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生物质裂解制油系统
项目简介 本成果针对农村废弃生物质资源丰富的情况,利用热裂解副产物炭和不可凝气体作 为热裂解液化的能源,有效利用热载体加热装置排放的烟气作为流化气。采用该技术研 发的生物质裂解制油系统具有工艺过程合理、无二次污染、节能、成本低等优点。 性能指标 系统能耗: <10kW; 覆盖面积:100m2 ; 生物油质量产率:>55%。 适用范围、市场前景
江苏大学 2021-04-14
一种具有一维核壳结构的载碳磁性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专利号:ZL 201310498905.1)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一维核壳结构的载碳磁性纤维材料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水处理领域。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采用铁酸钴纳米纤维作为载体,生物质材料-可溶性粉淀粉作为碳源前驱体,制备出一维核壳结构的载碳磁性纤维材料复合物材料。采用此法制得的材料富含羟基、羧基基团的碳层均匀涂布在铁酸钴纳米纤维基体上,形成的复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可有效去除水体六价铬。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备工艺简单,溶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新型多种肠溶包衣材料及生物纳米纤维制备(产品)
成果简介:本项目是系列纤维素基医用肠溶包衣材料及其纳米纤维的制造技术。首先以天然棉纤维素为原材料, 通过成熟技术制备 pH 敏感性智能材料羟烷基烷基纤维素醋酸琥珀酸酯(HPMCAS/HEMCAS)、羟烷基烷基纤维素邻苯 二甲酸酯 (HPMCP/HEMCP) 、 羟 烷 基 烷 基 纤 维 素 醋 酸 邻 苯 二 甲 酸 酯 (HPMCAP/HEMCP)、羟烷基烷基纤维素偏苯三甲酸酯(HPMCT/HEMCT)等系列 pH 值(3.5-6.8)溶液敏感的功能材料,可作为肠溶包衣或特殊环境监测用材 料。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生物质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
聚乳酸被全球公认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质塑料,它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相容性、力学性质、热塑性、成纤性、透明度高,适用于吹塑、挤出、注塑等多种加工方法,加工方便,部分性能优于现有通用塑料;但其同时也存在着强度较低、脆性大、耐热性差等不足,使得其应用仅局限于生产通用塑料、薄膜等领域,要想应用于条件较为苛刻的汽车、航空航天、建筑业等领域,必须对其进行改性以提高其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本项目拟采用课题组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进行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最终形成具有市场潜力的系列化改性聚乳酸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例如天然纤维增强聚乳酸、高韧性聚乳酸、高填充级聚乳酸、阻燃级聚乳酸和纤维级聚乳酸等的制备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制备的改性聚乳酸树脂将具有更加优异和针对性的性能,主要用于生产聚乳酸纤维、薄膜、板材和容器等,可应用在生活快消品、农用地膜、飞机/汽车内饰用材料等领域。项目目标是通过深入研究,对部分尚不完善的技术环节进行最后的攻关,然后整合已有的技术与专利成果,并进一步放大实验和标准化测试,形成一系列可直接产业化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技术包,最终顺利完成相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工作。 本项目研究采用的原材料为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经过本团队十多年的研发,目前已实现产业化。本项目的主要工作是梳理课题组多年来对聚乳酸树脂改性的相关技术,与授权专利等成果整合,进一步放大成系列化的产品技术,最终顺利相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工作。 项目中的大部分关键技术均已被攻克,目前需要做的是有目的的对所有技术进行梳理和整合,查漏补缺,对部分尚不完善的技术环节进行最后的攻关,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产品技术,并与相关授权专利进行整合,最后打包形成一系列可直接产业化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技术包。目前70%的聚乳酸市场在对性能要求不太高的包装行业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该市场容量会继续增加,但由于聚乳酸整体市场的快速增长,包装材料所占聚乳酸市场比例会逐渐缩小。在汽车、家电及电子产品行业中对更高性能聚乳酸改性材料的使用是个新趋势,市场份额虽然不大,但会持续增长。目前聚乳酸在全球市场的总容量预计为100亿元,且有很好的成长潜力。本项目技术面对的正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潜在市场,其产业化预期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产品在环境污染治理和防护方面的贡献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1
生物质燃料结焦抑制剂
本项目的产品主要用于抑制生物质发电厂中生物质燃料燃烧时的结焦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热管式生物质气化炉
热管式生物质气化炉是将高温热管技术引入生物质气化炉中,实现生物质的间接气化,使得生成的燃气中不含氮气,热值可达15MJ/Nm3。试验结果表明与用空气直接供热气化的气化炉气体组分和热值比较,用热管式生物质气化炉间接供热得到的气体组分中H2的含量很高,约是用空气直接供热气化的10倍,热值是用空气直接供热气化的2~3倍。用所开发的热管式生物质气化炉建立小规模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合理利用生物质能,解决我国分散地区的热、电供应问题。已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目前均已授权。旋转热管生物反应器是采用回路热管的技术原理,依靠热管吸热段上的热管浆叶来实现吸热。热管浆叶和热管搅拌轴是相通的,两者组合的旋转热管本身是一个等温体,当热管浆叶围绕搅拌轴旋转时,在釜内形成圆筒形的液体等温层,并通过布置多层热管浆叶,就可实现整个釜内的温度均匀性。优点是吸热桨叶单元占用空间小,强化管外反应器内介质的传热传质,提高反应器内传热效率和生物反应效率,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目的。已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目前已授权。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生物质气体高效脱硫系统
在沼气工程、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废弃物处理项目中,会产生含有硫化氢组分的生物质气体,在其利用及排放过程中需要进行脱硫净化处理。本系统采用湿式催化氧化法,基于吸收-氧化原理,将硫化氢组分转化为可回收利用的单质硫,也可形成硫酸盐副产,可满足对原料气进行高效脱硫并使净化后气体达到相关要求及环保标准。应用于渗滤液沼气工程、餐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等领域。
南京大学 2021-04-14
生物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制取生物炭技术
由生物质制成的炭具有无烟、无味、热值高等特点,可以直接施放到土壤中或作为炭基肥的原料使用,一方面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另一方面利用其耐降解性质,延长碳在土壤中的封存时间,降低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此外,生物炭是一种很好的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活性功能团,可净化水质,吸附土壤中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因成本较低,已广泛使用于化工、冶金、环保、农业等领域。 目前,已有的生物炭生产系统都会至少存在下列问题之一:①产能小,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如窑式炉、釜式、螺旋推进炉等;②炉内温度难以控制,生物炭品质难以保证,如竖流式炉等;③对原料要求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如回转窑;④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存在环境污染(特别是焦油难处置)。针对以上问题,东南大学将炭化过程产生的副产品(焦油和热解气)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为生物质炭化过程提供热量,无焦油产生,实现连续式进出料和能量梯级利用。目前已建成日处理秸秆量7吨和24吨的成套工程,日产生物炭约2.1吨和7.5吨。工程连续稳定运行。 本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授权2件),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国家“973”、江苏省环保厅科技项目支持。
东南大学 2021-04-11
生物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制取生物炭技术
由生物质制成的炭具有无烟、无味、热值高等特点,可以直接施放到土壤中或作为炭基肥的原料使用,一方面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另一方面利用其耐降解性质,延长碳在土壤中的封存时间,降低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此外,生物炭是一种很好的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活性功能团,可净化水质,吸附土壤中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因成本较低,已广泛使用于化工、冶金、环保、农业等领域。 目前,已有的生物炭生产系统都会至少存在下列问题之一:①产能小,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如窑式炉、釜式、螺旋推进炉等;②炉内温度难以控制,生物炭品质难以保证,如竖流式炉等;③对原料要求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如回转窑;④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存在环境污染(特别是焦油难处置)。针对以上问题,东南大学将炭化过程产生的副产品(焦油和热解气)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为生物质炭化过程提供热量,无焦油产生,实现连续式进出料和能量梯级利用。目前已建成日处理秸秆量7吨和24吨的成套工程,日产生物炭约2.1吨和7.5吨。工程连续稳定运行。
东南大学 2021-04-11
胶原纤维吸附材料
成果描述:70%的中草药中含有单宁(又称鞣质)。它们的负面作用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中药制剂浑浊沉淀,降低其药效和品质,如单宁是影响丹参注射液澄明度的主要因素;二是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目前除去药用植物中单宁的方法在除去单宁的同时,大量的有效成分也同时被除去;有些方法还将引入其他杂质,使产品的质量降低。因此,中药制剂中单宁的选择性去除是中药制剂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由家畜动物皮制备的胶原纤维吸附材料对单宁的吸附具有专一性,而对低分子酚类化合物及其它非单宁成分的吸附量非常低。而且,通过化学改性还能进一步调控其吸附能力和吸附选择性,从而制备出了系列的适合于不同应用领域和范围的单宁吸附材料。将所制备的吸附材料用于单宁和与其结构最相似的中药有效成分(各种黄酮、异黄酮类化合物及黄岑甙、绿原酸等)的吸附时,单宁的吸附率为100%,而有效成分的吸附率<5%,大大超过国内外已到达的水平。 胶原纤维吸附材料无毒、纯天然,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和独创性,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胶原纤维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对单宁的吸附与分离”,专利号:ZL021341737)。市场前景分析:中草药提取物和制剂中鞣质的高选择性去除,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如黄酮、有机酸和生物碱等的分离纯化。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单宁的吸附率为100%,而有效成分的吸附率<5%,大大超过国内外已到达的水平。国际先进。
四川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39 3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