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垂直取向的聚合物纳孔膜
本项目开发了一种具有规整垂直孔道多孔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是以嵌段共聚物为原料,利用溶剂蒸汽退火形成垂直的微相结构,再选择性溶胀将分散相转化为孔道。溶剂蒸汽退火是将聚合物膜暴露于溶剂蒸汽中,溶剂分子进入膜内部,促进分子链运动,形成规整排列的分相,具有室温下可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选择性溶胀致孔是一种物理方法,该过程不存在化学反应,无质量损失,可以根据溶胀条件有效调控孔径。孔径可在10-50nm范围内连续调节,膜厚可在20nm-50微米之间调节。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陶瓷膜用于退浆废水回用技术
本技术采用耐高温、酸碱等苛刻条件的陶瓷膜分离技术对退浆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回用的目的。工艺包括:废水储槽、10倍浓缩膜设备、20倍浓缩膜设备、浓水处理系统等。该工艺水回收率能够达到95%以上,回用水中主要含有烧碱、分散剂和精炼剂。浓水通过与酸反应沉淀经泥水分离器和带式压滤机进行分离处理,滤饼进行燃烧发电处理。该工艺达到了废水的近零排放,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利情况:已授权专利2项 成熟度:量产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技术服务 创新要点:本技术具有处理高COD负荷、强碱有机废水的能力,并能有效回收废水中的可利用物质,膜过滤系统抗有机污染及再生能力强,系统整体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泉州市大华膜科技有限公司
大华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膜分离技术的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安装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大华膜科技独具电去离子(EDI)、反渗透(RO)、超滤(UF)、微滤(MF)四大膜主流技术,产品已遍及电子、光学、电力、化工、电镀、医药、线路板、化妆品、食品、饮料、生物工程、印染、锅炉等行业生产用软化水、纯水、超纯水工程,以及住宅小区等分质供水系统等。  
泉州市大华膜科技有限公司 2021-01-15
环甲膜穿刺和切开训练模型
XM-50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模型   XM-50环状软骨气管切开术训练模型主要用于ALS课程中常规气管切开、环甲膜穿刺、环甲膜切开等高级生命支持训练。   一、模型特点: ■ 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训练模型为成人男性,解剖学标记(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环甲膜、气管)位置准确,易触及。 ■ 模型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形象逼真,可反复进行穿刺。 ■ 模型颈部皮肤采用环状结构,为此,当某一部位经多次穿刺、切开不能使用时,可适当地旋转环状颈部皮肤,将其移开,学生又可在新的颈部皮肤部位反复进行训练,提高了模型的使用寿命。 ■ 环状颈部皮肤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环甲膜、气管模块可以更换。 ■ 可供学生进行环甲膜穿刺与切开术训练。   二、模型功能: ■ 模型具有标准的气管解剖位置,用手可触摸气管,进行切口定位。 ■ 模拟病人仰卧位,颈部伸展。 ■ 可以进行传统的经皮气管切开术,包括不同类型的切口:纵向、横向、十字形、U形和倒U形切口。 ■ 可进行环甲膜穿刺和气管切开训练。 ■ 模型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材质,确保真实的操作手感。 ■ 模型允许用户在确定动脉位置时确定正确的切口位置,并可从头部观察颈部的内部操作情况。 ■ 配备模拟气管和颈部皮肤。   三、标准配置: ■ 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模型:1台 ■ 可更换颈部皮肤:1块 ■ 可更换气管模块:3个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BOPP · 预涂膜高分子材料
山东顺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2021-08-31
荧光定量PCR专用光学封板膜
> 高透光率,专业用于荧光定量PCR实验。 > 易粘贴,密封性能好,蒸发率低。
广东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21-10-28
PCR生物仪器
项目成果/简介: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用来快速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生物体外进行特殊DNA复制。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刑侦、医学、生物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在基因工程技术中更是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PCR扩增反应的重要仪器,PCR仪是DNA扩增的各种生产、研究的必要基础工具。其应用前景将随着基因工程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所研发的PCR生物仪器具有低成本、高精度、高稳定性、温度变化迅速、可调温度梯度大等特点。其加热系统采用了多模块分区加热的模式,通过加热模块的协调工作,可实现系统准确的分区域、分时段精确控制,工作过程中可实现20℃以上的温度梯度。温度控制系统采用了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参数的实时调整,实现了温度控制对于使用环境的自适应,从而提高了系统对于环境条件、自身热量积累、系统自身温度变化等干扰的抵抗能力,增强了系统温度控制的准确性和精度,温度控制精度可达0.3℃。同时,利用分环节温度控制设计,解决了温度变化时反馈温度不准确的问题,通过基座温度的适当超调,提高了控制目标温度的响应速度,即使在接近目标温度时,加热速率依旧可保持1.5℃/s以上,且能够保证目标温度无超调。应用范围:该项目产业化预期能够实现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产业化不仅能够填补国产高精度梯度PCR生物仪器的市场空白,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目前,该项目已经初步实现循环过程中的温度高精度控制。在实验条件下完成了20℃的温度梯度自适应验测试,实现了0.3℃的控制精度要求。项目即将进入深入开发测试、模型样机试制和细节参数优化阶段。 本项目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价值,可考虑实施多种推广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主体,在成果转化的同时,结合市场反馈信息,开展更深入的技术研发工作。项目阶段:试验阶段效益分析:所研发的PCR生物仪器,具有和国内外一线产品比肩的性能,可满足各种PCR扩增反应的生产、研究需求。在梯度模式下,能够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梯度退火温度进行扩增,从而在一次PCR扩增中就可以筛选出表达量高的最适合退火温度,应用于研究未知DNA退火温度的扩增实验时,可有效节省试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在不设置梯度的情况下亦可当作普通的高精度PCR仪使用。
同济大学 2021-04-10
PCR生物仪器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用来快速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生物体外进行特殊DNA复制。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刑侦、医学、生物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在基因工程技术中更是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PCR扩增反应的重要仪器,PCR仪是DNA扩增的各种生产、研究的必要基础工具。其应用前景将随着基因工程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所研发的PCR生物仪器具有低成本、高精度、高稳定性、温度变化迅速、可调温度梯度大等特点。其加热系统采用了多模块分区加热的模式,通过加热模块的协调工作,可实现系统准确的分区域、分时段精确控制,工作过程中可实现20℃以上的温度梯度。温度控制系统采用了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参数的实时调整,实现了温度控制对于使用环境的自适应,从而提高了系统对于环境条件、自身热量积累、系统自身温度变化等干扰的抵抗能力,增强了系统温度控制的准确性和精度,温度控制精度可达0.3℃。同时,利用分环节温度控制设计,解决了温度变化时反馈温度不准确的问题,通过基座温度的适当超调,提高了控制目标温度的响应速度,即使在接近目标温度时,加热速率依旧可保持1.5℃/s以上,且能够保证目标温度无超调。
同济大学 2021-02-01
生物影像技术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CT)是一种基于光学相干特性的在体、实时、高分辨率的三维断层成像技术,以其非侵入性及高分辨率等特点,在视网膜疾病的研究及临床诊断中日趋体现出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团队以OCT成像方式为主,结合自适应光学、光致超声、自发荧光等多种成像手段,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眼底多模态成像系统。新型的多模态成像方式可以同时反映视网膜的散射特性及光吸收特性,并同步获取眼底的结构与功能图像。该研究可以对由眼底视网膜病变所带来的眼底组织结构及功能上的变化进行观测和估计,实现相关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0
生物陶瓷
生物与功能陶瓷仿骨人工骨及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陶瓷人工关节研发齿科材料的研究有机/无机复合生物医学材料微焦点X-CT无损评价生物材料自组装诱导成骨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功能梯度材料新型陶瓷人工关节齿科用着色氧化锆陶瓷材料可注射矿物相骨修复材料生物活性涂层材料骨修复材料研究齿科修复材料研究生物医学材料制备技术和产品研发产品标准制定,产品注册自动络筒机用系列陶瓷剪刀透波陶瓷与耐超高温陶瓷结构陶瓷产品开发(陶瓷柱塞)系列陶瓷球阀与阀芯Si3N4基陶瓷轴承和高温高强部件                 系列陶瓷柱塞                                 陶瓷人工髋关节生物活性人工骨园块生物活性人工骨支架生物活性人工骨制品生物活性人工骨制品生物活性人工骨骨块颗粒型生物活性人工骨眼帘支架人工耳听骨植入体人工义眼生物活性人工骨:包括颗粒状、块状及异型件
清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151 1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