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GEOSAR地面成像验证系统与卫星信号处理仿真系统(技术)
成果简介:GEOSAR卫星运行在高轨道,长合成孔径时间使得目标回波具有距离徙动量大、空变性剧烈的特点,因而成像处理难度大。同时电离层对信号传播的影响也是影响卫星成像性能的重要因素。 GEOSAR地面成像验证系统利用导航卫星作为照射源、在地面配置多通道接收机分别接收直达波和回波信号,其中直达波信号用于实现卫星与接收机间的时频同步和分析电离层的影响,回波信号可用于实现成像处理。通过研究此模式下回波信号特性和成像算法,因此利用该验证体制可实现对GEOSAR成像机理的等效地面成像验证;同时,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生物活性人工肝支持系统
肝功能衰竭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唯一治疗难治性肝病的可行方法是肝脏移植,然而,由于供体的短缺,使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生物活性人工肝系统采用活的肝细胞作为反应器的主体,具备完成肝脏多种功能的条件,可为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等多种肝病患者提供短期或长期肝脏支持系统。/line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由活体细胞系统构成的新型生物活性人工肝血液灌流装置,使其具有人体肝脏的解毒、合成、代谢等生理机能,完成这套系统将标志我国人工肝脏的研究与开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它对临床医学将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建立生物活性人工肝系统,该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构建高密度活性细胞组成的生物反应器,其中较为关键的问题是肝细胞聚集体或微载体培养系统的优化。/line人工肝脏的研究是集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领域极为重视,自八十年代以来,用于此项研究的经费逐年递增,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美国的Sussman等人研制的生物活性人工肝装置已用于临床前试验。日本、德国的几个研究机构也报道了不同构型的生物活性人工肝系统。
南开大学 2021-04-10
生物质气体高效脱硫系统
在沼气工程、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废弃物处理项目中,会产生含有硫化氢组分的生物质气体,在其利用及排放过程中需要进行脱硫净化处理。本系统采用湿式催化氧化法,基于吸收-氧化原理,将硫化氢组分转化为可回收利用的单质硫,也可形成硫酸盐副产,可满足对原料气进行高效脱硫并使净化后气体达到相关要求及环保标准。应用于渗滤液沼气工程、餐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等领域。
南京大学 2021-04-14
泉州水处理、莆田水处理、厦门水处理
产品详细介绍   反渗透是一种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随着膜性能的提高,反渗透技术将发展成为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化工分离新技术。     反渗透技术的主要特点: 能耗低 结构紧凑 操作简单易维修 自动程度高 不污染环境     反渗透技术广泛应用于给水处理;城市自来水的净化;制取电力、医药、医疗和食品等行业的纯水、超纯水、注射用水和食用纯净水的制备;海水和苦咸水的淡化制取饮用水等。     反渗透系统由反渗透装置及其预处理和后处理三部分组成。反渗透系统的核心是反渗透装置,预处理是反渗透装置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前提,后处理用以满足不同处理对象的最终产水水质指标
泉州市大华膜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基于蚯蚓生物效应的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利用蚯蚓动物反应器将有机废弃物与脱水污泥进行同步处理,能够解决区域一定范围内的以污水处理厂污泥为主的有机废弃物污染问题。蚯蚓的适应和消化能力强,能够起到分解混合物中的有机物,调节系统的氧化还原条件和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等作用,迅速的完成将污泥到处理产物(蚯蚓粪和蚯蚓)的转化。本研究从资源循环利用角度出发,主要研究蚯蚓动物反应器对污泥处理的最佳反应条件及处理产物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更好的将有机废弃物与污泥一并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与理论依据。
浙江大学 2021-04-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
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恶臭气体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VOCs 与恶臭气体的处理技术包括催化氧化、吸附、生物处理、低温等离子等。其中,废气生物处理的 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气中含有的烃类、硫化氢或氨等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 的水、二氧化碳、硫酸盐或硝酸盐等物质,从而实现废气净化的目的。废气生物处理技术在 国外已经有 50 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在美国、欧洲各国、日本和韩国均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研究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尤其是污 水处理行业)恶臭和 VOCs 气体处理。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表明:与其他技术相比,生 物处理技术具有效率高、投资运行费用低、工艺运行维护方便、二次污染小等突出优点,尤 其适用于低浓度 VOCs 和恶臭气体处理。本研究所是国内较早开展废气生物控制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多年来,针对废气生物处 理技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开发,在新工艺开发(紫外光氧 化+生物过滤)和反应器结构优化、新型填料开发、高效菌种筛选和培育、营养盐配方和填 料层堵塞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已成功应用于污水厂恶臭气体、喷涂 废气和炼胶废气处理。目前,我们在该领域已获得省部级奖 2 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 奖、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 项,发表论文 60 余篇。
清华大学 2021-04-11
一种缩短生物样本处理时长的液体循环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缩短生物样本处理时长的液体循环装置。包括样本固定器、液体贮存管和蠕动泵,组织样品通过样本固定器固定并置于液体贮存管内,液体贮存管底端封闭,液体贮存管顶端开口并通过橡胶塞密封,液体贮存管靠近底部对称两侧的侧壁均设有连通的支管,两侧的支管分别与导管的两端连接,导管放置在蠕动泵中,通过蠕动泵带动导管内的液体流动进而带动液体贮存管和导管之间形成循环流动。本实用新型用于生物样本处理操作,能够控制通过组织样本流速,并减少样品损坏,可靠性高。
浙江大学 2021-04-13
挥发性有机物( VOCs)及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
1 成果简介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 VOCs)与恶臭气体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VOCs 与恶臭气体的处理技术包括催化燃烧、吸附、生物处理等。其中,废气生物处理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气中含有的烃类、硫化氢或氨等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的水、二氧化碳、硫酸盐或硝酸盐等物质,从而实现废气净化的目的。废气生物处理技术在国外已经有50 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尤其在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应用较为广泛。国内从 20 世纪 90年代开始研究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恶臭和 VOCs 气体处理。国内外的 研究与应用成果表明:与其它技术相比,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效率高、投资运行费用低、工艺运行维护方便、二次污染小等突出优点,尤其适用于低浓度 VOCs 和恶臭气体处理。 本研究所是国内较早开展废气生物控制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多年来,针对废气生物处理技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工艺组合( 紫外光氧化+生物过滤) 和反应器结构设计、填料优选和构建、高效菌种筛选和培育、营养盐配方开发和填料层堵塞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已成功应用于污水厂恶臭气体、喷涂废气和炼胶废气处理。目前,我们在该领域获得省部级奖 2 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申请专利 5 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2 应用说明该技术适用于涂料与喷漆﹑有机原料及合成材料﹑农药﹑染料﹑石油化工﹑炼焦﹑制药﹑鞋厂﹑印刷厂﹑造纸厂﹑加油站﹑养殖厂﹑污水处理厂﹑堆肥厂等的废气与恶臭气体的处理。该技术还适用于建材市场、家具城、批发城等大型公共场所的室内 VOCs 处理。 可处理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包括脂肪烃(低级脂肪烃( 汽油) 、氯乙烷、氯甲烷)﹑芳香烃(苯、 甲苯、二甲苯、氯苯)﹑含氧有机物(醇、醚、酮、醛)﹑含氮有机物(胺)﹑含硫有机物(硫醇、硫醚)等。可处理的还原性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硫化氢、氨等。图 1 生物过滤除臭工程                         图 2 紫外-生物过滤废气处理工程 目前本课题组成果已经在北京、江苏、广东、湖南、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废气治理工程当中得到了成功应用。3 效益分析在处理低浓度的有机气体和臭气时,生物法的一次性投资是燃烧法的 1/3、吸附法的1/8-1/5、化学吸收法 1/3 左右;运行费用是燃烧法的 1/20、吸附法的 1/10、化学吸收法的 1/15。
清华大学 2021-04-13
生物质气化制取富氢燃气系统
项目简介 本成果针对农村废弃生物质资源丰富,以及秸秆禁烧国家政策的实际情况,采用感 应加热原理开发生物质气化技术,采用该技术研发的生物质气化系统具有加热均匀,节 能环保,运行连续,结构简单等优点,可利用秸秆、稻壳、锯末等生物质原料制取富氢 燃气。 性能指标 系统能耗: <10kW; 覆盖面积:100m2 ; 富氢燃气热值:>9MJ/m3 适用范围、市场前景 适用范围:适用于新能源企业开发新型节能项目,解决农场、农村秸秆或其他生物 质废弃资源处理问
江苏大学 2021-04-14
揭示光系统II生物发生调控机制
 通过系统筛查,研究人员鉴定到一个高等植物特有的PSII生物发生调控因子——LPE1(LOW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1)。通过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手段研究发现,LPE1基因突变导致PSII活性剧烈降低,PSII生物发生严重受阻;同时光PSII核心蛋白D1的合成明显受损。值得注意的是,LPE1编码一个叶绿体PPR蛋白,直接与D1编码基因psbA mRNA的5'UTR结合,从而招募核糖体并启动D1蛋白的翻译。更重要的是,LPE1同时与已知的D1翻译因子HCF173(HIGH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173)互作,促使HCF173与psbA mRNA结合,协同参与调控PSII生物发生。       更有趣的是,该研究发现光可以诱导D1蛋白的表达,并且主要在翻译水平实现控制。光诱导结合实验分析发现,光可以促进LPE1与psbA mRNA的5'UTR结合。进一步研究发现,光可能通过改变叶绿体中的氧化还原状态,调节LPE1的分子内二硫键及蛋白结构,从而影响其与psbA mRNA的结合活性。       该工作首次鉴定到高等植物中D1翻译调控过程中psbA mRNA的直接结合因子,揭示了PSII生物发生的光调控机制,对于理解植物光合作用与生长发育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山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706 70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