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鸡球虫病疫苗免疫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免疫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鸡球虫病疫苗的免疫方法,具体为对1日龄雏鸡经口免疫球虫病疫苗,1~3天后,再次经口免疫相同的球虫病疫苗。按照本发明所述方法进行鸡球虫病疫苗免疫,既可有效避免初次免疫后大量排出卵囊被鸡群食入爆发球虫病的风险,又可提高球虫病疫苗免疫的整齐度至90%以上,还可迅速建立免疫保护力,对球虫再次感染实现更好的保护,减缓因疫苗免疫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增加养殖效益。同时,可降低或杜绝抗球虫药物的使用量,提供更加安全、绿色的禽肉和蛋产品。不仅如此,还节约了现有免疫方法的成本,经济效益巨大。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NMT新冠疫苗及免疫机理研究系统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全球抗疫,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中国的疫情目前已得到有效抑制,但全球的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尽全力向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的经验和成果,这充分显示出大国的奉献与担当,同时彰显了为人类命运的共同繁荣而奋斗的精神。 但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新冠肺炎的科技斗争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任重道远,尤其是在研究技术及方法的竞争上更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NMT联盟的会员单位,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响应国家对于生物安全的政策。在短时间内,利用20多年的技术积累,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隆重推出: 《NMT新冠疫苗及免疫机理研究系统》系列产品!   应对挑战: 1)有效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细胞的生理状态,以及对疫苗的生理反应,与处于机体组织器官中的细胞的差异,已逐渐成为研究中的瓶颈。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原位检测,以及对活体组织的在体检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研究手段的空白。 2)安全性:NMT是用于研究活体材料的生理环境,其所检测的Na+、H+、K+、Cl-等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细胞形态维持等生理过程直接相关。 分类及用途: 1)《NMT新冠疫苗及免疫机理研究系统》(型号:NMT-VIM-1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2)《NMT新冠疫苗及免疫机理研究系统》(型号:NMT-VIM-2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NMT新冠疫苗及免疫机理研究系统》(型号:NMT-VIM-100) 应对挑战: 1)有效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细胞的生理状态,以及对疫苗的生理反应,与处于机体组织器官中的细胞的差异,已逐渐成为研究中的瓶颈。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原位检测,以及对活体组织的在体检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研究手段的空白。 2)安全性:NMT是用于研究活体材料的生理环境,其所检测的Na+、H+、K+、Cl-等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细胞形态维持等生理过程直接相关。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新冠疫苗及免疫机理研究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Ca2+、Cl-、O2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     《NMT新冠疫苗及免疫机理研究系统》(型号:NMT-VIM-200) 应对挑战: 1)有效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细胞的生理状态,以及对疫苗的生理反应,与处于机体组织器官中的细胞的差异,已逐渐成为研究中的瓶颈。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原位检测,以及对活体组织的在体检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研究手段的空白。 2)安全性:NMT是用于研究活体材料的生理环境,其所检测的Na+、H+、K+、Cl-等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细胞形态维持等生理过程直接相关。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新冠疫苗及免疫机理研究和研发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Ca2+、Cl-、O2 1.4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检测时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大气压、海拔、经纬度 1.5配备新指标拓展功能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以及检测时的环境参数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结核分枝杆菌疫苗新型免疫佐剂及其应
小试阶段/n该项目开发了能特异性结合BCG糖脂抗原的DNA适配子及其应用,属于分子微生物学和感染免疫学领域。发明的DNA适配子可特异性与BCG表面ManLAM结合,募集并活化更多树突状细胞到外周淋巴结、抑制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B细胞增殖、增强Th1型细胞反应等,提高BCG的免疫原性;小鼠结核攻毒动物实验表明BCG与本发明DNA适配子联合免疫小鼠后,获得比单独BCG免疫更强的免疫保护作用。该发明公开的DNA适配子可以用于制备新型免疫佐剂以增强BCG抗结核感染的免疫原性,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新的
武汉大学 2021-01-12
多载体HIV疫苗序贯和重复免疫的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活载体疫苗
活载体疫苗是指对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保留其基本入侵宿主细胞引起免疫反应的能力,降低其对宿主造成危害毒力,之后通过外源插入疫苗靶点基因等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近年来团队在对常见肠道致病菌致病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筛选了单增李斯特菌做为载体菌,对其关键毒力基因进行敲除构建稳定减毒突变株用来表达外源基因。目前团队已构建了双基因敲除株疫苗载体、半致死载体等活载体疫苗运载系统,并对其进行抗原递呈、免疫机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该类疫苗载体对免疫因子具有强烈的激活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该类活载体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免疫细胞存储
山东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1
新冠病毒口服疫苗
2020年2月25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该疫苗以食品级安全酿酒酵母为载体,以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为靶点产生抗体。黄金海教授本人已经4倍量口服新冠疫苗样品,无任何副反应。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寻求合作方,希望能推动疫苗早日走向临床,为疫情防控发挥作用。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Spike protein,刺突蛋白)可与宿主细胞的病毒受体结合,是决定病毒入侵易感细胞的关键蛋白,也是开发预防或治疗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与药物的关键靶点。疫情爆发后,黄金海团队日夜奋战迅速设计制定了稳定表达COVID-19病毒S蛋白保护性抗原RBD-FP域疫苗菌株的研发方案。该疫苗,应用食品级安全酵母作为宿主研制生物防治制剂,通过口服途径免疫,具有激发局部黏膜免疫、调节机体免疫稳态,使用方便,安全性好、产能迅速等优势。目前,团队已完成了重组菌株构建、筛选,蛋白表达、发酵动力学等核心技术开发内容,并制备了少量胶囊、奶片、颗粒剂口服防治制剂样品。据黄教授介绍,该疫苗,除表达的病毒外源基因外,表达元件全部为酿酒酵母自身基因片段,不含外源抗性基因。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制剂通过高表达新冠病毒保护性抗原,一方面可作为病毒感染的竞争性治疗制剂,也可通过激活黏膜免疫的疫苗机制,发挥预防性抗感染功能。其安全性、免疫方式、成本节约等优势突出,特别适用于应急性、无常规疫苗的烈性病防控。
天津大学 2021-04-10
开发新型流感通用疫苗
已有样品/n在前期我们已经对H5亚型所有亚类代表毒株的血清型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广谱性较好的毒株和广谱性差但中和活性高的毒株的免疫血清的抗原表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构建嵌合的免疫原,诱导既有高的中和滴度,又有很好的广谱性免疫血清。可以更好的防控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逐步的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毒在家禽内的感染进行清除。同时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这种免疫策略机制进行研究,阐明这种免疫策略广谱性的分子基础,找出中和活性大幅提高的免疫学机理,然后对这种新型的免疫策略进行优化,设计出季节性流感通用疫苗。每年中国家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新型防治龋齿粘膜疫苗
研发阶段/n世卫组织把龋病与癌症,心血管病一起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成功开发了重组蛋白龋齿黏膜疫苗能够有效预防治疗龋齿,生产制备采用成熟的工程细菌技术,简单成本较低,产品可设计为冻干形式,保存运输不需冷链;接种通过鼻腔内黏膜直接无创伤滴注或直接喷雾,以自行接种,安全方便;已经完成实验室小样制备与动物实验,获得美国专利及中国专利。估算仅我国3-5岁儿童中每年用于龋病的最保守的费用就达20亿元,目前国内外尚无防龋疫苗上市,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新型HPV疫苗的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1 2 3 4 5 6
  • ...
  • 20 2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