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电液便器节水、减污、免防疾病传染装置
电液便器节水控制装置的研究设计,对于节约用水,减少污水,保护环境,预防疾病传染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于1999.10.9被中国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本装置的先进性在于:1.可把大小便冲水按最佳用量控制供给,避免了大小便冲水用量相同造成的浪费.使用该装置,人均每天可节水20--30kg,全国年可节约用水数十亿吨,减少数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双馈风电附加阻尼控制器的“域”设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馈风电附加阻尼控制器的“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双馈风电外送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S2:选取临界阻尼αcri,以风速构成的“风速稳定域”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对附加阻尼控制器的各个参数进行优化;S3:根据步骤S2优化得到的附加阻尼控制器的各个参数,对风电外送系统进行特征值分析,判断所使用的附加阻尼控制器是否能使得“风速稳定域”最大:如果不满足,则返回步骤S2;如果满足,则结束。本发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控制器的鲁棒性,且同样适用于其他附加阻尼控制器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东南大学 2021-04-11
水性阻尼降噪涂料的合成技术
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是乳液聚合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多层核壳结构乳胶粒子是一组特殊的群体,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都有着潜在的应用。本技术利用分子设计的思想,成功合成了具有梯度结构的多层核壳聚(I-J)互穿网络聚合物,以此乳液作为基料树脂,通过加入合适的助剂及填料,配制成阻尼涂料。将具有不同玻璃化温度的乳液进行共混并测试混合乳液的阻尼性能,发现共混乳液的阻尼性能不如多层核壳结构乳胶粒乳液的阻尼性能优良;在同等工艺条件下合成的具有不同层数的核壳乳胶粒子中,多层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阻尼性能最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微涡流絮凝器
此专利产品用于给水或污水处理的混凝(絮凝)工艺,用于在絮凝反应区形成微小 涡流和悬浮泥渣层。微涡流絮凝器为空心球形结构、表面开有小孔(孔径和开孔率)、 采用塑料并添加少量调节比重和增强吸附性的材料制作、容重略大于水,具有以下特性: 1.无方向性,直接投入水中使用,不需要固定安装; 2.工厂化批量生产,改造工程施工期短,便于推广应用; 3.水流过孔速度变化,加之壁面磨擦阻力,使水流产生微涡旋; 4.材料强度好,无毒性,耐腐蚀,抗老化,使用寿命长; 在水流中可浮动和旋转,不易被漂浮物堵塞。
同济大学 2021-04-13
一种三元复合材料地铁减振道床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元复合材料地铁减振道床制作方法,利用建筑工程材料组成三元复合材料,所得三元复合材料是一种周期性结构材料,它具有带隙特性,利用这种带隙特性进行减振,三元复合材料道床可有效减小地铁列车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地铁运营的质量,改善和提高地铁沿线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东南大学 2021-04-11
减脂再制干酪加工技术
一、成果简介 目前,液态乳是我国乳制品市场的主要产品,奶粉次之,乳制品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其中,干酪仅仅占乳制品的0.2%,远远落后于乳品发达国家60%的市场比重。同时,我国市场的干酪品种主要为进口天然干酪,因其价格偏高以及浓烈的发酵型风味难以被消费者所接受。因此,研究适合国人的干酪产品,势必会推动干酪产 业在中国的发展。相比天然干酪,再制干酪具有成本较低,风味柔和等优势,是符合我国消费者需求的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浮标减阻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背景:海洋环境要素的大范围、长时间、高时空分辨率 监测和获取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虚 拟锚系浮标既可在无定点锚情况下,实现一定半径范围内的位置 保持,并进行相应海域的长期、多参数、实时观测;也可根据特 定目的作业需要,以自主走航方式实现观测海域的机动调整,并 在浮标出现故障或达到保养周期时自动返航。由于传统虚拟锚系 浮标的主体舱和推进装置于多相流场环境中运动机制复杂、耦合 特征明显,导致其位置保持时振动剧烈、稳定性差,而在自主走 航时又流体阻力高、推进能耗大,严重限制其作业目标的高效实 现。因此,研究虚拟锚系浮标的多体运动耦合机理,突破减阻节 能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而提高续航与作业能力成为当前研发新型 虚拟锚系浮标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提出 虚拟锚系浮标的低阻减摇设计方案;基于风帆形式开发一种海上 清洁能源驱动的虚拟锚系浮标节能推进技术。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设计新型浮标结构主体,减小 其航行阻力、降低环境流场引起的运动响应幅度,且具有良好的 操纵性能,并保证其有效载重≥600kg、 最高航速≥3.5 Kts; (2)开发一种适合虚拟锚系浮标结构特点、可靠性更高的风帆 推进技术,克服复杂作业环境下传统软帆自动控制难度大、风载脉动剧烈的缺点,并保证高海况下浮标主体的生命力。(3)完成 新型虚拟锚系浮标的航行、动力响应、推进等性能的数值模拟与 分析,在型线结构优化基础上,建造样机并进行实地海上作业测 试,验证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4)虚拟锚系 浮标,长期大范围平均航行速度≥1 Kts,24 小时内虚拟锚泊定 点误差小于 5000 米半径概率≥80%,观测数据可靠率不小于 95%。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院校或 科研院所。 
青岛海米飞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2
桥梁阻尼橡胶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振动和噪声出现的频率和场所越来越多。虽然这种现象有时可以用 来为人类服务,例如,机械加工中的振动切削;使用超声技术进行检测、清洗等等。但更多的 时候,振动、冲击、噪声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严重的振动直接 影响仪器和仪表的正常工作,给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工程结构及环境保护带来很多突出的问 题;另一方面,振动、噪声严重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如今,振动、 噪声污染已成为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相提并论的世界三大环境污染之一。因此,减振降噪是当 前环境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高阻尼结构材料的运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 效手段。随着人们对治理振动及噪声污染的日益重视,阻尼材料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紧迫。 阻尼是指系统耗损能量的能力,而阻尼材料则是指利用材料本身特有的结构与性能消耗能 量来达到阻尼减振降噪目的的一种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由于结构的特殊性而广泛地应用于阻 尼材料。高分子材料在玻璃化温度Tg附近,大分子链段松弛运动的能力很强,能产生很强的 内摩擦力。在Tg条件下,如果高分子材料与振动物体接触,可以吸收振动机械能,并通过大 分子链段的松弛运动时的内摩擦转变成热能而损失,从而产生振动的阻尼。此类聚合物基阻尼 材料由于比重轻、易于加工,并且能够产生较大的内耗,所以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阻尼测量系统
基于 LabVIEW 图形编程语言的阻尼测量系统是利用所接收的速度振动信号和激励 信号互相关获得试件的速度冲击响应,再变换到频域得到速度频响函数。 本系统可通过一次测量得到频率范围内各阶共振峰和半功率带宽,程序可自动节选 共振峰并计算阻尼损耗因子。相较传统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同济大学 2021-04-13
甲酸电氧化技术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王定胜教授、李亚栋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甲酸电氧化领域取得突破,相关工作以“负载在氮掺杂碳上的单原子Rh:一种甲酸氧化的电催化剂”(Single-atom Rh/N-doped carbon electrocatalyst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为题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燃料电池是一种理想的能量来源,它可以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氢氧燃料电池作为航空飞船的主要燃料,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氢氧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然而氢氧燃料电池需要用体积大且危险的高压氢气作为其燃料,这限制了氢氧燃料电池的发展。而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s)由于其体积小,毒性小,nafion@膜的穿透率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最有前途的电源之一。在之前的研究中,负载型纳米级钯和铂通常被认为是DFAFCs的阳极反应甲酸电氧化(FOR)中最有效的催化剂,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然而,由于FOR催化剂质量活性较低和一氧化碳抗毒性较差, DFAFCs阳极材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瓶颈,极大地阻碍了其应用。SA-Rh/CN的合成路径示意图及其表征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使用主-客体合成策略成功地合成负载原子分散Rh的氮掺杂碳催化剂(SA-Rh/CN),发现尽管Rh纳米颗粒对甲酸氧化活性很低,但是SA-Rh/CN却具有极好的电催化性能。与最先进的催化剂Pd/C和Pt/C相比,SA-Rh/CN的质量活性分别提高了28倍和67倍。有趣的是,在CO剥离实验中,我们发现虽然纳米级Rh催化剂对CO毒性十分敏感,但是SA-Rh/CN很难吸附CO并且可以在很低的电压下氧化CO,这说明SA-Rh/CN对CO毒化几乎免疫。经过长期反应的测试后,SA-Rh/CN中的Rh原子具有抗烧结的能力,并因此在30000s的CA测试或者20000圈ADT测试后活性几乎没有改变。在组装电池的实验中,SA-Rh/CN的质量比能量密度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是商业钯碳催化剂的8.8倍(30oC),14.8倍(60oC)和14.1倍(80oC),这也说明了SA-Rh/CN在DFAFCs的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潜力。最后,研究者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Rh单原子甲酸氧化的机理。研究者发现在SA-Rh/CN上,甲酸根路线更为有利。和Rh纳米颗粒具有较低的CO吸附能垒不一样,SA-Rh/CN上的Rh单原子吸附CO能垒较高,以及与CO的相对不利的结合,使SA-Rh/CN具有极高的CO抗毒性。这一发现将传统的甲酸电氧化催化剂的质量比活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纳米催化剂的CO毒化问题。该发现有助于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并有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上。本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王定胜教授、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熊禹是本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经费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665-x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713 71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