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钢结构、紧固件、螺纹钢粉末渗锌技术
一、 项目简介通过化学热处理方式在钢基表面形成铁锌化合物层。渗剂经改良可以缩短渗锌时间、提高渗层形能。该技术特点:渗层均匀致密,厚度精确可控,耐蚀性、耐磨性好,后期涂覆性好。可有效避免氢脆,对工件本身力学性能影响小,且工艺过程无污染。与热镀锌相比可以节约60%的锌,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需求。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完成实验,中试阶段的工作,需要工业应用。三、 技术指标镀层厚度20-100微米,耐蚀性能较热镀锌提高10%-30%,耐SO2腐蚀能力是热镀锌的2倍以上,耐磨性提高一倍。(申报发明专利1项)四、 市场前景由于渗层厚度精确可控,特别适用于具有公差配合要求的紧固件、形状复杂件、小件等。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桥梁、电力、建筑等方面。工艺流程与传统热镀工业相比更加环保、节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最好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利用现成的市场投资。资金100万元,厂房1000平米,电力500千瓦。六、 生产设备粉末渗锌炉七、 效益分析按每年生产1000吨计算,产值200万元,可获利约60万元。八、 合作方式面谈。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人:曹晓明 ,电话:13902060727  ,联系人:杜安 ,电话:60204527  邮箱:caoxiaoming@hebut.edu.cn 。十、 附件:成果图片1)粉末渗锌与热镀锌及电镀锌耐腐蚀性能的对比曲线暴露在盐雾室中厚度的变化2)粉末渗锌样品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海量混合时态数据融合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流立方在技术流派里属于流式大数据实时处理领域,但兼顾了批式数据处理技术的优势,一定程度的做到了混合时态的实时处理。流立方通过在数据流水过程中嵌入流处理引擎将所有流过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并生成多维度的可计算数据魔方。1)超高并发性:“流立方”产品拥有每秒处理百万笔交易流水复杂分析的能力。而达到这样的性能仅需要 8 台普通的 pc 服务器搭建的集群。2)超低时效性:流立方对每笔流水处理的延时严格控制在毫秒级,实际生产中平均延时稳定在 10 毫秒左右。形象一点来说,也就是在海水涌进海洋的几乎同一时刻,数据就被分析完成了,远远低于人类学上 0.1 秒即有所感知的时间节点,处理速度比一眨眼快了很多倍。最近一年,流立方的高级版本更是提升到了微秒级的处理延时,将被用在春运票务、军工、反恐等要求更加极致的场景。3)高可靠性、高扩展性、高兼容性:流立方自带的可计算分布式缓存高性能、高可靠、高可扩展。在内存不足时, 能够平滑扩展到多节点。流立方平台内支持算法数量达到几十个。计算模型、脚本独立管理,在线编写、即时部署即时生效, 大大节约上线时间。
浙江大学 2021-04-11
水质安全评价及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针对现有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系统开环运行、预警功能单一、环境适应性差、检出污染物有限等问题,通过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基于事件驱动和风险评估的水质安全预警控制技术体系,突破水质安全评价、水质组合预测、水质事件检测、动态风险预警等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完成具备高集成度、可扩展性的城市饮用水水质安全预警系统平台;2)提出包括 126 项水质指标的饮用水水质安全指标体系和基于水厂工艺处理能力的原水水质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实现综合考虑水质状况、水厂工艺和调度能力等因素的本地差异化水质安全评价系统;3)提出基于不确定性原理的突发水质事件动态风险预警方法,研发完成支持多任务运行的突发水质污染事故模拟仿真服务系统;4)研制完成多种新型水质在线监测预警仪器及装备,包括发光菌法在线水质综合毒性监测仪、免试剂多参数在线水质分析系统、移动水质采样监测系统等。由吴澄院士等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成果具有普适性和可扩展性,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预警系统集成、全流程水质评价、动态风险预警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浙江大学 2021-04-11
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通过研制和深化集成各类农业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网节点、应用系统平台,构建一体化的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项目部分成果已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示范。 项目来源:中国教育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技术推广意向:可具体推广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多种农业生产领域。 现状特点:已将多项科研成果产品化,包括12种农业传感器、10种采集器、8种无线网关、6种控制器、4类应用平台。并在江苏、山东、天津、新疆、河北、上海、北京、湖北、江西、浙江、海南等省市建立了水产养殖、农田灌溉、设施温室、畜禽养殖和土壤墒情监测等应用示范基地。 技术创新:将各种农业生产环境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设施化农业生产智能控制技术及装备、以及农业环境信息无线传输网络、种植养殖信息智能处理模型及方法、农业生态净化技术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环境参数的准确检测,数据的可靠传输,信息的智能处理以及控制机构的智能控制,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智能在线监测控制、种植养殖管理科学决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成果所处研究阶段:产品总体处于深化研发、继续完善功能、提高性能阶段,部分产品已达到中试或推广应用阶段。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项目组在原理方面, 提出一种适用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模式的双向电能变换拓扑,并构建了基于 能量注入与自由振荡的双工作模式,实现了电能的动态双向转换。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调幅控制的高频电能变换拓扑,实现了面向负载电能形式需 求的电能直接变换,减少了中间能量变换环节,有效提升了系统效率及功率密度。 在实现方法上,提出一种基于磁共振阵列电磁耦合机构,解决了传统磁共振耦合 模式下的调谐困难问题,有效提高了能量传输稳定性。在控制方法方面,提出基 于能量反反射阻抗的负载辨识方法反激磁电流控制方法,解决了负载动态变化条 件下的系统参数及负载特性的动态获取问题,并进一步构建了电能动态推送机制。 提出针对频率不确定性的系统鲁棒控制及优化方法,解决了存在频率漂移及开 关非线性情况下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及控制问题,保证了系统在负载扰动条件下 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与鲁棒性。在实验系统研究方面,通过综合利用本项目的研 究成果,开发了 1KW量级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系统,在传输距离为50厘米条件 下,系统总体能量传输效率85%。
重庆大学 2021-04-11
高效多自由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装置
团队(重庆大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发课题组)自2002年以来便开始对 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同时,着力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推广,先后与 中国海尔集团、中海油服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了一批可 实际应用的工程装置。作为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先后完成系统整体建 模及控制理论研究,高频电力电子变换及高效多自由度电磁转换机构研究,形 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我国无线电 能传输技术应用推广做出应有贡献。 制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于传输效率相对较低,空间 尺度及灵活度较小。课题组重点围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高效、多自由度等关 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理论、技术到工程化应用一系列研究与开发工作,着力于高 频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及相关控制策略、频率稳定控制技术与实现、电磁机构研究 与优化设计、多自由度拾取变换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创新性提出了均衡磁场 管状空间的功率电磁场聚集技术;多自由度高效拾取模式与转换技术;系统复杂 电磁综合特性的非线性建模及控制技术;基于能量注入包络控制的新型电能变换 技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体系,并自主研制出从瓦级到几十 千瓦不同输出功率等级和几种典型应用领域的实验装置、工程装置和特种示范系 统。
重庆大学 2021-04-11
大面积吹填造地超软地基加固技术
据统计,目前规划吹填造地面积达到1200km o吹填土具有含 水率高、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等特点,处于超软状态,人员和施工机 械无法直接进入场地,处理难度极大,迫切需要研发适应大面积超软地基快速处 理新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正是针对饱和吹填超软土加固难题而开发,实现了在 承载力为零的泥上施工、实现了泥上插板、泥上铺膜、泥上布管,采取新型管网 代替砂垫层水平排水系统,改进水平排水滤管,改进排水板和波纹滤管的连接方 法,实现了多项施工工艺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超软土地基上无法进行传统真 空预压的施工难题,开辟了特殊土地基加固的新途径。主要施工步骤包括铺设 浮桥、改性真空预压以及结合覆水预压技术:(1)在围堤内的淤泥区上铺设浮 桥;(2)在淤泥区上铺设塑料编织布,将其固定于围堤和浮桥上;(3)在塑料 编织布上水平铺设排水支管,塑料排水板缠绕排水支管插入淤泥区的淤泥中; (4)在塑料编织布上水平铺设排水主管,走向与排水支管垂直,排水主管一 端连接真空泵;(5)在排水主管、与排水支管上铺设土工布,在土工布上铺设 真空膜;(6)在真空膜上放置水荷载。
重庆大学 2021-04-1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 昆
黄 昆(1919—2005)浙江嘉兴人。物理学家。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等。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黄—里斯理论”。
北京大学 2021-02-2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 选
王 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计算机科学家。两院院士。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等。
北京大学 2021-02-22
金属表面取代镀铬镀镍微合金化处理技术
金属表面镀铬、镀镍能耗高,镀液处理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微合金化耐磨蚀技术,表面硬度达到镀硬铬要求,耐蚀性能优镀铬镀镍处理,生产过程绿色无污染,批量工业化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微合金表面处理技术”是在金属表面纳米化、稀土助渗和低温渗氮/碳/金属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发展而来的表面强化技术,通过氮、碳、硼等间隙原子及稀土、钽、钛、钨、钼、硅等微量合金元素的协同复合渗入,在钢铁零件表面形成具有精细微观结构的复合层,大大提高耐蚀性和耐磨性,解决了传统氮化存在的氮化层晶间脆化、不耐高温等缺点。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4-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04 905 90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