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心肌质点运动图像与心肌纤维走向图像配准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心肌质点运动图像与心肌纤维走向图像配准方 法:根据 Tagging-MRI 图像序列获得形变位移场图像和邻域伸缩运动 图像及其相对运动方向中心点,并根据原始心脏 DTI 图像获取心肌纤 维走向图像及其纤维方向中心点,对齐两个中心点并确定相对平移量; 将两个图像均分多个扇形,获取两图像间相似度最大值对应的相对旋 转角度;再在该相对旋转角度下将其中一幅图像相对另一幅图像按不 同倍数缩放,求取两图像间最大相似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UV固化电纺的彩色微纳米纤维绞线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UV固化电纺的彩色微纳米纤维绞线及其制备方法,缠绕成所述绞线的微纳米纤维带有色彩,所述微纳米纤维含有光固化高分子材料和彩色光疗胶,所述微纳米纤维通过无溶剂电纺纺丝前驱液制得,电纺过程在少氧紫外光照环境下进行,所述纺丝前驱液含有光固化材料的液体预聚物、光引发剂和光疗胶,不含有机溶剂。该绞线具有丰富饱满的色彩,且牢色度好,不易掉色,具有较好的力学拉伸性能,同时在静电纺丝制备过程中无需添加有机溶剂,制备过程更加安全环保,适宜大规模生产。该装置在静电纺丝领域有一定的应用潜能价值,而且在制备过程中无需添加有机溶剂,安全环保,适宜大规模生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青岛大学 2021-04-13
一种具有电磁性能的柔性微纳米纤维绞线及其制备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电磁性能的柔性微纳米纤维绞线及其制备方法,缠绕成所述柔性微纳米纤维绞线的微纳米纤维含有光固化高分子材料、导电物质和磁性纳米颗粒,所述微纳米纤维通过无溶剂电纺纺丝前驱液制得,电纺过程在少氧紫外光照环境下进行,所述纺丝前驱液含有光固化材料的液体预聚物、光引发剂、导电物质和磁性纳米颗粒,不含有机溶剂。该微纳米纤维绞线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且具有良好的电磁性能,同时在静电纺丝制备过程中无需添加有机溶剂,制备过程更加安全环保,适宜大规模生产。
青岛大学 2021-04-13
可降解纤维基纳滤及反渗透膜处理中水回用技术
项目背景:1.由于限塑令的提出,高分子膜材料的应用领域 也势必会受到限制,纤维基膜材料具有可降解性,目前常用的是 醋酸纤维素,纤维膜存在耐溶剂性差、抗氧化性能差,易水解, 易压密,抗微生物侵蚀作用较弱等。2.在海水淡化方面,改变纤 维素膜的亲水性,使其表面成为超疏水表面,当高浓盐水蒸发, 吸附到膜表面,然后会因为超疏水而不能在膜表面吸附,从而滑 落收集,可以说是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的新思路.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制备出具有高通量、高湿压强度, 耐污染、耐溶剂的可降解纤维素基反渗透膜材料,该材料对钠离 子的截留率为 95%以上。 2.制备具有超疏水表面的纤维素基膜 材料,接触角超过 150°以上,膜材料的生物降解率达 90%以上。 3.膜组件的设计,降低膜组件的成本,改善膜组件组装过程中的 设计工艺,提高膜组件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要求拥有纤维素材料、工业废水处理 的背景,能够提供纤维素膜制备及改性的技术支持能力的研发团 队。 
青岛中宇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1-09-03
一种基于纤维基膜反应器的苯酚加氢制环己酮反应装置
本发明属于膜催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纤维基膜反应器的连续苯酚加氢制环己酮反应装置。包括膜反应器、用于为膜反应器提供恒温条件的加热组件以及用于将反应物料实现循环的动力组件,所述膜反应器包括下组件、储料罐和上组件,小环形垫片和大环形垫片之间设置有若干纤维基催化膜。本发明采用柔性膜材料,缓冲液体和气体进料过程中的冲击力,并且通过设计的膜组件,实现柔韧性膜材料在夹持和应用过程中不易损坏,保证了反应过程中的稳定性,实现了环己酮的连续绿色高效制备。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生物融合式踝关节康复机器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疾病、事故造成的人体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增加以及人们对身体健康、康复质量的重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和效率的康复机器人成为康复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屈戊关节,也是下肢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开展能够实现人机交互、协调的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结构特点: 机构的运动由机械与人体共同确定; (2) 人体处于机械内部,动平台可实现绕踝关节中心转动; (3) 机构具有远程运动中心, 动平台可实现绕踝关节中心转动; 机构可实现对踝关节的牵引治疗; (5)驱动轴上增加弹性储能运动副,以 提高机构的安全、可靠性; (6) 康复过程中,机械和人体可以进行 协调和交互 性能指标: (1)运动范围: 背曲 25°-30°,跖曲 35°-40°,内收 25°-30°,外展 25°-30°,内翻 25°-30°,外翻 15°; (2)运动速度: 3-50°/min; 重量:20 kg; I型尺寸:60×42×62 cm; (5)II型尺寸:50×85×65 cm。 
燕山大学 2021-05-04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医学检测系统
项目简介: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 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项技术。这种检测手段与传统方法比 较,具有样品不需要纯化、标记,并且可以实时、动态、高灵敏检测 等优点,因此 SPR 传感器在很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疫苗 研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药物靶标、药物开发、基因测序、案件 侦破、环境检测、食品安检以及兴奋剂检测等。本项目的目的是研制 一种基于 SPR 技术的光机电一体化系统。 我校于 1999 年开始从事有关方面的研究,2004 年底研制完成了 第一套单通道 SPR 生物医学检测试验系统。最近几年中,我们针对被广泛采用的棱镜耦合结构 SPR 传感器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在天津 市科技攻关培育项目、国家基金及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支 持下,研制成功基于传感芯片的多通道 SPR 生物医学检测实验系统。 这种新颖的集成化结构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而且符合 SPR 传感系 统小型化、仪器化的发展趋势,为系统最终产品化奠定了基础。目前 已经完成仪器化,结构设计及操作便利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便使 非专业人员能够完成操作;数据分析算法及软件需要进一步开发,以 达到实用化。 技术水平及应用前景 所开发的试验系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申请专利两项。产 品化后,可以用于疫苗研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药物靶标、药物 开发、基因测序、案件侦破、环境检测、食品安检以及兴奋剂检测等, 具有很好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首先,一套智能化的 SPR 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系统的批量生产成 本预计为 10 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国际上同类产品(瑞典 BIAcore 公 司生产)的最低售价为 10 万美元左右。可见,SPR 生物医学检测分 析系统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其次,SPR 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系统中的传感耦合部件因其进口成 本很高,目前还是一种半消耗品,即每完成一次测试后需作再生处理, 这样可重复使用几次,然后予以更换;即使这样,单次检测成本也在 200 元人民币以上。本项研究可以将传感耦合部件集成为便于批量生 产的传感芯片,可大幅降低成本。再生技术的研究成功,可以进一步 降低使用成本;若能大批量生产,在成本很低的情况下,也可实现一 次性使用。预计每个芯片的批量生产成本不到 50 元人民币,售价如 果为 100 元人民币,单次检测的成本将大幅降低。这样,一方面便于系统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传感芯片作为一次性消耗品,需求量极大, 由耗材产生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适合于药物 靶标、药物开发、案件侦破、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验以及兴奋剂检 测等其它众多领域进行检测分析的系列产品,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南开大学 2021-04-11
一种生物可降解的吸油材料
这种生物可降解的吸油材料是利用天然纤维制成的,吸油性能可达到20~40g/g。 该材料的特点是不吸水仅吸油,可以应用于以下领域: 1. 海面油轮船大面积污染的油回收; 2. 建筑物的防水材料; 3. 水厂的进水口防油处理; 4. 公路、大堤等的吸油防水材料; 5. 人体内外的吸油材料。
东华大学 2021-02-01
深海微生物驱动碳氮循环耦合研究
浮游植物在表层获取光能固定CO2,形成颗粒有机碳(POC)往下沉降,在深海再矿化后生成铵(NH4+),从而为深海化能自养细菌/古菌提供了能量来源。因此,氨氧化古菌和亚硝氧化细菌所介导的两步硝化过程是实现光能传递到深海被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深海重要的供能过程,支撑了海洋“黑暗固碳”——不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化能自养固碳,为深海生物圈提供了“新”的有机质,同时积累硝氮。由于亚硝氧化菌群研究的长期滞后,氨氧化和亚硝氧化功能群在深海的协作关系始终不明了,因此国际上对深海硝化菌群支撑的碳(C)−氮(N)耦合机理(定性)的理解仍极为有限,对C−N计量学关系(定量)的准确估算仍是空白。 该研究工作结合多组学分析、生理学实验、现场原位速率及动力学观测和模拟,以及生态系统模型,阐释了氨氧化古菌和亚硝氧化细菌显著差异的代谢策略,及两步氧化过程耦合、硝化与黑暗固碳耦合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建立了硝化菌群支撑的C−N、物质与能量转换的计量学关系,量化了深海硝化过程对深海生物圈及全球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和影响。该工作为深海物质与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参数,对深入认识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 2021-02-01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医学检测系统
项目成果/简介: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项技术。这种检测手段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样品不需要纯化、标记,并且可以实时、动态、高灵敏检测等优点,因此 SPR 传感器在很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疫苗研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药物靶标、药物开发、基因测序、案件侦破、环境检测、食品安检以及兴奋剂检测等。本项目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基于 SPR 技术的光机电一体化系统。 我校于 1999 年开始从事有关方面的研究,2004 年底研制完成了第一套单通道 SPR 生物医学检测试验系统。最近几年中,我们针对被广泛采用的棱镜耦合结构 SPR 传感器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在天津市科技攻关培育项目、国家基金及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研制成功基于传感芯片的多通道 SPR 生物医学检测实验系统。这种新颖的集成化结构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而且符合 SPR 传感系统小型化、仪器化的发展趋势,为系统最终产品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已经完成仪器化,结构设计及操作便利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便使非专业人员能够完成操作;数据分析算法及软件需要进一步开发,以达到实用化。应用范围:所开发的试验系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申请专利两项。产品化后,可以用于疫苗研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药物靶标、药物开发、基因测序、案件侦破、环境检测、食品安检以及兴奋剂检测等,具有很好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首先,一套智能化的 SPR 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系统的批量生产成本预计为 10 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国际上同类产品(瑞典 BIAcore 公司生产)的最低售价为 10 万美元左右。可见,SPR 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系统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其次,SPR 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系统中的传感耦合部件因其进口成本很高,目前还是一种半消耗品,即每完成一次测试后需作再生处理,这样可重复使用几次,然后予以更换;即使这样,单次检测成本也在200 元人民币以上。本项研究可以将传感耦合部件集成为便于批量生产的传感芯片,可大幅降低成本。再生技术的研究成功,可以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若能大批量生产,在成本很低的情况下,也可实现一次性使用。预计每个芯片的批量生产成本不到 50 元人民币,售价如果为 100 元人民币,单次检测的成本将大幅降低。这样,一方面便于系统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传感芯片作为一次性消耗品,需求量极大,由耗材产生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适合于药物靶标、药物开发、案件侦破、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验以及兴奋剂检测等其它众多领域进行检测分析的系列产品,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南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3 84 85
  • ...
  • 161 16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