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性能电机及其健康状态监测系统研发技术
团队具备成熟的高性能电机研发能力,具备瞬态有限元仿真技术、多物理场联合仿真技术、场路耦合仿真技术,能够定制开发有刷/无刷直流、感应电机、电励磁/永磁同步等各类电机,助力多家企业实现核心电机自主化、国产化。 团队研发了基于空间磁场的高性能电机健康状态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电机健康状态,即使发现电机微小故障,有效提高电机可靠性。
重庆文理学院 2025-05-19
多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1)对待诊断多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速度传感器、直流母线电压传感器、相电流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采集;(2)利用步骤(1)中采集得到的信号分别计算转速指数SI、磁链差绝对值|Δψ|、谐波平面电流幅值Ixy、正半波电流指数CI+和负半波电流指数CI?;(3)速度传感器故障诊断;(4)电压传感器故障诊断;(5)谐波平面电流状态检测;(6)缺相故障诊断;(7)S1开关管开路故障诊断;(8)S2开关管开路故障诊断;(9)电流传感器故障诊断。本方法在不增加外部辅助电路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各类故障快速、准确的诊断。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将永磁磁链与转速的关系预先存储在一个二维表中,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得给定转速所对应的永磁磁链,提高了电机的调速范围,降低了电机参数对永磁磁链计算精度的影响。与采用两个滞环控制器的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通过电压空间矢量方法使得三相逆变器开关频率恒定,降低了转矩脉动。该方法克服了低速时系统难以精确控制,以及因
东南大学 2021-04-14
一种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与矢量控制方法相比,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旋转坐标变化,这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同时,该控制方法仅需两个滞环控制器和一个速度调节器,因而磁化状态所造成的电机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小。本发明定子磁链给定值由负载和转速实时计算得到,与直接给定定子磁链的传统直接转
东南大学 2021-04-14
一种磁浮平面电机动子初始相位定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浮平面电机位置初始定位方法,该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在磁浮平面电机动子不同位置放置 4 个霍尔传感器,通 过测量电机静止时各个传感器所在位置的磁通密度,选取磁通密度最 低的 3 个测量值作为观测值,结合磁钢阵列上磁通密度分布模型,通 过特定的数学模型来计算磁浮平面电机几何中心所处的磁场相位,实 现平面电机动子几何中心初始磁场相位定位及旋转角度定位。该方法 通过增加冗余传感器及对传感器合理排布避免传感器在磁场峰值进行 数据采集,提升了定位精度。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直线电机牵引系统定位力削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线电机牵引系统定位力削减方法,属于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领域。该牵引系统包括四台三相初级永磁直线电机,首先对直线电机定位力傅里叶分解,得到幅值最大的谐波次数m;然后设定第一和第二初级永磁直线电机间的空间距离为(k1+1/(2*m))τs,并视其整体第一组合体;设定第三和第四初级永磁直线电机间的空间距离为(k2+1/(2*m))τs,并视其整体为第二组合体;接着对第一组合体定位力傅里叶分解,得到幅值最大的谐波次数n;最后设定两组合体间的空间距离为(k3+1/(2*n))τs;其中k1,k2,k3为正整数,τs为定子极距。本发明可以显著削弱定位力,改善推力波动性能,并且可以保持单台电机的静态平均推力不变,从而维持列车原有的载客能力。
东南大学 2021-04-11
纳米活性粘土的批量化干燥和分散改性技术
纳米粘土是聚合物和涂料的理想填料,通常采用湿法介质搅拌磨研磨的方法制备。作为填料使用前,需要对纳米粘土浆料进行干燥处理。由于纳米粘土颗粒具有极高的表面积、表面能和表面活性,在干燥过程中易发生团聚,团聚体尺寸往往达数微米以上, 影响纳米粘土的使用性能。该技术通过对纳米粘土浆料干燥前胀化处理来解决上述问题,并与新型工业化干燥技术集成,缓解纳米粘土在干燥过程中的团聚现象,配合干燥后改性处理技术,对纳米粘土进一步解聚改性,还原干燥后粘土的纳米颗粒特性,生产的产品可作为高端填料使用。 
华南理工大学 2023-05-08
基于电碳量化关系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关键技术1:基于能源大数据的电网源流路径电气剖分技术 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技术是一种基于系统确定运行方式下源流计算结果的网络分析方法。利用电气剖分方法,可以定量地求出任一线路上的源流具体是从系统中的何处、以何路径传输而来。基于电气剖分理论可以分析出实际电网源流耦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基于不同发电类型的发电厂碳排模型和不同时间断面下的电网潮流分析数据,通过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方法,可面向不同电压等级区域电网,支持包含源网荷储的配网模型导入,实现对电网中源荷资源碳流足迹的实时追踪,基于电网的碳流追踪技术可掌握电网碳流动态分布情况,通过对电网碳分布-电分布时空耦合影响机理的研究,可实现电网碳分布与电分布间交互影响的有效分析,最终掌握电网电碳分布情况、碳排流动情况以及碳排分摊比例,从而提升对不同区域电网内碳流的态势感知能力,助力区域电网实现双碳目标。 关键技术2:基于用户侧能碳因子的电力基因技术 电力基因技术,是对各种不同的电力特征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获取系统基因组的准确画像,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电力基因检测和诊断,通过控制手段进行电力基因调控,从而挖掘出深度应用价值的技术。电力基因数据包含时间特征(天-时级、分-秒级、毫-微秒级)、空间特征(线路拓扑、节点分布及设备位置)和能量特征(电压、电流、功率、频率)信息,可以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电力基因数据提取,并建立基于电力基因数据的电路模型,开展多样化定制化的电碳协同服务应用。 用户的电碳因子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用户对用能设备的控制,如开关动作、调节指令等;用户对系统和设备的运行方式的改变,如运行模式、调控策略等;用户受到研究对象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台风等;用户受到电网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心理等因素。对供电大楼内不同部门不同班组的用户进行精细的能碳画像,有助于加强用能科学管理,强化用能监督,制定和实施低碳节能措施,为供电公司开展低碳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东南大学 2022-07-26
基于人因视觉的白光LED光色品质量化
本项目基于荟萃分析的光源颜色品质量化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团队所提出的MCPI, CDM指标在量化光照颜色喜好与光照颜色分辨效果方面,经百余组国内外视觉实验案例(本领域最大视觉样本集)验证,优于领域现有全部30余种光品质指标,相关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准且技术壁垒坚固。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截至目前,我国LED照明产业产值已逾万亿。在白光照明领域,长期以来国际业界均将显色指数作为行业衡量光源光色品质的标准。然而,由于显色指数的提出远早于LED照明技术普及,导致此项陈旧指标在评价LED光源显色效果时,存在着严重的与视觉不匹配的问题。为此,2015年,国际照明委员会发表官方声明,对于显色指数在衡量LED光源显色效果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强调。随后,2019年,该组织将“LED光源显色性量化问题”设定为国际照明委员会全球战略研究热点问题,号召全球学者共同深入,共同推进白光LED光色效果量化技术发展。 本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本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担LED光色品质研究领域唯一国家级研究课题:基于荟萃分析的光源颜色品质量化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团队所提出的MCPI, CDM指标在量化光照颜色喜好与光照颜色分辨效果方面,经百余组国内外视觉实验案例(本领域最大视觉样本集)验证,优于领域现有全部30余种光品质指标,相关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准且技术壁垒坚固。 团队负责人刘强副教授为武汉大学图像传播与印刷包装研究中心副主任,颜色与图像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照明委员会CIE-JTC 16 (D1/D8)技术工作组委员,国际照明委员会CIE-RF03技术工作组委员(该技术委员会为国际照明委员会针对LED光色问题专门设立的国际联合研究组织),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照明学会副秘书长等职,拥有丰富的光品质开发经验。
武汉大学 2022-08-15
一种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双开自动门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双开自动门控制方法,在对每个单门实现位置、速度闭环控制的基础上,采用自适应模糊耦合控制算法实现了双自动门同步协调控制,保证两扇门的运行状态基本一致。自动门上部安装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电流环采用电流预测控制算法,提高了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电流环的响应速度。同时,通过一种高性能的SVPWM电流重构方法估算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转子电流,从而实现自动门到位防撞、防夹人等功能,还节省了四个霍尔电流传感器,降低了使用成本。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660 6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