一)、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省级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单位。学校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大师工作室1个。在全国各种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1346所高职高专中排名第330位、在全国医学专科院校中排名第13位,在贵州高职高专院校排名第4位。学校年均招生5000人。近五年,学校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均为第一志愿,2017年有918名二本分数线上学生填报我校,占我校高考录取学生的26.2%,口腔专业学生全部超过二本分数线。招生质量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之首。新生报到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5%以上。学校有省级实验用兔养殖基地,国家中药生药II级实验室,市级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实验室。五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471.3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490篇,主编或参编论著(教材)203部;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培训基层卫生人才3.6万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00余项,制定企业标准20余项。学校现有直属附院2所(遵义市一医和遵义市五医),非直属附院1所(遵义市中医院),教学医院3所,校院(企)合作教学实习基地180余家。遵义市一医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有床位2500张,新生儿科为全国医改城市卫生部重点扶持学科,重症医学科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学科。遵义市五医有床位600张,政府投入14亿元正在将该院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建成面积6万平方米的康复护理院。与上海和孝养老集团开展高端养老护理人才定向培训班、与贵州一树药业开展“店长班”定制培养。学校与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开展本科教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联合开展远程教育。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英国知山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学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进行研修、访学。主动承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对我校的帮扶,在师资、科研方面成效明显。学校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成立了联合资金项目,是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获得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的单位。直属附院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美医疗卫生互联公司、重庆市肿瘤医院开展了合作。学校与180多家省内外医院、企业开展了医教合作和康养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历经60余年风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教学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医疗邦校,文化建校”的办学理念和“勤学敏思、精业济世”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了“立足贵州,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医教协同、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产业发展”,坚持突出“基础、特色、技能、应用”的办学特色,开辟了与综合类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互补的新格局。办学60年来,共培养学生6.2万余人。“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根据“健康贵州”的战略规划,抓住我省“大健康、大医药”的发展机遇,继续优化学科设置,走产学研融合道路,不断提升内涵发展,积极推进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而努力奋斗!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国标代码14013)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是云南省特色骨干专科学校。学校座落于拥有“人类发祥地”和“古生物宝库”之美誉的滇中腹地—楚雄,交通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无偿献血特别进步促进奖、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校园、云南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廉政文化示范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规范收费示范高校等荣誉和称号。目前,学校占地555亩,校舍建筑面积为18.22万平方米,有职教职工434人。标准实验室141个,多媒体教室9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44万元,馆藏图书35.8万册。拥有完备的校园智慧网络体系,及医卫在线学习库、医学视频学习资源库、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学位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40万册电子图书、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考试服务平台、电影音乐资源库等8种数字资源。设有药学系、检验系、医学系、护理系、基础医学系、公共部、思政部7个教学部门,建有图书馆、信息中心、校医院、药物研究所等教辅部门和研究机构,有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共开办有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护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中药、医学生物技术、公共卫生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文秘、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预防医学、助产、食品质量与安全、健康管理、保健品开发与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针灸推拿、药品生产技术、医学营养、体育保健与康复、中医养生保健、医学美容技术等27个专业,面向全国20个省市区招收普通专科学生。其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已被认定为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建设项目,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两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被遴选为全国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被国家中医药协会定为“生殖健康咨询师”定点单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重质量、突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实施“药学、检验特色骨干专业支撑学校发展”战略,推进“院校合作、医教结合、课岗对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执行“专业+项目+ 医院/社区+ 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重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学校科研团队在地厅级以上科研立项64项,校级科研立项181项,获州政府科技成果奖4项,获得专利125项;教师个人公开发表论文764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核心期刊166篇),出版专著4本。 学校始终秉持人才培养高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实一体”,实施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和模式。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就业平台,依托云南省三级甲等医院及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长期合作,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4个,其中,有11所附属医院,4所教学医院。并积极向国内外开拓就业渠道,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每年对参加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升学考试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均进行相应的考前辅导,“专升本”升学率和护考通过率都逐年提高。为了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2019年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完成了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取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近三年,教师和学生代表队参加全国及云南省高职高专技能大赛,荣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优秀奖7项;获省级技能竞赛奖5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6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阳光收费。建立奖学金、助学金、特困生补助、国家助学贷款为一体的资助体系(国家助学金享受面为43%,奖学金奖励面为7%),全方位扶持、资助学生,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砺志笃行,大医精诚”的校训,弘扬“远志勤业,厚德济世”的校风,坚持“博学善导,敬业求真”的教风,倡导“虚心好学,善思勤勉”的学风,坚持“立足云南、面向周边、辐射西南,打造省内同类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搭建了成人成才成功的平台,努力成为学生成长、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高等学校。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团队与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团队合作完成的《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各地诊疗方案综合分析》(以下简称《诊疗方案综合分析》),该研究在线发表于《中医杂志》。作为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应急攻关项目,该项研究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 汇总分析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发布的系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简称“国家《方案》”)及各地区《方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证候分型、分期以及方药特点进行梳理,总结规律,以期为中医药防治此次疫情以及快速应对同类疫情。 研究团队对治疗性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国家《方案》将新型肺炎按照病程进展,将治疗期分为寒湿郁肺、疫毒闭肺、内闭外脱、肺脾气虚四型。21个涉及治疗的地方《方案》中,对该疾病的分期分型基本遵循了病情由轻到重,邪气由表及里的规律。将新型肺炎分为医学观察期、治疗期的有山西、河北、宁夏、上海、内蒙古;按照病情轻重分型的有浙江、陕西、天津、北京、福建、重庆;21个地区 《方案》分型均涉及了中医证候。  《诊疗方案综合分析》通过梳理分析24个地区《方案》,认为各地中医在新型肺炎的证候分型和传变规律上认识是一致的,均在国家《方案》基础上,结合了本地区气候、人群特点从不同角度完善了证候分型,提出了具体化的防治措施,为我国战胜此次重大疫情给出了科学权威的中医方案。 该项研究还对方药推荐情况进行了梳理:治疗性地方 《方案》中仅列出药物组成,而未列出方剂名称的有26处,观其药物组成,多为数个经方合用加减化裁而成,具有明确名称的中药方剂共40种,中成药32种。按照应用频次排序,中药方剂中麻杏石甘汤频次最高为15次;其次为宣白承气汤和升降散;中成药中,安宫牛黄丸频次最高为15次,其次为血必净注射剂和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通过分析,研究团队建议:1.随着病例的增多,应主动开展临床证候学调查,掌握临床第一手资料,根据病患临床表现,经过专家认真分析,进一步总结疫情病症特点,证候演变规律,从而完善全国防治 《方案》;2. 希望各地在全国《方案》 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继续调整、优化本地区中医药防治 《方案》;3.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总结治疗经验,观察病情转变规律,总结有效方药,不断完善方案,并将经验转化为临床评价证据;4.此次疾病恢复期,虽然两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符合出院标准,但患者还有乏力、干咳、憋闷等症状,肺部影像仍有散发阴影,此时中医辨证多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可以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法治之;5.建议在 《方案》制定及实践应用中,注重防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 “治未病思想”。在不同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康复,全程发挥中医药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 2021-04-11
南京初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初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06-26,法定代表人为封其敢,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201053025047578,企业地址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59号(国睿大厦1号楼B区3楼302室),所属行业为批发业,经营范围包含:医药技术研发;市场调研;企业营销策划;商务信息咨询、经济信息咨询;一类医疗器械、五金、办公用品、日用百货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一般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消毒剂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宠物食品及用品批发;劳动保护用品销售;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化妆品批发;个人卫生用品销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销售;橡胶制品销售;塑料制品销售。
南京初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7
医药型真空冷冻干燥机
产品详细介绍c 医药型真空冷冻干燥机 首页 > 产品展示 > 医药型真空冷冻干燥机GZLY系列真空冷冻干燥机  冷冻干燥机型号GZLY-2GZLY-3GZLY-4GZLY-5GZLY-8GZLY-10GZLY-15GZLY-20GZLY-25GZLY-30GZLY-40公称面积(㎡)23458101520253040容量搁板面积 1.982.964.45.57.7510.3314.7620.6324.3829.740.5冷阱捕水kg/批304560100160200300400500600800小瓶装ф22支3600530080001270017800237003390047400560006830093000ф16支980010000150002480034800464006640092800109700133600182200ф12支12600160002800035000490006530095700130400154000187700256000盘装液体L20406080120210300450500600850基本参数搁板尺寸长mm610610915915915121512151250125015001500宽mm810810121012101210121512151500150018001800搁板间距mm100100-120搁板数量层4+16+14+15+17+17+110+111+113+111+115+1搁板最高温度℃+70搁板最低温度℃<-50搁板温差℃±1冷阱最低温度℃<-70极限真空度Pa<10基础配置冷却水量<30℃0.15-0.2Mpam3/h4.24.561116202730333642冷却方式 水冷CIP-WIP,>65℃0.15-0.2MpaL/min100压缩空气量0.7-1.0Mpam3/min0.1除霜水(浸泡)50℃ 0.15-0.2Mpakg/批2703003504001200150020003000400050007000整机功率W 161820305884105125145170整机重量Kg260028003500420060007000900011000120001500020000外形尺寸长mm25003000360038005000640065007400820092009400宽mm12101200130015001500230023002300230024002400高mm27002700280029002800320034003800400040004500
北京唐林电子科技研究院 2021-08-23
L-丙氨酸(医药、食品级)
L—丙氨酸在医药上是组成复合氨基酸注射液及口服液等药品的原料。L-丙氨酸在食品方面的用途主要表现为:增加化学调味品的调味效果,对于核酸类的调料,约加为其3~5倍可增加其调味效果;改善人工甜味剂,添加人工甜味剂的1~10%后能缓和甜味,回味好;改善有机酸的酸味,加入有机酸量的1~5%能改善冰醋酸、丁二酸、富马酸、柠檬酸、酒石酸的酸味,使酸味接近天然味道;对腌制品的效果:添加食盐量的5~10%能够入味早,缩短腌制时间;醇类饮料加入丙氨酸后,可使其味道淳厚,而且能防止啤酒和发泡酒的老化,减少酵母气味;在酒类和蛋黄酱中加入1~2%的丙氨酸,有防止氧化效果;对粕制品、酱油、腌制品添加2~3%能改善其味道。包装:25Kg纸板桶加塑料内胆或25Kg编织袋加塑料内胆,亦可随客户要求。贮存:避光、干燥阴凉处封闭贮存。
烟台恒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31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龙湾路4号,毗邻圭峰山(国家4A级风景区),环境幽雅,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学院占地约320亩,教学设备约3000万元,图书馆藏书16万册,学院师资雄厚,现有教职工200多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51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122人;学院拥有一间1000多床位的直属附属医院和80多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设立了护理临床系、药学系、医学基础部,开办护理、药学、中药、医学检验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助产、中医学等9个专业,面向全省招生。 学院注重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服务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教学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与医院、高端养老机构共建“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教、学、研战略联盟”,打造以“健康养老、高端医疗、心灵度假”为主题的健康养生科普体验馆、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基地、中医药产业、健康养老业的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卫生职业人才。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2021-02-01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由江西中医药大学申办,经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一所本科医药类独立学院,原名江西中医学院抚生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7年开始独立颁发毕业证书,2012年开始独立颁发学士学位证书,2013年6月,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2015年,学院凭借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及扎实的办学实力,被列为江西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十所试点院校之一。 学院位于素有“南昌后花园”和“小庐山”之美誉的江西省南昌市梅岭风景名胜区,校园占地面积470.41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实验大楼,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整。 学院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较高学术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7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0.5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70.68%。学院立足社会需求,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收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市场营销等2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优势凸显”的专业建设布局。学院现有学生7806人。 学院始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永恒的发展主题,实施了“特色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确定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建成特色鲜明、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中医药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发展目标。2014年,学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乔顿州立学院、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等院校进行了接洽,并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乔顿州立学院签订了学分互换项目的合作协议,成功引进美国库克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课程,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软实力;2017年,学院与俄罗斯SLC丝路(中国)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洽谈,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中俄中西医结合友好医院”暨“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附属医院”,并以此为平台,大力引进俄罗斯优秀医疗技术人才,深化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合作,共同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将学院建成江西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了近万名优秀学子。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自2007年以来,连续七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首位,已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输送了近千名优秀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好评。 学院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建有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省卫生监督所、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北京市西苑医院、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江中集团、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山东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近200家实践教学基地,遍及江西、上海、深圳、广东、浙江、北京和江苏等省市。同时,聘请了一大批学历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带教教师,充分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的教学需求。 学院积极为学生搭建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奥林匹克国际青少年儿童书画大赛获金奖10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华佗杯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天堰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累计获奖100余项;在“创青春”及“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精诚杯”大学生电脑作品大赛等各类省级大赛获奖140余项;在第十四届江西省运动会上,学院代表队夺得5金6银6铜的佳绩;仅2016年,学院先后荣获10项国家级、29项省级奖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今天的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已经成为一所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管理严格、品牌优良的独立学院,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132 1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