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等离子双极电切电凝系统
可以量产/n通过系列专利技术的转化研究,打造以微创医疗器械为特色的产业化集群,联合武汉大学/武汉光谷微创医学研发平台等机构,创建以产、学、医、研、用相结合的“光谷微创医学转化工程中心”,旨在为培育建设“国家微创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武汉大学 2021-01-12
一种非接触式金属电迁移测量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金属互连线电迁移测量方法,具体为:使用平行光照射标定用金属互联线,同时采用四探针检测标定用金属互联线的电阻;建立四探针检测到的标定用金属互联线的电阻与标定用金属互联线的表面反射光强的对应关系;使用平行光照射待测金属互联线;实时检测待测金属互联线表面反射光的强度;依据建立的电阻与反射光强的对应关系获取待测金属互联线在某反射光强下对应的电阻值。本发明还提供了测量装置,主要包括四探针、平行光光源、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本发明不接触试样的情况下对试样上的较大范围金属互连线电迁移同时进行实时检测,与普通的四探针检测方法相比,检测范围更大,时间更快、成本更低。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非接触式心电电极模块及心电图检测装置
本发明属于生物心电信号测量领域,公开了非接触式心电电极 模块及心电图检测装置,心电电极模块由电路层、地层、屏蔽层和电 极层构成;电极层包括心电信号检测区和共模信号反馈区;电路层包 括缓冲电路、地端接口、参考电压接口、信号输出接口、电源接口和 右腿驱动接口、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缓冲电 路的地端与地端接口连接后通过第三过孔与地层连接;第一过孔将信 号输入端与心电信号检测区域相连接,第四过孔将右腿驱动接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大型( 5 吨)电液自由锻砧下直接隔振装置
技术原理: 将 5 吨电液锤 127 吨重的砧座,通过挑梁、拉杆和横梁悬 吊在 54 组 972 片迭板弹簧之上, 锻打后砧座随板簧伸缩产生 8~10mm 的 运动,而通过板簧作用于基础的动载荷下降至不隔时的 3%,既有效地保 护了环境,又确保了锤身上电气液压元件的安全,这项技术不仅从原理上 把积极隔振与消极隔振融为一体, 而且因取消惯性块使工程造价比国际著 名的德国 Gerb 公司报价低
南昌大学 2021-04-14
一种块体金属玻璃工件的电致塑性成型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块体金属玻璃工件的电致塑性成型方法,用于 对块体金属玻璃进行加工成型,包括如下步骤:制备横截面均匀的块 体金属玻璃胚料;将块体金属玻璃胚料固定并在其两端连接脉冲电流 源;根据块体金属玻璃工件成型要求设置脉冲电流参数并通电;待块 体金属玻璃胚料在脉冲电流作用下升至成型温度后对其施加机械成型 力;关闭脉冲电流源,冷却至室温得到块体金属玻璃工件。本发明中 还公开了相应的块体金属玻璃电致塑性成型装置。本发明具有操作简 单、节约能耗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制作形状复杂度和性能要求高的块 体金属玻璃工件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的模块化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的模块化驱动装置,包括:固定框;驱动薄膜,绷设在所述固定框内,所述驱动薄膜包括至少一层上、下表面均覆有电极层的介电弹性体薄膜;变形转换机构,设置在驱动薄膜上,所述变形转换机构包括:两个垫脚,间隔贴附在驱动薄膜上;两个摆臂,两个摆臂相互铰接,两个摆臂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垫脚相互铰接;两个垫脚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两个摆臂的长度之差且小于两个摆臂的长度之和。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驱动装置通过变形转换机构,将介电弹性体平面内的伸缩变形转变为平面外的变形,该驱动装置的有效驱动力较大。
浙江大学 2021-04-13
长电 ERP 系统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长电 MES 系统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甲酸电氧化技术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王定胜教授、李亚栋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甲酸电氧化领域取得突破,相关工作以“负载在氮掺杂碳上的单原子Rh:一种甲酸氧化的电催化剂”(Single-atom Rh/N-doped carbon electrocatalyst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为题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燃料电池是一种理想的能量来源,它可以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氢氧燃料电池作为航空飞船的主要燃料,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氢氧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然而氢氧燃料电池需要用体积大且危险的高压氢气作为其燃料,这限制了氢氧燃料电池的发展。而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s)由于其体积小,毒性小,nafion@膜的穿透率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最有前途的电源之一。在之前的研究中,负载型纳米级钯和铂通常被认为是DFAFCs的阳极反应甲酸电氧化(FOR)中最有效的催化剂,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然而,由于FOR催化剂质量活性较低和一氧化碳抗毒性较差, DFAFCs阳极材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瓶颈,极大地阻碍了其应用。SA-Rh/CN的合成路径示意图及其表征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使用主-客体合成策略成功地合成负载原子分散Rh的氮掺杂碳催化剂(SA-Rh/CN),发现尽管Rh纳米颗粒对甲酸氧化活性很低,但是SA-Rh/CN却具有极好的电催化性能。与最先进的催化剂Pd/C和Pt/C相比,SA-Rh/CN的质量活性分别提高了28倍和67倍。有趣的是,在CO剥离实验中,我们发现虽然纳米级Rh催化剂对CO毒性十分敏感,但是SA-Rh/CN很难吸附CO并且可以在很低的电压下氧化CO,这说明SA-Rh/CN对CO毒化几乎免疫。经过长期反应的测试后,SA-Rh/CN中的Rh原子具有抗烧结的能力,并因此在30000s的CA测试或者20000圈ADT测试后活性几乎没有改变。在组装电池的实验中,SA-Rh/CN的质量比能量密度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是商业钯碳催化剂的8.8倍(30oC),14.8倍(60oC)和14.1倍(80oC),这也说明了SA-Rh/CN在DFAFCs的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潜力。最后,研究者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Rh单原子甲酸氧化的机理。研究者发现在SA-Rh/CN上,甲酸根路线更为有利。和Rh纳米颗粒具有较低的CO吸附能垒不一样,SA-Rh/CN上的Rh单原子吸附CO能垒较高,以及与CO的相对不利的结合,使SA-Rh/CN具有极高的CO抗毒性。这一发现将传统的甲酸电氧化催化剂的质量比活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纳米催化剂的CO毒化问题。该发现有助于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并有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上。本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王定胜教授、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熊禹是本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经费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665-x
清华大学 2021-04-11
51008电和磁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96 29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