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强磁场下电子枪式电子束注入约束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磁场下电子枪式电子束注入约束的装置和 方法;装置包括分段的负极板、正极板和电子枪;负极板与正极板相 对并与磁场方向平行放置;电子枪位于极板边缘且平行于极板。本发 明采用电子枪,能发射出大量高速运动的电子束;电场由通电极板产 生,电场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电子枪位于极板边缘且与极板平行, 电子枪能发射出大量高速运动的电子束。这些电子束经过分段的电场 区域时产生电漂移运动。在极板出口收集电子束,根据收集电子束大 小,反馈调整电子枪发射面角度与发射功率。本发明通过分段的电场, 克服单一极板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现设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及青山湖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下设20个学院及教学单位,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2300余人。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9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7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正高职称29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00余人。拥有院士3名,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5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设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二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年度科研经费逾亿元。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荣获“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拥有浙江省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中心、中国财务云服务研究院、生物三维打印与医疗器械研究院、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省管理会计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浙江(杭电)创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技教育研究平台。目前,学校与国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已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高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10项。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学风浓郁,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电子设计、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和智能汽车等全国大学生顶级权威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200余项,4次冲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曾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国际奖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与学生拥有专利数在省属高校中位列首位。2017年,第41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获得全球排名并列第20;第12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获一等奖数全国高校排名第一。 办学60多年来,学校在复合型IT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实践成果连续五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阿里巴巴、中电熊猫、长虹、海信、海尔、创维、中芯国际、厦门宏发、北信源、京东方等国内电子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国IT百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学校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分数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据第三方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起薪率、职业稳定性、国内外升学率、对母校的忠诚度等方面指标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浙江省首批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拥有网络文化、原创音乐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学科竞赛文化等一批国家级文化品牌,每年均开展“大学之道”人文讲堂、“缤纷下沙”高雅艺坛、社团文化节等数十个文化主题活动以及科技文化节、研究生IT创新学术论坛等一批学术主题活动。金庸、王蒙、泽尔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李昌钰等众多海内外名家大师都曾来校,与师生切磋交流。校园环境优美,书海风荷、雅湖云影等“杭电十景”风光如画。 学校设施一流,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科技馆、体育场、文化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图书馆等。拥有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射频电路与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培养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健全,教学科研实验室及服务与共享公共平台完善,办学条件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及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学校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多元,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开展了博士、硕士、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和硕士、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实质性合作。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招生国别丰富,教育层次覆盖学历生教育和非学历生教育。学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招生奖学金专项”,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学校拥有中美、中俄、中德、中法、中澳、中芬、中日、中白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研究团队,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都聘请大量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驻校任教,选派近千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名校留学或长短期学习,选派近百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进修学习。 当前,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将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原位合成AlN/Al电子封装材料技术
西安科技大学自2007年开始就对电子封装材料制备技术开始研究,目前已经开发出AlN/Al、SiC/Al系列电子封装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原位合成、无压浸渗、热压烧结等多种制备方法。本项成果为一种原位合成AlN/Al电子封装材料技术,目前此项技术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复合氧化锆电子承烧板
多层电容器作为电子线路中不可缺少的元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层电容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确保电气性能,必须在氧化锆承烧板上进行烧制,由于氧化锆承烧板属于易耗品,且价格较贵,所以电容器生产厂家迫切需要一种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价格低廉的承烧板。本项目提供一种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价格低廉的复合氧化锆承烧板以弥补现有技术之不足。 目前,高品质复合氧化锆电子承烧板多为日本进口产品,采用火焰喷涂技术在氧化铝基材表面制备氧化锆涂层。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备投资较大,并且对氧化铝基材要求较高,国产氧化铝基材由于质量相对较差,在喷涂过程中容易造成断裂。而本项目采用液相制备技术,设备投资少,有效的解决了涂层附着力问题,对基材要求低,原料易得,具有良好得应用前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钼酸铜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钼酸铜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属于结构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钼酸铜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组成如下:钼酸铜纳米棒65‑80%、聚丙乙烯5‑7%、聚苯乙烯5‑7%、烷基聚氧乙烯醚0.05‑0.5%、乙酰丙酮钛3‑8%、聚乙烯蜡3‑7%、水3‑6%,钼酸铜纳米棒的直径为25‑100nm、长度为0.5‑3μm。本发明提供的钼酸铜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具有热膨胀系数低、导热系数高、耐老化及耐腐蚀性能优良、易加工、绝缘性好及制备温度低等特点,在电子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测量电子极小位移的新方法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快超强激光可以在飞秒的时间尺度(1飞秒=10-15 秒)内作用于电子使电子产生约0.1纳米(1纳米=10-9米)量级的空间位移。利用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人们将可以实现分子尺度下的电子位置的超快及超高精度的位置控制。然而现有的探测技术,却无法实现对电子如此微小位移的精确测量。隧道扫描显微镜(STM)利用的电子量子隧穿信号能以0.1纳米的横向和0.01纳米的纵向分辨率对静止的原子进行成像,却无法对运动中的电子进行成像。光电子显微镜(PEEM)成像系统虽然可以测量运动电子的位置,但是其最好的分辨率仅能达到约3纳米,无法在0.1纳米的尺度进行位移测量。日前,该团队利用强场电离中的时间双缝干涉图样,提出对电子在激光脉冲下的微小位移进行了测量的新方案,该方案的分辨率可达0.01纳米。为了测量电子在超短脉冲作用下的位移,他们把导致电子位移的超短脉冲置于两束较长反向旋转的圆偏振光之间。两束反旋向的圆偏振光先后分别电离电子,构成时间上的电子波包双缝干涉,这在电子动量谱中产生涡旋结构。在没有中间的超短脉冲时,该涡旋结构角向是均匀分布的。当中间加入了一束任意的被测超短脉冲,它将作用于前一圆偏光电离的电子使之产生微小位移,这个微小位移使得电子波包获得一个额外相位,从而导致先后两个电子波包的干涉结构在角方向产生了非均匀性。他们提出通过测量这个非均匀的角向分布,可以准确地提取出电子在超短脉冲作用下产生的亚纳米量级的微小位移。他们的方案对激光的焦斑效应以及两束圆偏振光的相位抖动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该理论方案近期以“Proposal for measuring electron displacement induced by a short laser pulse”为题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2, 053201, (2019)】,光学所的博士生肖相如为第一作者、彭良友教授为通讯作者。左图:新方案示意图;右图:测量方案给出的理论预测结果。 研究团队近期还与吉林大学丁大军教授领导的研究组紧密合作,理论提出并在实验上实现了对椭圆偏振强激光椭偏率的原位测量新方案。他们利用两束其它参数相同而旋向相反的椭偏光来电离惰性气体氙(Xe)原子,强场电离得到的电子阈上电离谱和单电离离子总产率谱敏感地依赖于两束光脉冲之间的延时。这些能谱和产率随延时的周期性调制,能够准确反映一个光学周期之中椭圆偏振光的电场强度的最小和最大值间的比值,因此可以用来准确提取每一束椭偏光的椭偏率。研究表明,这一椭偏率测量方案在很大的激光参数范围内普遍适用,这一工作在准确表征超快强激光场的性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对强场物理研究中精细操控原子分子内的超快过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该项成果以“Accurate in situ Measurement of Ellipticity Based on Subcycle Ionization Dynamics” 为题,于2019年1月9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2, 013203 (2019)】,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王春成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李孝开、北大博士生肖相如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彭良友教授、吉林大学丁大军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等的重要支持。 两篇论文的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2.053201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2.013203
北京大学 2021-04-11
UHF RFID 无源电子标签芯片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 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 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 系统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 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 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 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 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本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在 生产、零售、物流、交通等各个行业等各个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86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87 本项目主要研发了基于 ISO18000-6B 协议的无源电子标签芯片,其可用于物 流,货品识别,高速公路收费等诸多领域,是目前国内外射频电路研究领域的热 点。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UHF 频段的无源电子标签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标 签上外置的偶极子天线接收读卡器发送的载波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直流信号,为 整个芯片供电;同时片上的解调模块解调出经调制的载波信号所携带的数据信息, 并传递给片上的基带部分加以处理;基带部分连同 EEPROM 部分一起完成数据的 读写和控制功能,再由调制模块以反向发射的形式将上行信号返回给读卡器完成 一次通信。 本设计的工艺流程是基于 Chartered 0.35um EEPROM 数字工艺,从芯片设计、 仿真、版图验证。最终通过代工厂完成芯片制作。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根据测试结构表明,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商用需 求,在国内属领先水平。 该项成果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集成电路布图登记证书。 BS.06500285.7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目前国内的 UHF 频段的 RFID 产品正处于高速成 长期,需求量快速增长,但大多数核心技术需要依赖进口。如果本项目能够实现 技术转产,可以预计的前景和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 UHF 频段电子标签,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加以移植,取代进口产品不但可以大大节省开 支,同时也可以实现产品的自我定制及更新,最大程度的方便了国内用户的应用。 应用领域:货品跟踪和识别(代替条形码)、高速移动物体的识别、防伪认 证以及电子支付等领域都会有广泛的应用。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 四十平方米以上的办公用房,电脑、工作站若干,相应软件。也可以和 RFID 天线制造单位,卡片封装单位共同合作,将成果转产。 合作方式及条件:面谈。
天津大学 2021-04-11
开关电容型电力电子变压器
在家用或商用电器、通信电源系统中通常采用低功率、低电压的自耦变压器来获得不同数值的交流电压,但是自耦变压器同任何电磁变压器一样,效率低并且会产生相当大的噪声,与此同时用于生产自耦变压器的材料金属铜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佳。本发明提出提供一种基于桥式模块化多电平双向开关电容交流-交流变流器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可实现升、降压双向交流-交流变换,及其幅值调节。该开关电容型电力电子变压器仅由一定数量的电容和开关组成,无磁性元件,具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大、易集成等优点。
厦门大学 2021-04-11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坐落于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汇集了世界500强企业17家、中国500强企业70家,为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学院秉承“专家治校、名师治学”的办学理念,打造了一支以专家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名师团队,并聘请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资深专家、教授和知名企业核心技术专家执教,充分保障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现有包括企业技术专家在内的专(兼)职教师600余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近年来主持省部级教研课题3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0余项。 学院开设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互联网金融等23个热门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1000余人。学院实验实训设施完备,拥有电子、建筑、艺术等6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标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为培养人才创造了优越条件。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奖、助学体系(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困难学生补助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全力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和勤工俭学机会,学生可分别获得2000—8000元不等的奖(助)学金。 学院与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签订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并全面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真正让学生找到满意对口的工作。学院多次获得“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高职高专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校企合作先进集体”、“湖南省高校先进组织部门”、“湖南省最具魅力校园”等殊荣,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中高级技能型人才6万余人,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以上,特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7%以上。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于2016年3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是隶属于贵州贵安新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贵安新区是我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中国南方数据中心、全国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示范区、大数据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数据双创示范基地、大数据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作为贵安新区唯一直属高等职业院校,为服务全省、贵安新区产业发展,学院开设了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24个专业。以培养“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文化品位高、就业(升学) 创业能力优,且具有一定特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方向,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全省一流、服务贵安、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44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1人、具有硕士学位14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校生11000余人,其中:高职学生9000余人、中职学生2000余人。学院分高职和中职两个校区,中职校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田园南路(原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 ;高职校区位于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天玑路,占地面积87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教学实习实训设备齐全,学院相邻“腾讯数据中心”、“华为全球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贵州)移动大数据中心”“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富士康数据中心”,地处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贵安新区高端制造产业园、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大学城数字经济产业园、富贵安康小镇等产业企业集聚中心地带,是职业院校学习、实习及就业的典型优化模式。 二、招生就业 为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贵安产业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品质建校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定期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鼓励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1.拓展办学渠道,走多元化办学路子,有效的扩大生源,立足市场需求,大力采用“订单招生”、“定向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毕业就业稳定性。 2.通过推优,采取“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等模式,确保高职升入本科段升学渠道畅通。 三、校企合作: 为了更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及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将依托新区落户各产业园的高新企业,强化校企技术合作、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师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开拓毕业生高端就业渠道。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大数据学院;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软件技术专业;与北京华普亿方集团公司合作共建贵安双创学院;与美国思科公司合作共建思科网络学院;与德国FESTO集团共建中德工业4.0校内实训基地;与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贵州)移动数据中心,联通贵州数据中心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贵州贵安新区东江科技有限公司、贵安新区睿峰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中德西格姆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等几十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四、五年发展规划 (一) 发展目标 1.学校坚持以培养初中后5年一贯制高职学生为主、三年制中专学生为辅的办学层次;努力培养“综合素质优、专业技能强、文化品位高、就业(升学)创业能力优,且具有一定特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各类继续教育稳定在5000人左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二)专业建设 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等平台建设。计划2016年至2020年五年内完成电子通信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大健康学院、商务学院、VR产业学院等8个学院的建设。完成机械类、计算机类、汽车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商贸及其他类共51个专业的开设。 (三)优化教师结构,引进高技能人才 确立 “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出台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和有企业背景并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提倡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大量既熟悉新经济又掌握传统产业技能的人才。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贵安新区唯一的一所直属高职院校,学校将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 27 28
  • ...
  • 87 8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