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抗过敏益生菌的研发及制剂的高效制备技术
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疾病,涉及全球 22%的人口。如哮喘、鼻 炎、过敏性湿疹、食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均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E(IgE)介 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目前过敏疾病的治疗药物存在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江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通过体外高通量筛选。细 胞、动物模型,人群临床试食及多组学机制解析等手段,研究得到能够有效调 节免疫,缓解过敏性疾病,可长期食用无毒副作用的益生菌;并以此为基础, 开发了提升益生菌在消化道中抗逆性的关键技术,并攻克了菌种在产业化应用时的发酵工艺、活性保持、生产技术等多层面难题。 主要成果包括: (1)研发得到 3 株有效缓解不同过敏性疾病的益生菌,长双歧杆菌 CCFM1029 通过降低血清中总 IgE 水平,皮肤组织 IL-4、IL-13 水平,局部组织 中组胺的释放,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缓解过敏性湿疹;短双歧杆菌 CCFM1067 通过改善肥大细胞炎症浸润,降低皮肤组织中 IL-13 和 CCL11 水平,且提高皮 肤组织中 IL-10 的表达,最终实现缓解特应性皮炎症状;罗伊氏乳杆菌 CCFM1040 显著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肺部病理炎症,抑制血清中尘螨特异性免疫30 球蛋白 IgG1 的产生,降低肺泡灌洗液中 IL-5、IL-13、IL-17A 的含量,缓解过 敏性哮喘症状; (2)通过剖析益生菌的底物代谢规律和关键限制性生长因子,建立科学有 效的益生菌特异性增殖培养体系,并基于生长过程碳氮代谢规律,提出遵循底 物消耗规律的自动补料技术和发酵精准化自动控制工艺。益生菌增殖密度达到 1.0×1010 cfu/mL 以上,是传统培养方法的 5~10 倍; (3)开发了提高益生菌消化道耐受性的关键技术,解决了菌株通过胃肠道 后存活率低的技术难题。通过开发高渗预胁迫、微胶囊预包埋等技术,使功能 菌株在胃酸环境下的存活率达到 95%以上,在胆盐环境下的存活率达到 90%以上。 
江南大学 2021-04-11
二次重组的杆状病毒(棉铃虫病毒)作为高效生物杀虫剂生产新工艺
棉铃虫重组病毒杀虫剂施用安全,对人畜无害, 无残毒, 保护了人类健康。重组病毒杀虫剂不会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利用它逐步地取代化学农药, 是逐渐消除化学农药残毒,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途径,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由于病毒感染的专一性, 不会危害人类,不会危及有益昆虫及其它有益的动植物, 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维护了生态平衡。 国内外专家预测到21世纪初生物农药将占市场的20-30%。棉铃虫是一种世界性的杂食害虫,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害虫,全国受害作物面积近1亿亩。当前棉铃虫对各种化学农药均产生了很高的抗性,单纯依靠化学农药,已很难控制该类害虫。化学农药超量应用引起的中毒事故,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棉铃虫病毒杀虫剂的防治面积仅占棉花种植面积的0.25%-1% (200万亩),缺口很大,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该项目开发生产的生物杀虫剂不是传统的野生棉铃虫病毒,而是经过二次重组,而且具有高效杀虫效果的重组的棉铃虫病毒HaSNPV-CathL。它的特点是缺失egt基因并插入蝎毒基因。重组棉铃虫病毒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双重重组棉铃虫病毒处理的小区蕾铃被害率低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的小区,最终棉花的产量也比野生型病毒处理的小区高20%。    重组棉铃虫病毒作为杀虫剂的工业化生产,国内采用“人工饲养的幼虫――多角体病毒感染”的传统工艺,此法生产时间长、耗人力,产品中含有的微生物、大量昆虫角皮及昆虫蛋白等对人体有危害。本项目以以色列的工作为基础采用离体病毒培养“重组棉铃虫细胞-重组棉铃虫病毒”体系开发了无血清昆虫细胞培养的杆状病毒杀虫剂的大规模生产过程。这不仅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 而且降低重组棉铃虫病毒杀虫剂生产成本。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一种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将永磁磁链与转速的关系预先存储在一个二维表中,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得给定转速所对应的永磁磁链,提高了电机的调速范围,降低了电机参数对永磁磁链计算精度的影响。与采用两个滞环控制器的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通过电压空间矢量方法使得三相逆变器开关频率恒定,降低了转矩脉动。该方法克服了低速时系统难以精确控制,以及因
东南大学 2021-04-14
一种抑制激光探针自吸收效应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激光探针自吸收效应的方法,该方法采 用脉冲激光对待测样品进行烧蚀以产生等离子体,再利用与等离子体 中基态粒子受激吸收跃迁到高能态能级相匹配的激光束对等离子体进 行选择性激发,提高对基态粒子的受激吸收跃迁效率,避开对等离子 体中心待测元素发射光谱的自吸收,以避免待测元素激光等离子体自 吸收效应的产生。本发明从等离子体的本征物理特性出发去消除自吸 收效应,同时又不引入外来干扰,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等离子体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多特异性铂 (IV) 配合物抑制乳腺癌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郭子建院士与生命科学院王晓勇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免疫调节性能的铂类药物,其中一例多特异性铂(IV)配合物DNP能够通过同时调节炎症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来实现对乳腺癌生长的抑制。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大量的研究发现铂类药物除了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还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对抗肿瘤。美国FDA已批准多项铂类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的肿瘤治疗方案,打开了铂类药物设计的新视角。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增强传统铂类药的免疫调节性能,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郭子建院士与生命科学院王晓勇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免疫调节性能的铂类药物,其中一例多特异性铂(IV)配合物DNP能够通过同时调节炎症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来实现对乳腺癌生长的抑制。DNP展现出显著高于顺铂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机理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多个与乳腺癌、炎症、转移、免疫逃逸相关的靶点,包括环氧合酶2(COX-2)、程序性死亡受体(PD-L1)、乳腺癌相关蛋白BRD4以及胞外调节激酶Erk1/2和致癌基因c-Myc等。这种多特异性既拓宽了对金属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又为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一个选择策略。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 2020,59, 23313。
南京大学 2022-08-12
关节式电分相过电压抑制系统研究
本成果来自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横向项目,现已结题,知识产权归属西南交通大学。该成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基于小波分析理论及自适应治理原理,对关节式电分相过电压产生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借助阻容单元、热爆脱离器、非线性氧化锌阀片单元,研制过电压在线治理装置。该装置的成功研制,能够有效抑制机车过分相时产生的暂时过电压与瞬时过电压,为关节式电分相过电压治理及机车行驶安全提供保障。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一种宽阻带抑制高温超导低通滤波器
本发明涉及低通滤波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宽阻带抑制高温超导低通滤波器,包括依次串联的交指发夹低通滤波器和窄带带阻滤波器;交指发夹低通滤波器包括至少一个交指发夹谐振器,交指发夹谐振器在发夹型谐振单元的一对耦合传输线中引入交指微带线,以在通带和阻带的边缘引入传输零点;窄带带阻滤波器包括至少一个半波长阶跃阻抗谐振器,半波长阶跃阻抗谐振器将半波长谐振器通过电磁耦合形式加载到主传输线,以引入串联传输零点。本发明实现了在宽频段带通和特定频段的有效干扰抑制,同时保持了较小的插入损耗和良好的边带抑制。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新冠病毒在体内的改变模式的研究
2020年2月19日,中山大学团队与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手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在线发表题为"SARS-CoV-2 Viral Load in Upper Respiratory Specimens of Infected Patients"的研究。 该研究分析了从17例有症状患者获得的鼻拭子和咽拭子中的病毒载量与任何症状发作日的关系。症状发作后不久就检测到较高的病毒载量(与Ct值成反比),鼻子中的病毒载量高于喉咙。研究分析表明,感染SARS-CoV-2的患者的病毒核酸改变模式与流感的患者相似,并且看起来与感染SARS-CoV的患者不同。在无症状患者中能检测到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似,表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的传播潜力。 这些发现与有关传播可能在感染过程中早期发生的报道相一致,这表明病例的发现和隔离可能需要与控制SARS-CoV所需要的策略不同的策略。对口咽中症状很少或没有症状且可检测病毒RNA水平适中的患者至少持续5天的鉴定表明,需要更好的数据来确定传播动态并为我们的筛查实践提供信息。 2020年2月19日,中山大学团队与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手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在线发表题为"SARS-CoV-2 Viral Load in Upper Respiratory Specimens of Infected Patients"的研究。 该研究分析了从17例有症状患者获得的鼻拭子和咽拭子中的病毒载量与任何症状发作日的关系。症状发作后不久就检测到较高的病毒载量(与Ct值成反比),鼻子中的病毒载量高于喉咙。研究分析表明,感染SARS-CoV-2的患者的病毒核酸改变模式与流感的患者相似,并且看起来与感染SARS-CoV的患者不同。在无症状患者中能检测到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似,表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的传播潜力。 
中山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沈阳化工大学特聘教授尹秀山团队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已投入科研使用。本次研发为沈阳市科技局会同辽宁省科技厅联合启动的首批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家用试剂盒及配套产品等,用于疑似病例早期初步筛查。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基数庞大,给临床一线诊疗带来巨大压力,疫情波及地域广泛,基层医院缺乏经验,面临严峻挑战。由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尤政院士、临床医学院董家鸿院士领导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成功通过应用测试,进入临床试用阶段,有望为上述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董家鸿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同步实现智能化影像诊断、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三大功能。该系统包括三大模块,其中影像诊断模块主要基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诊病例的珍贵临床资料的大数据分析,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该疾病的CT影像特征,实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的智能识别。临床诊断模块则依据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结合影像与流行病学、症状及关键检验数据等临床信息,实现智能诊断。临床分型模块通过智能判读呼吸功能参数,“自适应”判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重程度。董家鸿谈到,该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疑似病例的胸部CT筛查、依据指南进行临床与影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显著提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效能,有望大幅降低临床医师及影像医师的工作负荷。
清华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51 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