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技术及装备
项目属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围绕农田信息快速感知、稳定传输和精准管控三大瓶颈难题,在植物养分/生理/病害信息快速感知,土壤水/盐/养分特性多维快速测试,农田复杂环境下信息无线稳定传输,基于作物生长需求的物联网环境调控和肥水药精准管理等核心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研制了系列产品和系统,总体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已经在全国20 多个省市的农田、果园与设施农业等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推动我国数字农业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 2021-04-11
地铁区间隧道和车站安全快速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本项目创造性提出了区间隧道过河过桥 安全控制模式,确保了浅埋暗挖隧道构筑 物的安全,填补了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技术 空白。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宫颈脱落细胞特殊染色液快速筛查癌变细胞技术
可以量产/n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通过早期筛查发现和治疗癌前病变,就可以阻断其发展为宫颈癌。因此发展有效快速的宫颈癌筛查技术,同时又简单便宜,是一项十分必要且任务艰巨的工作发明的特殊染液被涂抹于上皮组织后,如果有癌变细胞存在,叶酸及叶酸复合物就会经过这些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介导,迅速进入细胞浆,同时还原型的亚甲蓝也被带入细胞浆。叶酸被还原成四氢叶酸,参与一碳单位的代谢过程。还原型的亚甲蓝则被细胞内广泛存在的活性
武汉大学 2021-01-12
食品安全监测系列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研制与开发
已有样品/n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试剂盒:以有机磷农药人工抗体作为样品预处理材料,从不同食品中分离富集有机磷农药后,然后利用酶抑制-化学发光直接测定人工抗体上所富集的有机磷农药。显著提高了目前酶抑制法快速检测有机磷农药这一国标方法的准确性,目前已可提供相应的试剂盒。内毒素快速检测试剂盒: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体外毒素,由于内毒素含量很低,我们制备了可特异性结合内毒素的仿生材料-人工抗体。将人工抗体同时作为样品预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果蔬采后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一、成果简介 我国的果蔬生产多较分散,销售的果蔬要保持新鲜,由采收到市场销售,所经时间很短,所以市场上的果蔬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我们必须采用符合我国产销特点的检测方法,在果蔬进入 市场之前进行农药残留的快速测定,因此开发果蔬采后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对于保障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成果建立果蔬采后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体 系,已为科研院所、检测机构、政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快速生产脱皮蒜瓣黑蒜的湿热加工技术
 一、成果简介 大蒜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抑制细菌生长、抑制癌细胞生长、免疫调节、改善心血管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等功效。然而大蒜本身特有的刺激性气味、辛辣味阻碍了大蒜制品的发展。为了去除这种 刺激性气味,可以将大蒜热加工制备成黑蒜。黑蒜可直接食用,无生食鲜大蒜的不愉快气味,口感软糯香甜。传统的黑蒜加工是在烘箱中经过一定温度(65°C-90°C)、湿度(60%-80%)和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揭示病毒首先攻击肺泡的研究
2020年1月26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左为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II型肺泡很可能正是2019-nCoV感染的靶细胞。 左为团队基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两项最新研究成果,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的机制和通路继续深入进行分析。团队利用共享数据库,采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的方法,针对库中当时的8名患者,分析了43000多个人体肺细胞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健康人),希望找到病毒最先攻击的位置。“受体的门开在哪里,病毒会先攻击哪个部位?都是我们非常想知道的。”左为说,研究结果显示,病毒首先攻击的不是上呼吸道,而是位于人体深部的肺泡。 
同济大学 2021-04-10
新冠病毒全人源抗体研究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蓝斐课题组、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冠研究团队与上海艾跃生物单抗部门组成的新冠病毒联合应急攻关团队传来好消息。该团队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患者来源的样本中,分离单B细胞并PCR克隆抗体可变区,快速获取且筛选了上百株全人源抗体,发现其中多株可识别新冠病毒(WHO最新命名为“SARS-CoV-2”)RBD抗原。这项研究为开发全人源中和性抗体药(Human NeutralizationAntibody)提供了有效的快速研发方案以及候选抗体。上述成果的最大特点在于,这些抗体是来自康复病人体内天然产生的全人源新冠病毒抗体。据悉,组成应急攻关团队的三方将进一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紧密合作,继续从近期康复者来源的样本中筛选出更多病毒特异性抗体,完成中和性试验,以期获得可阻止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全人源中和性抗体。应急攻关团队积极响应科技部号召,把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公布出来应用到战胜疫情中,详细数据和结果将会在近期发布。
复旦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手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特地组织相关专家加急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手册》,日前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护理部主任储爱琴主编,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晓玲教授主审。本书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天猫旗舰店、当当店、京东店、畅想之星电子书平台免费上架电子书,以供下载阅读。 为提高各级医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护理防控能力,有效帮助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医院、非专业医院以及相关医护人员,开展抗疫工作提供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模板,强化护理规范,加强卫生防护,敏锐识别病例,本书根据国家各项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诊疗、监测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总结了疫情防控经验,梳理出适用于医务人员的防护流程及策略,在提升医务人员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积极作用。本书内容涵盖疫情应急护理管理、发热门诊建设、隔离病区建设、患者照护流程、住院患者照护措施、职业防护等与疫情防控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0
新冠病毒干细胞移植疗法
近日,上海大学的赵春华教授团队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发表重要工作,在7名新冠肺炎患者中进行临床实验,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能迅速、显著改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有效规避细胞因子风暴,且无明显副作用,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出新思路。目前认为,由于ACE2受体在肺泡2型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高度、广泛表达,因此新冠病毒一旦入侵人体即迅速扩散,并容易过度刺激免疫系统,产生IL-2、IL-6、GSCF、IP10、MCP1等分子,进而触发细胞因子风暴甚至导致死亡。最近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也显示,重症监护室中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细胞因子风暴在新冠病毒致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针对这种情况,临床采用激素治疗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采用非载体抗炎药和大剂量维生素C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或直接采用IL-6等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减弱免疫系统的攻击性。但是这些手段主要针对免疫反应的下游,作用较为片面,免疫调节作用不强。因此,研究者将目光转向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这是一项成熟可靠的技术,已在移植排异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器官间质等结缔组织中,具有极强的分化能力;可通过干扰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和成熟、抑制 T 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活化T细胞凋亡和影响树突状细胞的风化,进而起到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作用。在2020年1月23日至2月16日期间,研究者共征集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佑医院的7名COVID-19患者,其中包括1名危重症患者、4名重症患者和2名轻症患者,探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4天内,患者的免疫系统和炎症系统功能变化,以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新冠肺炎患者移植时间轴1. 无显著不良反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患者存在高烧(38.5°C±0.5°C)、虚弱、呼吸急促和低氧饱和度的症状;移植后2?4天,所有患者的所有症状均消失,安静时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5%以上。此外,移植后两小时内未观察到急性过敏反应,此后也未出现迟发性超敏反应或继发感染,初步证明该疗法的安全性。2. 迅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研究中1例危重症患者存在高血压史,一度达到3级高血压,1月31日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效尤其显著。其直接效应表现在:移植后2周内,血浆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下降,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从105.5 g/L(2月1日达峰191.0 g/L)降低10倍左右,恢复到10.1 g/L,表明炎症反应迅速缓解;在不额外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从89%升高至98%,表明肺泡换气功能基本恢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效阻止免疫系统对器官的攻击。2月1日,患者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活性和肌红蛋白分别激增至57 U/L、513 U/L和138 ng/ml,表明肝脏和心脏遭受严重损害;但这些功能性生化指标的水平均在移植后2?4天降至正常参考值,2月13日恢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9 U/L,40 U/L和43 ng/ml。另外,MSC移植能显著加快治疗进程。移植后4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呼吸频率降至正常范围、发烧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消失。移植后9天,胸部CT成像显示毛玻璃样混浊和肺炎浸润已大大减少。危重患者肺部影像学显示症状改善3. 有效规避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者通过质谱流式分析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导致细胞因子风暴的元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CXCR3 + CD4 + T细胞、CXCR3 + CD8 + T细胞和CXCR3 + NK细胞在3-6天内消失。另外,CD14 + CD11c + CD11bmid调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急剧增加。另外,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MSC治疗组的TNF-α水平显着降低而IL-10水平升高。以上结果在重症患者中尤其显著。轻症和危重症患者外周血细胞分析4. 间充质干细胞本身不会感染新冠病毒研究者对患者体内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作RNA测序,发现其不表达新冠病毒受体ACE2或TMPRSS2。此外,抗炎和营养因子如TGF-β、HGF、LIF、GAL、NOA1、FGF、VEGF、EGF、BDNF和NGF等在MSC中高表达,进一步证明了其免疫调节和保护功能。此外,SPA和SPC在MSC中也高度表达,提示MSC后续分化为新冠病毒易感的肺泡2型细胞的潜在可能性。 移植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改变本研究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提出了除激素治疗、抗炎治疗以外的新思路,运用成熟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有效规避细胞因子风暴,大大减少副作用,并显著促进治疗的进展。该方法的安全可靠性已经临床实践检验,为降低新冠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提供新的希望!参考文献:Zikuan Leng,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ACE2-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s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ChinaXiv. 28 Feb, 2020.张礼翼,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的研究进展. 器官移植. 2019.点击查看原文
上海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6 37 38
  • ...
  • 882 88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