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东悦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悦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5-03-01
电子科学计算器
产品详细介绍
深圳市大雁电子有限公司 2021-08-23
电子科学计算器
产品详细介绍
深圳市大雁电子有限公司 2021-08-23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是一所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培养信息安全和办公自动化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 学院的前身是1947年8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开办的中央工委青年干部训练班,由中央工委直接管理。70年来,先后经历了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和北京电子专科学校、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发展时期。学院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富丰路7号,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余人。 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得到党中央和中央办公厅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先后题词勉励,江泽民同志还为学院题写了校名。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王刚、栗战书等中央领导同志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并多次亲临学院视察工作。 学院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现有4个系和2个教学部:密码科学与技术系、网络空间安全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和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下设8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1个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1个电子信息类别(包括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拥有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密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术型硕士点;拥有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点。 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力量。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55%以上,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比例达85%以上。20余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学院为党和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学院校友中涌现出一批各行各业的工作标兵和先进模范人物,有50余人曾担任省、部、军级和国家局领导职务,有400余人担任国家部委和各省司局级领导职务。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2021-02-01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共同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149万余平方米,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2022年批复设立格拉斯哥海南学院,位于海南省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开展本科学历教育。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未知、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科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学校设有40余个教学科研单位、研究机构,65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读本、硕、博学生44000余人。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人数不断增加。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活跃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EEEXtreme极限编程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球大学生基因工程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等高水平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国家一流课程、国家规划教材等一批国家高水平教学资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2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扎实推进理工深度融合,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8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始建于2001年,2004年经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现有在校生9686人,专任教师55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04%;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2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72%,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9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姚建铨教授受聘为我院名誉院长,亲自指导学院学科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主校区坐落在长春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区,分校区坐落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校区总占地面积701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9767.34平方米。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资9315.58万元;学院馆藏纸质图书775380册,电子图书230000册,电子期刊4789种,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无障碍检索;学院建有各类实验室125个,校内实训基地7万平方米,并先后建立了11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长春市委、市政府授予的“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10年,学院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民办高等教育学校。2018年,学院跻身艾瑞深中国校友会“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8强”,名列吉林省独立学院综合排行榜首位,被命名为“中国一流独立学院”。学院被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授予“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光电信息学院分会、”“书香大学示范基地”称号。 学院董事长王思迪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现为长春中光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董事长、吉林中光技师学院董事长、吉林省青年联合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副会长,吉林省侨联海归协会会长、吉林省政协委员、长春市宽城区人大代表。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负责、党委政治核心、民主管理、专家治学的办学机制。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学科专业定位: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人才培养定位: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人文和创业、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 学院拥有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个学科门类,31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18个,占全部本科专业总数的58.06%。学院设有光电科学分院、光电工程分院、电子工程分院、信息工程分院、机电工程分院、经济管理分院、语言文学分院、传媒艺术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 学院现拥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2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近三年来,我院共承担省部级(含)教科研课题108项,在省级(含)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81篇,获得教育科研成果奖1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出版教材22部,授权专利51项。近三年来,学生参加的全国及吉林省各类竞赛,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144项,获得省赛区奖项582项。 深化产教融合,我院与115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实行深度合作,与华为-讯方合作创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尚观学院”;与吉林省通用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开设“工程师”班;与长春合心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建了高校-企业-职校合作新模式,以优质教育资源赢得入股合心机械300万元股份;与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为一汽集团、长春轨道交通、吉林油田、松原热电厂等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难题。目前正在与阿里、苹果等大型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学院将与行业企业共建教育集团、行业企业学院、特色专业集群、“工程师、会计师班”,为大型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我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2016年新增签约项目11项,与7个国家和地区的1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韩国清州大学签署了本科生联合培养校际合作协议,并成功开设韩国清州大学英韩复语实验班。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举办留美培训班。2017年,我院迎来了第一名留学生来我院学习国际汉语课程。 学院招生就业两旺,招生的平均分数高出吉林省三本线50分。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截至目前,我院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21410名专业技术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37%。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汽集团、海尔集团、东软集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条战线。学院先后有1625名毕业生考取哈佛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历年平均考研率为7.59%。 建院十多年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壮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大大提升。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2021-02-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现设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及青山湖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下设20个学院及教学单位,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2300余人。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9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7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正高职称29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00余人。拥有院士3名,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5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设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二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年度科研经费逾亿元。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荣获“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拥有浙江省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中心、中国财务云服务研究院、生物三维打印与医疗器械研究院、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省管理会计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浙江(杭电)创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技教育研究平台。目前,学校与国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已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高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10项。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学风浓郁,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电子设计、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和智能汽车等全国大学生顶级权威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200余项,4次冲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曾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国际奖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与学生拥有专利数在省属高校中位列首位。2017年,第41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获得全球排名并列第20;第12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获一等奖数全国高校排名第一。 办学60多年来,学校在复合型IT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实践成果连续五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阿里巴巴、中电熊猫、长虹、海信、海尔、创维、中芯国际、厦门宏发、北信源、京东方等国内电子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国IT百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学校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分数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据第三方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起薪率、职业稳定性、国内外升学率、对母校的忠诚度等方面指标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浙江省首批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拥有网络文化、原创音乐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学科竞赛文化等一批国家级文化品牌,每年均开展“大学之道”人文讲堂、“缤纷下沙”高雅艺坛、社团文化节等数十个文化主题活动以及科技文化节、研究生IT创新学术论坛等一批学术主题活动。金庸、王蒙、泽尔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李昌钰等众多海内外名家大师都曾来校,与师生切磋交流。校园环境优美,书海风荷、雅湖云影等“杭电十景”风光如画。 学校设施一流,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科技馆、体育场、文化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图书馆等。拥有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射频电路与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培养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健全,教学科研实验室及服务与共享公共平台完善,办学条件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及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学校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多元,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开展了博士、硕士、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和硕士、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实质性合作。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招生国别丰富,教育层次覆盖学历生教育和非学历生教育。学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招生奖学金专项”,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学校拥有中美、中俄、中德、中法、中澳、中芬、中日、中白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研究团队,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都聘请大量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驻校任教,选派近千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名校留学或长短期学习,选派近百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进修学习。 当前,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将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坐落于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汇集了世界500强企业17家、中国500强企业70家,为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学院秉承“专家治校、名师治学”的办学理念,打造了一支以专家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名师团队,并聘请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资深专家、教授和知名企业核心技术专家执教,充分保障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现有包括企业技术专家在内的专(兼)职教师600余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近年来主持省部级教研课题3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0余项。 学院开设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互联网金融等23个热门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1000余人。学院实验实训设施完备,拥有电子、建筑、艺术等6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标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为培养人才创造了优越条件。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奖、助学体系(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困难学生补助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全力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和勤工俭学机会,学生可分别获得2000—8000元不等的奖(助)学金。 学院与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签订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并全面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真正让学生找到满意对口的工作。学院多次获得“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高职高专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校企合作先进集体”、“湖南省高校先进组织部门”、“湖南省最具魅力校园”等殊荣,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中高级技能型人才6万余人,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以上,特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7%以上。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于2016年3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是隶属于贵州贵安新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贵安新区是我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中国南方数据中心、全国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示范区、大数据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数据双创示范基地、大数据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作为贵安新区唯一直属高等职业院校,为服务全省、贵安新区产业发展,学院开设了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24个专业。以培养“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文化品位高、就业(升学) 创业能力优,且具有一定特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方向,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全省一流、服务贵安、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44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1人、具有硕士学位14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校生11000余人,其中:高职学生9000余人、中职学生2000余人。学院分高职和中职两个校区,中职校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田园南路(原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 ;高职校区位于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天玑路,占地面积87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教学实习实训设备齐全,学院相邻“腾讯数据中心”、“华为全球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贵州)移动大数据中心”“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富士康数据中心”,地处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贵安新区高端制造产业园、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大学城数字经济产业园、富贵安康小镇等产业企业集聚中心地带,是职业院校学习、实习及就业的典型优化模式。 二、招生就业 为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贵安产业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品质建校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定期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鼓励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1.拓展办学渠道,走多元化办学路子,有效的扩大生源,立足市场需求,大力采用“订单招生”、“定向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毕业就业稳定性。 2.通过推优,采取“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等模式,确保高职升入本科段升学渠道畅通。 三、校企合作: 为了更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及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将依托新区落户各产业园的高新企业,强化校企技术合作、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师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开拓毕业生高端就业渠道。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大数据学院;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软件技术专业;与北京华普亿方集团公司合作共建贵安双创学院;与美国思科公司合作共建思科网络学院;与德国FESTO集团共建中德工业4.0校内实训基地;与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贵州)移动数据中心,联通贵州数据中心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贵州贵安新区东江科技有限公司、贵安新区睿峰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中德西格姆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等几十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四、五年发展规划 (一) 发展目标 1.学校坚持以培养初中后5年一贯制高职学生为主、三年制中专学生为辅的办学层次;努力培养“综合素质优、专业技能强、文化品位高、就业(升学)创业能力优,且具有一定特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各类继续教育稳定在5000人左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二)专业建设 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等平台建设。计划2016年至2020年五年内完成电子通信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大健康学院、商务学院、VR产业学院等8个学院的建设。完成机械类、计算机类、汽车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商贸及其他类共51个专业的开设。 (三)优化教师结构,引进高技能人才 确立 “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出台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和有企业背景并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提倡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大量既熟悉新经济又掌握传统产业技能的人才。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贵安新区唯一的一所直属高职院校,学校将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校于1958年,是国家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校之一,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是全国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院校之一。学校率先启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是首都职业教育排头兵。 学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畔,占地807亩,建筑面积32.6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19.59亿,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确立了“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服务京津冀,走出环渤海,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学校校训是“求实、创新、厚德、重艺”。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高端化、校企合作品牌化、教育标准国际化”的“三化”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方法,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多年来坚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开设有机械与电气类、汽车与交通类、艺术与设计类、电子与信息类、食品与生物类、经济与管理类六大类44个专业,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教育、成人本科学历教育等多层次教育,建校以来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万余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860人,教职工92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和专业创新团队8个;全国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1人,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职教名师16人,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学校引进行业大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每年派出多名教师出国培训进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科技为社会服务,近几年来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和三大检索上发表、收录论文728篇,正式出版著作、教材300部,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10项,软件著作权11项。学校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市教委科研项目等共计76项,承担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横向课题191项,为126家企业开发新型产品,攻克技术难关。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了“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突出“高端”和“创新”,构建了订单班、职业教育分级制、现代学徒制、火箭军士官生、3+2中高职衔接、胡格模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模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构建基于职业技术技能和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从职业出发,系统设计“平台递进、模块并行、通识贯通、工作导向”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职业技术技能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程并重培养。整个课程体系呈现“1贯通、4迭代、1全程”的逻辑关系。“1贯通”是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迭代”是通用技术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1全程”是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环节,全程蕴含综合素养、职业软技能和“一技之长”的培养。 贯通培养方面,学校创新贯通培养,促进特色发展。作为首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试点院校,学校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五所本科院校以及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实施七年制贯通培养,集示范高中、示范高职、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优质资源和特色,合作国内外优质品牌企业,深度改革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对接,培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新趋势和首都产业技术进步和城市管理现代化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开辟了贯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目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有内培、外培、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学院和中外国际学院五个项目类型。学校创新贯通培养项目工作机制,打造优质师资团队,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系统设计课程和培养目标,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将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健康体魄、健全人格、阳光心态和国际视野,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和职业素养,努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方面,学校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政校行企”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谋发展、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平台。学校面向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牵头组建了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等知名企业合作组建校企合作联合体十余个,实现学校、园区、企业三方联动互动,产学研一体融合发展。 学校与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学校与北京奔驰、捷豹路虎、SMC(中国)、博世力士乐、西门子(中国)、招商局物流集团、大唐电信、北京地铁、京港地铁、北京邮政、北京菜篮子集团、中航工业赛维航电等多家现代化知名企业合作订单定向培养学生,比例超过高职在校生总数的44%。学校聘请行业企业大师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为企业培训员工,开展技术服务,企业在学校投入设备和研发服务经费,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 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合办了“士官班”,成立“士官学院”,在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等省份定向招生火箭军士官生,每年招生约200人。士官生日常教育管理严格,综合素质优良,首批士官生顺利入伍,在部队表现出色,得到了部队的高度评价。 技能竞赛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技能训练,把技能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实施“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竞赛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一院一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竞赛文化,每年承接12-16项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连续五年获得优秀组织奖。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比赛成绩突出,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23项、二等奖27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5项。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51项、二等奖37项,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9项、二等奖36项,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8项。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二等奖1项。 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求实作风强、创新能力强、个人品德强、专业技能强”的“四强职业人”教育理念,加强教育、规范管理、注重服务,注重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兼收并蓄、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技能竞赛,朝气蓬勃、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学生社团,既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又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 社会服务方面,学校推进社会服务创新,发挥人力智力资源优势,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模式,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组建了资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人才调剂中心。积极开展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承接政府外包服务项目,为企业发展服务,实现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的技能类、文化类、管理类社会培训已达十万人次,其中为企业培训员工三万人次,为其它职业院校培训师资7300多人次。学校已获批准4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工种达到57个。 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学校实行开放办学,与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韩国、芬兰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及100多所学校、企业和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德国、英国合作,组建了“中德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英国汽车行业学会职业资格认证中心”“彩尔工业切削技术中国培训中心”“德国汽车专业技术行会北京汽车学院”和“电子信息技术考试中心”,搭建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引进IMI、IHK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项目,构建了数控技术、汽车技术与维修等专业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形成了五位一体行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共派出30余批230人次的教师出国(境)培训进修,200余名学生出国(境)接受职业教育;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引进国外课程和教材20余门。学校与戴姆勒公司、奔驰公司、雪铁龙公司、宝马公司、SMC等国际知名企业合办技术中心,用先进理念和技术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学校共接待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76个团组、1000多人次的来访,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学校师生中持续开展“境外学习经历分享课堂”、“青年教师英语沙龙”等活动,从多方面推进校园国际文化建设。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向着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职业学院的目标奋力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奋力谱写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崭新篇章!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1 2 3 4 5 6
  • ...
  • 222 22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