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用于竹制家具的杆
件
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将竹制家具通过组件方式进行批量化生产,拆装方便的用于竹制家具的杆件连接结构。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2015-01-06
离心铸造生产镁合金大型环
件
镁合金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它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良好的 导电、导热和铸造性能等优点,因此在汽车、仪表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较 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环保结构材料。然而,镁及大部分镁 合金都属于密排六方结构金属,常温下塑性变形能力较差。因此,近几十年,板、 带、棒等变形镁合金产品主要是由普通半连续铸造镁合金方坯或板坯经热加工变 形得到。因此,采用塑性变形方法生产大型镁合金环件在技术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离心铸造是将液态金属浇入旋转的铸型里,在离心力作用下充型并凝固 成铸件的铸造方法。离心铸造已经在无缝钢管、铝合金轮毅的生产中有较为成 功的应用。本成果提供一种新型的离心铸造生产镁合金大型环件的方法,可制 备直径范围为1-5米、组织致密、性能优良的大型镁合金环件,解决了现有镁 合金大型环件制备工艺的不足,制备出组织致密、抗拉强度好的镁合金大型环件, 对镁合金的应用和镁合金离心铸造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良好的开发前 景并具备较好的预期产业化效益。 本发明可根据目标产品,选用合适型号的离心机、熔炼炉、设计制备相应 模具以开展相应生产,无需高额投资。
重庆大学
2021-04-11
烧结零
件
密度测试仪
产品详细介绍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是一款可同时测量固体密度和液体密度、浓度的仪器, 固体形式:依据ASTM D792、GB÷T 1033、JIS-K-6268、、HG4-1468、ISO 2781标准。采取阿基米得原理浮力法,正确、直读量测数值。 液体形式:依据GB÷T5526、13531、15223、JIS、ISO标准。运用阿基米得原理的浮力法、水中置换法,疾速、直读读出液体绝对密度值。 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实用于测量橡胶、塑料、塑料颗粒、电线电缆、轮胎、粉末冶金、精细陶瓷、玻璃工业、液体、化工溶液、增加助剂等新资料钻研试验室等。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参数:型 号: DX-300 DX-600测量规模: 0。005-300g 0。005-600g密度精度: 固体形式:0。001g÷cm3液体形式0。001g÷cm3测试品种: 固体、橡胶、浮体、液体等测量形式: 固体体形式:可用于测试固体资料视密度、体积、混杂比,实用于测量橡胶、塑料、塑料颗粒、电线电缆、轮胎、粉末冶金、精细陶瓷等。液体形式:可用于测试液体密度、浓度。可测真溶液、疏散液、悬浮液、乳状液、稀薄液、浆液等所有具备活动性的液体参数设定: 温度弥补设定、溶液弥补设定打印机设定: 标准RS-232接口,可选购打印机不便地将屡次测量后果打印输入L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规格:名 称: 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型 号: DX-600实用于: 实用于测量橡胶、塑料、塑料颗粒、电线电缆、轮胎、粉末冶金、精细陶瓷、玻璃工业、液体、化工溶液、增加助剂等新资料钻研试验室等。原 理: 固体形式:依据ASTM D792、GB÷T 1033、JIS-K-6268、、HG4-1468、ISO 2781标准。采取阿基米得原理浮力法,正确、直读量测数值。液体形式:依据GB÷T5526、13531、15223、JIS、ISO标准。运用阿基米得原理的浮力法、水中置换法,疾速、直读读出液体绝对密度值。 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功用特征: ●固体体形式:可用于测试固体资料视密度、体积、混杂比,实用于测量橡胶、塑料、塑料颗粒、电线电缆、轮胎、粉末冶金、精细陶瓷等。 ●液体形式:可用于测试液体密度、浓度。可测真溶液、疏散液、悬浮液、乳状液、稀薄液、浆液等所有具备活动性的液体 ●针对生胚、毛坯件,如:磁芯生胚、陶瓷毛胚、粉末冶金生胚件等遇水易崩溃的产品,可采取硅油或许煤油当媒介液,疾速读取其比重值 ●具备温度和溶液弥补功用,采取大水槽设计,下降吊栏线的浮力所形成的误差。 ●标准的RS232数据输入功用,可随便的衔接PC和打印机。 ●蓝色背光液晶显示。 ●采取美国出口镀金陶瓷传感器。 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操作步骤: ①、将待测固体样品放至密度计测量台上,稳固后按“Memory”键记忆空重(样品在空气中的分量)。 ②、将待测固体样品放入水中的吊篮上,稳固后按“Memory”键记忆水重(样品在水中的分量),仪器立刻间接显示所测固体样品的密度;按“F”键切换数值,顺次显示所测固体样品的密度、体积。
厦门群隆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适用于多直流
馈
入电网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控制方法
该专利技术在多直流馈入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和控制方法方面都做了技术创新,研制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准和可靠性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直流馈入系统中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经济性和可靠性不能兼顾的问题,提出的高压直流动态无功精准控制方法突破了现有技术中高压直流不能参加电网动态无功补偿的技术瓶颈,满足了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电压稳定对动态无功支撑能力的要求。专利技术在南方电网进行实施,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能高效利用系统中的动态无功资源,显著提高了南方电网动态无功支持能力和电压稳定性,为多直流馈入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了东西部的合作共赢,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于对该专利技术贡献率的测算,截至2017年12月底,累计新增销售额超过5亿元,累计新增利润超过4000万元。在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评审中获得银奖。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基于液态金属
电极
的可植入式微泵
项目组于2013年首次发现PDMS在微尺度下的电子输运现象,并将此现象结合液态金属电极提出基于液态金属的微电渗泵,并在实验室内获得成功.该项新技术大大减小目前微泵的尺寸以及驱动电压,并有效控制微泵的制作成本和复杂度.该微泵可以对多种流体进行有效的微观无损控制,可以用于长期性植入式微量给药。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4-10
新型纳米复合W-氧化物
电极
材料
W-氧化物电极材料(通常氧化物种类为ThO2,CeO2及La2O3等,含量为2%重量百分比)广泛应用于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和等离子体焊接、切割、喷涂、熔炼等工业领域。在使用过程中,电极材料担负发射电子,维持电弧稳定燃烧的作用,同时还承受高能离子轰击和高烧蚀等恶劣服役条件。正是由于其重要地位,电极材料被誉为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心脏"。采用先进特殊工艺开发的新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一种逆向渗流式生物
电极
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逆向渗流式生物电极系统。该系统由布水器、电极模块与电极生物三部分组成。其中电极模块包括钛基层、导电胶层与石墨层三部分,钛基层与石墨层通过导电胶层紧密结合。使用时,基质首先利用布水器进入钛基层,之后通过钛基层的孔洞蔓延至石墨层,最后通过石墨层本身的渗透特性被附着的电极生物利用。本实用新型通过逆转基质流动方向,使得基质由生物膜的内层向外层扩散,增强了基质与生物之间的接触,减少生物死区,强化了生物电极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以及对能源的回收效果。
浙江大学
2021-04-13
有机
电极
材料电化学反应机理
在β-酮胺的氨基位修饰蒽醌,引入π-π及p-π电子共轭效应,蒽醌基团同时增加分子的刚性位阻效应,提高了过渡态α-C自由基聚合或发生副反应的活化能,有效提高了自由基中间体的稳定性。该有机物电极的分子结构及自由基中间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β-酮胺还原后的中间体在π-π和p-π联合电子共轭效应及自由基两侧的侧芳香基团位阻效应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了稳定的α-C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新型缩移式六
通
阀的研制
针对六通换向阀的特性,设计建造了六通换向阀性能测试系统。选择 32#汽 轮机油为工作介质,对 80JH-33 和 40JH-33 两种口径的六通换向阀进行了各种工 况下的阻力特性实验及稳定性和可靠性实验。整个装置由动力供油及油温加热系 统、控制系统和测量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心脉
通
注射液的新药开发研究
心脉通注射液由人参等3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心阳不振者,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等心功能不良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脉通注射液是在张仲景经方的基础上,经现代药理学筛选确认的新处方,采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提取精制该复方中药中的3大类有效部位,优选工艺制成的中药注射液,确保了本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试验研究证实心脉通注射液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1)可明显改善试验犬的心肌缺血,减少心肌梗塞范围;(2)可明显改善试验犬的心肌供血,减少左心室作功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利于调节和维持心肌在缺血状态下的氧代谢及能量代谢的供需平衡;(3)对大鼠离体心脏冠脉痉挛有明显保护作用;(4)对体外培养的Wister大鼠乳鼠的心肌细胞缺糖缺氧性损伤有直接保护作用;(5)对戊巴比妥钠诱发的犬急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其心功能,提高dp/dtmax、LVSP,降低LVEDP,增加CO等,显示有一定的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增强心肌组织的抗损害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16
17
18
...
77
7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