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制备技术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东南大学 2021-04-10
奥龙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奥龙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助力研究生院信息化建设研究生系统管理涉及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培养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研工(党团思政)管理、学位管理、学科(导师)管理、系统管理子系统,适用于招收研究生的综合性大学、学院,能够完成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管理。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研究生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面对种类繁多的数据和报表,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很难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对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系统特点1、业务全面,功能强大:研究生包含多种类别,如:学历硕士、学历博士、专业学位等。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其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过程均有所不同,系统实现了对不同类别研究生的管理,而且业务上涵盖了研究生入学前的招生,研究生入学时的注册、学籍建立,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研究生毕业时的学位授予。2、数据高效共享:在各职管部门(如:研究生院(处)、各院系)、导师、授课教师、研究生等角色之间构建了统一交互的信息平台,部门之间的信息流转统一规范,各角色都可以实时动态获取所需信息。3、系统中的学科建设管理为招生、学籍、培养、学位各模块提供基础业务数据,招生、学籍、培养、学位各模块之间耦合性低,在基础数据支持下各模块可单成系统,独立运行。最终开发实现的研究生信息管理平台,能使研究生院包括下属(招生处、培养处、学科办、毕业学位办、各个院系秘书、导师、学生)人员进行网上资料登记、处理、相关业务的审批、查询、打印等工作,实现研究生院对学生、对部门、对导师、对院系的管理,实现对省教委、教育部、国家学位办等(电子注册)的数据接口,能够真正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北京奥龙飞腾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研究生综合管理微服务平台
强智研究生综合管理微服务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通过分析研究生教学、生活的特点,结合现代新型信息技术,为研究生管理提供一套教、学、管理、服务与决策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招生入学、学籍管理、培养管理、学位论文管理、导师管理、学生管理等环节,满足高校研究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湖南强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2-01
飞生(上海)电子贸易有限公司
飞生(上海)电子贸易有限公司是MMD企业集团的中国总部,成立于2009年,是冠捷科技有限公司(TPV)取得飞利浦公司品牌授权协议后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现MMD企业集团在全球独家营销及销售飞利浦品牌液晶显示器及其他相关IT显示设备。主要的经营项目包括:飞利浦商用及家用PC显示器、飞利浦宽屏电脑一体机(All-in-OnePC)、飞利浦商用大屏显示设备及飞利浦内置高清电视功能液晶显示器共4大产品类别。
飞生(上海)电子贸易有限公司 2021-01-15
艾迪生科教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艾迪生科教设备(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专注服务教育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数字信息及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有机融合,创造高性能、高品质的教学信息产品,提升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质量、效果和效率。 艾迪生以服务教育、助力教育为使命,坚持创新与融合、开放与合作、技术与品质的发展理念,围绕科技助力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易教、易学、易用”的教学产品策略,持续创新研发数字化书法教学产品,通过革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能。  
艾迪生科教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2021-01-15
肠道菌群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
报道了肠道菌群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发现糖尿病状态下紊乱的肠道菌群可以抵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型糖尿病的效果,而消除或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则可以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型糖尿病的效果。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高产胞外多糖的根瘤菌LX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产胞外多糖的根瘤菌LX及其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根瘤菌LX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时间为2025年2月28日,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25321;根瘤菌LX菌株能够在常规发酵培养基中高效合成胞外多糖,其发酵过程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周期短、产量高(可达30g/L)的特点,展现出显著的规模化生产优势;根瘤菌LX的发酵液或胞外多糖能显著增强植物抵抗盐碱和干旱胁迫的能力,且所需用量较少。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提高食用菌基质利用率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基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食用菌基质利用率的处理方法。本发明通过将化学试剂溶液均匀喷洒在木质纤维素上,经密实化制粒后,进行堆置反应,得到木质纤维素物料;再将木质纤维素物料与其他辅料混合制成食用菌基质,用于食用菌栽培。本发明通过添加化学试剂,再结合密实化制粒处理,通过破坏木质纤维原料内部复杂的木质纤维素结构显著提高了木质纤维素物料的酶消化率,使得食用菌菌丝更容易侵入木质纤维素。本发明进一步优化了密实化制粒处理的密度和堆置时间之间的协同关系,提高了食用菌基质物理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食用菌基质的利用率,最终显著提升了食用菌的产量及其生物学效率。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丁薛祥出席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
4月2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举行。
新华社 2025-04-03
中药防治耐药菌创新结构药物研发
技术分析(创新性、先进性、独占性) (1)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增加和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多种耐药性结核杆菌(MDRMT) 等超级耐药致病菌相继产生和扩散,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威胁人类健康,减少耐药菌株的生成和研制新的抗菌药物不仅成为医药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4年,WHO首次发布了全球抗生素耐药报告;2016年,联合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高级别会议”,WHO再次发布报告,全面审视了全球的耐药菌情况。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专门提出要推动全球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美国、中国等国家高度重视耐药菌的危害和防控,美国政府2015年制定了为期5年的抗击耐药细菌国家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 —2020 年)》。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2)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和明显的优势 感染性疾病在中医典籍中常被称为外感疾病,有外感热病、伤寒、温病、温疫等称谓。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尤其是在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突破口,《“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了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是国家中长期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强调发展前沿关键技术与创新方法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在中医药原创思维的指导下,加强系统生物学、合成化学、大数据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促进中医药研究策略的优化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学上的变革,解决当前中医药的研究瓶颈问题。 (3)项目建立了中药防治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新模式 项目建立了以“方-病证-菌”、“药-病证-菌”、“有效部位-病证-菌”、“有效成分-病证-菌”和“结构-网络-靶标”的中药防治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的新模式,建立了抗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平台,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思路、建立新体系、开发新药物。 抗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新平台 项目建立中药防治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新模式,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防治耐药菌创新中药发现;基于高通量高内涵筛选的防治耐药菌创新中药发现;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防治耐药菌创新中药发现;基于新靶点的防治耐药菌创新中药发现,突破了中药防治耐药菌新品种的评价技术:基于病证菌模型的创新中药评价;基于毒效整合的创新中药评价。 (4)筛选出中药防治耐药菌候选药物两个 ① 基于“方-病证-菌”、“药-病证-菌”、“有效部位-病证-菌”理念筛选出中药五类新药1个-广藿香油 通过前期对大量中药方剂抗耐药菌活性进行筛选,发现广藿香在大量具有抗耐药菌活性的中药方剂中都有出现,初步活性测试也表明,中药广藿香具有较强的抗耐药菌效价。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广藿香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抗耐药菌效果远不如广藿香油,因此广藿香油是广藿香抗耐药菌活性的有效部位。 广藿香油的药效学研究 针对广藿香油能“芳香化湿”治疗阴道炎的临床应用,我们通过构建家兔阴道炎模型、大小鼠阴道炎模型、原发性痛经模型、斑马鱼血管损伤模型、多种动物离体子宫模型等,通过细菌筛选、细胞筛选等试验平台,借助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内涵成像系统、流式细胞仪等先进设备对广藿香油治疗阴道炎的物质基础、量效关系、药理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研究,表明广藿香油对于阴道炎具较好的治疗效果。随后项目对广藿香油栓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草案等进行了研究制定,并对药理作用与毒理进行了评价。 ② 基于“有效成分-病证-菌”理念筛选出抗耐药菌新药1个-广藿香酮共轭取代衍生物(CDPC-B7)片剂 广藿香酮是广藿香油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胃肠道调节功能、抗炎和抗菌等作用。经实验证明,广藿香酮能够抑制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黑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和其他真菌,体内研究表明对大肠埃希菌(E. coli)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广藿香酮单体对棒状杆菌和金黄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小于0.098 μg/mL。经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广藿香酮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效果。 为了进一步优化药物抑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我们利用分子对接以及网络药理学等方法,研究了广藿香酮复杂的抗菌作用机制和抗菌作用的靶点。并通过基于靶点药物设计方法,针对性的设计了一类能与靶点紧密结合的广藿香酮创新衍生物,并通过借助有机合成方法学手段对化合物合成工艺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实现了创新广藿香酮衍生物库的构建。随后通过抗菌活性验证、片剂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草案等进行了研究制定,并对药理作用与毒理进行了评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