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
石墨烯基多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用于光催化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非钳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
汽车行业发展迅猛,能源需求巨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 严重。氢-氧质子交换膜动力燃料电池(PEMFC)以其高效、洁净、兼容可再生能 源技术等特点,被认为是后石油时代解决移动高性能动力电池的理想方案。然而, 当前PEMFC所使用的催化剂为贵金属Pt基催化剂,其对Pt资源的需求巨大,成 本高昂,难以成功商业化推广。因此,开发出符合动力输出性能的非钳燃料电池 技术,契合我国对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高性能动力电池汽车的迫切需求。 以该项目为依托制备的非贵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以可以使单电池的最大输出 功率达到0. 6 W. cm-2,已经完全达到贵金属Pt基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可以满 足动力输入应用要求。目前,该催化剂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属于国际 一流国内领军的高科技技术。该催化剂的成功推广势必将从根本上解决机动汽车 尾气对我国环境的污染问题,降低对石化能源的需求。 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全球范围内,燃料电池行业发展迅猛,行业总体步入正轨。2010年,燃料 电池堆的全球出货量有23万台,而在2007年只有1. 1万台出货量,2011年至 2012年的全球燃料电池的出货量有85%的年增长速度。在2010年全球售出的燃 料电池中,便携式燃料电池占到这一总数的95%,其中超过97%采用质子交换 膜燃料电池技术。2007年至2010年间,燃料电池出货量翻了 20倍。从应用上 看便携式小幅增长,交通运输应用在近几年大幅增长,而在电站的应用则呈现平 稳增长态势。2012年,燃料电池行业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全世界市值,并且 亚太国家运送超过3/4的燃料电池系统到世界各地。2014年起,按每年22. 6% 的复合年增长率计算,全球燃料电池产能在2020年预计将达到664.5兆瓦。在 未来六年时间里,各国政府对加氢站及相关氢基础设施的投入将成为这一增长的 推动力量。随着燃料电池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作为其关键材料的催 化剂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丰厚的利润。 另外,制备该催化剂的原产料价格便宜、方法和工艺非常简单, 且生产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很容易开展下一步工业生产。
重庆大学 2021-04-11
合肥研究院高结晶石墨烯宏观体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振洋团队在高结晶石墨烯宏观体的共价生长及其电学行为调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23-07-10
关于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
现将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进行公示。
教育部 2024-12-27
城市环境所在土壤有机质介导羟基自由基产生机理方面取得进展
土壤中广泛存在着微生物异化铁还原-再氧化过程,影响着碳、氮等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成分复杂,其中有机质与微生物和矿物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使得这些过程更加难以预测。
城市环境研究所 2022-10-26
大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基础研究及热力系统计算软件研发
我国现在运行的压水堆核电厂发电效率约为 33%,核燃料放出热量的 2/3被作为废热排入海中,造成热污染;较先进的火力电厂的发电效率也仅 40%左右。而水作为人类最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短缺问题正日益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一条有效 途径,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这种新技术。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LT-MED)技术预处理简单,工作温度低,传热效率高,系统操作弹性大,并可有效地利用锅炉等余热或其它低位热能,电厂实现水电联产,成为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之一。 针对日产万吨级 LT-MED 设备国产化,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对 LT-MED 蒸发器的水平管结构、材料及布置形式,在低温低压、管内外均发生相变条件下进行了传热和流动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水平管降膜蒸发的基础数据,并确定了管外海水喷淋参数和管内蒸汽参数对传热特性及管内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传热准则关联式和阻力计算关联式;建立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单效蒸发器的热力计算模型,运用实验关联式,考虑了海水喷淋密度、温度、盐度,以及管内蒸汽流量、压力对传热系数的影响,也考虑了水和海水的物性随温度或盐度的变化。研发的计算程序可获得蒸发器内部流动与传热各参数的分布,结果与黄骅电厂工程实际符合良好。还研发了 TVC-MED 热力计算,该程序可用于蒸发器和 MED 系统的结构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为我国自行设计、开发高效水平管降膜蒸发器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道路交通事故链阻断方法及主动安全集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本课题组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与车辆主动安全,项目涉及交通信息与安全、行车主动服务、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给予相关部门、 企业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研发的车牌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停车场出入口收费管理、盗抢车辆管理、高速公路超速自动化管理等功能;基于身份信息的无证驾驶辅助识别方法与系统, 实现司机与车辆信息的匹配,解决无证者的违法驾驶问题,同时预防车辆被盗;基于激光的车头与障碍物间距离检测装置及方法,鲁棒性优良, 避免了传统检测方式的盲区监测问题,减少驾驶员信息处理量, 有助于
江苏大学 2021-04-14
一种全尺度多功能危险可燃固体废弃物连续热解焚烧处置装置及研究平台
本成果涉及的是一种全尺度危险固体废弃物连续热解焚烧装置及焚烧过程,属于可燃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焚烧技术领域。该处置装置及研究平台的主要工艺设备,按照功能包括上料、热解燃烧、余热利用、烟气净化、烟气排放、电器控制监控系统和附件等七部分。 通过采用废弃物热解气化原理,废弃物在立式热解炉内欠氧条件下热解、气化,热解炉内气体温度控制在200-400℃左右,炉渣中心温度可达800-1100℃左右,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可燃烧的CO和CH4等可燃成分和无机水蒸汽、酸性气体和炉渣,可燃气体进入混合室后,与切向进入的空气强烈混合后送入二次室燃烧,二次室出口烟气温度可达850-1100℃,烟气停留时间2-5s,烟气中有机物得以完全燃烧,同时抑制了不完全燃烧产物(焦油、烟炱和碳等)的产生,可达到减容的目的,也为烟气净化和灰渣回收创造成了条件;G-L换热器可实现补充热风助燃,充分余热利用;急冷塔雾化降温系在升温时、正常运行时、残烧时均能实现自动运行;布袋除尘器能实现有效自动除去烟气中小颗粒粉尘;活性炭喷射装置能有效吸附烟气中有害物质;当设备全部投入运行时,烟囱无黑烟,可另外设计新型热解、焚烧和烟气处理等工艺模块,并与已有设计模块融合,能够改造、升级和替换。 技术优势: 本成果将热解和高温焚烧技术优化组合,把低温气体和高温熔融结合起来,将废弃物的焚烧分为热解-预混-焚烧三步进行,实现热解焚烧、能量回收和烟气净化综合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具有前瞻性,整体工艺无害化突出,减容性和资源化显著,物料适用性广泛,过程中不涉及危险反应介质和有毒有害溶剂,可实现“本质绿色化”。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全尺度多功能危险可燃固体废弃物连续热解焚烧处置装置及研究平台
本成果涉及的是一种全尺度危险固体废弃物连续热解焚烧装置及焚烧过程,属于可燃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焚烧技术领域。该处置装置及研究平台的主要工艺设备,按照功能包括上料、热解燃烧、余热利用、烟气净化、烟气排放、电器控制监控系统和附件等七部分。 通过采用废弃物热解气化原理,废弃物在立式热解炉内欠氧条件下热解、气化,热解炉内气体温度控制在200-400℃左右,炉渣中心温度可达800-1100℃左右,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可燃烧的CO和CH4等可燃成分和无机水蒸汽、酸性气体和炉渣,可燃气体进入混合室后,与切向进入的空气强烈混合后送入二次室燃烧,二次室出口烟气温度可达850-1100℃,烟气停留时间2-5s,烟气中有机物得以完全燃烧,同时抑制了不完全燃烧产物(焦油、烟炱和碳等)的产生,可达到减容的目的,也为烟气净化和灰渣回收创造成了条件;G-L换热器可实现补充热风助燃,充分余热利用;急冷塔雾化降温系在升温时、正常运行时、残烧时均能实现自动运行;布袋除尘器能实现有效自动除去烟气中小颗粒粉尘;活性炭喷射装置能有效吸附烟气中有害物质;当设备全部投入运行时,烟囱无黑烟,可另外设计新型热解、焚烧和烟气处理等工艺模块,并与已有设计模块融合,能够改造、升级和替换。 技术优势: 本成果将热解和高温焚烧技术优化组合,把低温气体和高温熔融结合起来,将废弃物的焚烧分为热解-预混-焚烧三步进行,实现热解焚烧、能量回收和烟气净化综合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具有前瞻性,整体工艺无害化突出,减容性和资源化显著,物料适用性广泛,过程中不涉及危险反应介质和有毒有害溶剂,可实现“本质绿色化”。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选型及标准制定基础的研究
在调研国内千万吨级综放工作面生产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实现千万吨级目标综放面所需的基本条件。测试工作面煤岩力学参数,掌握了工作面煤岩力学特性,为理论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从地质因素、设备配套因素、开采技术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对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的影响,分析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目标实现的地质条件适应性、顶煤的冒放性和实现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途径。采用相似模拟试验,获得采场围岩运移及应力分布规律,建立煤壁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分析煤壁的稳定性,获得工作面支架支护强度的基本要求。优化研究工作面参数及开采工艺,探索各参数对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影响并提出在不同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基本要求,探索生产系统中各工序参数对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影响规律,分析生产系统技术改造对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影响,找出生产工艺系统中的薄弱工序和最优放煤工艺,提出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面生产工艺参数优化配置,为大采高综放面设备选型提供依据。研究 “三机”配套的总体原则,单机配套时的选型原则和工作面设备的基本要求,为试验面设备的配套、选型提供依据。 (1)提出了年产千万吨级综放面开采地质条件的基本要求,分析了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面安全高效开采的影响因素。 (2)在系统研究大采高综放采场围岩运移及应力分布规律、煤壁片帮机理、工作面参数、回采工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工作面“三机”配套选型,提出了相应的配套原则和配套参数。 (3)研制了 ZF15000-23/43 正四连杆大采高综放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整体自移式ZTZ20000/25/50 型端头自移支架、TC30000/25/50 型超前支护支架以及 KSW-1500EU 型电牵引采煤机,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保障了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平均日产达 3 万t。 (4)制定了“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选型技术要求”技术标准。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5 76 77
  • ...
  • 567 5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