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天然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高效分离
癌症、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2008最致命疾病分析报告,到2010年,癌症将取代心脏病成为最大杀手。到2030年,每年的癌症新发病患者将达到2700万,死亡达1700万。与激素代谢相关的癌症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公布的资料:美国总死亡人数中,有24.7%死于冠心病。1995年,全球1.35亿糖尿病患者;而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3亿;中国目前有4000万。 而日常生活中,某些常见食品中有效成分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有显著的作用。例如:西洋芜荽、甘草和甘橘类水果中所含的香豆素是天然的“血液稀薄剂”,可预防血栓;十字花科蔬菜:吲哚(莱菔硫烷)可阻碍雌激素引发肿瘤生长的效用,预防乳腺癌;樱桃、葡萄及草莓内的鞣花酸可以使致癌物失去作用;五谷中的植酸可以使促进肿瘤生长的类固醇化合物失去作用;苹果和葡萄柚中的可溶性纤维――果胶有助于降低于胆固醇并预防糖尿病;黄豆类食物中所含有的大豆异黄酮,能够阻止肿瘤附近长出新的微血管。2010年美国保健品及健康食品市场总销售额达800亿美元。其中,植物来源的天然保健品约占80%的市场份额。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年出口近百亿元,健康产业产品可达万亿元(中粮数据)。 针对天然活性成分原料含量低,产品质量要求高的问题,该课题组采取生物合成、高效分离、工程化研究的策略,高效提取或合成天然活性成分。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天然产物合成揭示出新的生源合成途径
探索天然产物生源合成途径对于天然产物合成以及化学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生源合成途径中的“环化/后期氧化”(cyclization/late-stage P450-mediated oxidation)策略被运用于一系列具有抗癌活性二萜的全合成中。生源合成上,从共同的生源前体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GPP)出发,通过萜类环化酶(terpenoid cyclase)催化的多步碳正离子环化和重排反应可产生各种二萜类天然产物,例如抗癌药物紫杉醇 (Taxol)、巨大戟醇(ingenol)和抗生素截短侧耳素 (pleuromutilin)。因此,人们对二萜类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仿生合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香茶菜属(Isodon)二萜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多环活性天然产物,迄今为止已分离鉴定出1000多种该家族天然产物。与诸多其他二萜天然产物一样,其生源合成是从GGPP出发,通过一些列酶促环化反应得到共同的生源前体随后通过碳正离子重排得到已知的香茶菜属(Isodon)二萜结构,包括ent-kaurane型,jumgermannenone型和ent-beyerene型。生源推测不同类型香茶菜属二萜的骨架之间的转化也是通过碳正离子重排实现的。例如最初的生源途径认为,jungermannenone 型是从ent-kaurane 型通过两种可能的碳正离子重排而来。
北京大学 2021-04-11
天然高分子基医用植物胶囊(产品)
成果简介:传统胶囊囊壳基本由动物明胶构成,其易失水硬化、吸潮软化,遇醛类易交联,再加上国际穆斯林、犹太教和素食协会等特殊文化人群的抵 制,使植物胶囊成为传统胶囊优选的替代产品。但国产的植物胶囊骨架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性能不达标。本技术解决了植物胶囊专用医药 级 HPMC 研发、应用,及其胶囊母料复配技术与加工成型难题。胶囊的制备 充分利用现有明胶生产设备与条件,在不改动或少改动胶囊加工设备的前提 下,调整溶液浓度、成型工艺,控制烘干温度、风速、时间来调整胶囊的形状、厚度及透明度、脱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天然纤维多维混纺制品加工技术
在特种动物纤维加工方向与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与张家港中孚达纺织科 技有限公司联合立项开发精纺高支牦牛绒、羊绒、驼绒、罗布麻等系列多维混纺 纱线及其产品;与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立项开发高支紧密纺绢丝系列 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特种功能性纤维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增强了其产品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2 关键技术 (1)高效分梳技术:实现粗死毛有效去除,提高纤维长度的一致性,突破 该类绒纤维不能在精纺梳毛机上精梳制条的技术障碍。 ①适用于动物绒加工的高效去毛、纤维低损的梳绒技术,实现无毛绒条制备323 采用罗拉预梳机和四台盖板梳理机相结合的分梳工艺流程,经过三级梳理, 实现绒纤维含粗含杂率明显降低,粗死毛控制在 3 根以内,无毛绒综合提取率在 80%以上;通过降低梳理次数,实现绒纤维低损伤梳理,提高利用效率。 ②可实现动物绒纤维制条的针梳及配套纯纺精梳绒条制备技术,实现精梳绒 条制备 采用在喂入导条平台方增设主动运动的导条输送带的方法,实现绒条的针梳 过程,提高成条质量;采用毛型精梳和针梳工序,成品绒条手排长度提升 5-6mm, 突破该类绒纤维不能在精纺梳毛机上精梳制条的技术障碍。 (2)优质精纺细纱生产技术:突破该类动物绒纤维只能混纺或粗纺的技术 障碍,实现 60Nm 以上的高支精梳纯纺细纱生产 采用适合绒类精纺细纱生产需求的集聚纺精细化生产装置,实现绒纤维高效 集聚;配合吸风系统及配套组件整体优化设计,提高成纱综合质量,降低系统消 耗,实现 60Nm 以上高支精梳纯纺细纱的生产,突破该类动物绒纤维只能混纺或 粗纺的技术障碍,填补高档动物绒纤维在精梳纱生产的空白。 3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 5 件,授权相关实用新型专利 7 件,获纺织工业联合 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4 项目成熟度 已进入到产业化推广阶段。 5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通过在特种动物绒的高效梳绒、精梳制条与高支化纺纱环节获得的技术突破, 成功开发了系列化的高支纯纺精梳纱的生产,继而带动下游面料和服饰品的开发, 获得诸如精梳轻薄牦牛绒西服面料、绒/棉衬衫面料与服装、围巾、披肩等高附 加值终端产品,从而对带动上游牧区经济、推动下游面料和服装企业高附加值产 品开发具有核心作用,为传统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示范。 
江南大学 2021-04-13
基于丝蛋白基的天然化妆品
中国化妆品市场增速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3616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0%。从增速来看,自2012年到2015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增速不断下滑,到2017年增速明显提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从化妆品品类上看,我国化妆品市场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我国,全球彩妆品类占比为14%,我国仅为9.5%,全球香水品类约占比为10.62%,而我国仅为1.70%。护肤品是化妆品中的肤用化妆品子类,主要具有清洁皮肤及补充皮肤养分等功能,如洗面奶、面霜、面膜等。目前市场规模呈高速膨胀态势,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护肤品包括面部护理、身体护理、手部护理和护理套装四大品类,是化妆品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子行业。2014年中国护肤品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2017年达到1787亿元,到2020年,我国护肤品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浙江大学 2023-05-10
天然脂肪酸甲酯催化加氢技术
项目申请人所在研发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绿色化学和工程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已开发出一系列高活性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衍生催化剂。 本项目针对天然脂肪酸甲酯研制具有很强的抗硫性能的新型高活性纳米金属镍和磷化镍催化剂,同时开发先进的固定床催化加氢反应技术来进行天然脂肪酸甲酯的加氢饱和研究,促进生产进步,减少污染,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环保效益。与本
南京大学 2021-04-14
全合成天然产物Cerorubenic acid-III
课题组利用首次发现的Type II [5+2]环加成反应作为关键反应,完成了合成难度非常大的、活性二倍半萜类天然产物Cerorubenic acid-III,这是国际上的首次全合成。 开发了一条高效简洁的合成新策略,由廉价易得的手性原料出发,利用课题组先前首次发现的Type II [5+2]环加成反应高效简洁的合成含有高张力桥头双键(anti-Bredt烯烃)的[4.4.1]桥环体系;利用钠萘实现了8-氧杂双环[3.2.1]辛烯的化学选择性还原;通过跨环环化策略构建了乙烯基环丙烷部分,并保持所需的立体化学;总共19步完成了该分子的首次全合成。该研究工作近期发表于J. Am. Chem. Soc. 2019, ASAP。以上研究所应用的合成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其他Cerorubenic酸及其类似物的不对称合成,为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继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进一步药物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利用天然蚕丝研发防火预警功能离子皮肤
物质学院凌盛杰课题组在国际期刊《ACS Materials Letters》发表了题为“Flame-Retardant and Sustainable Silk Ionotronic Skin for Fire Alarm Systems”的科研成果。该成果由上科大物质学院凌盛杰团队独立完成,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强为第一作者,2016级本科生杨硕为第二作者。
上海科技大学 2021-01-12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高校,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河北省文明单位,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新校区总占地面积4098亩,建筑面积76.6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265人,专任教师177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427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61人,留学生156人。教职工中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河北省高端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56人。拥有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35万册。建有万兆光纤主干、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以及无线覆盖网络。学校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学校为独立设置和编制经费单列单位。 学科门类齐全,工程特色鲜明。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11个学科门类。有87个本科专业,其中与工程相关的专业70个,占比达80%。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MBA)、土木水利、电子信息、农业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建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管、政界精英。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是河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工程大学青蓝众创空间通过河北省科技厅众创空间认定, 获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十三五”以来,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00余项,其中,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第六届、第七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连续两年获特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总决赛亚军,并获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凌云车队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十强;2018、2019年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文化传承与创新成绩斐然。以大工程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繁荣发展,“大工程文化育工程人”项目获评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案例。建立“甘丹书院”“紫山讲堂”“道德讲堂”等文化阵地,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八路军“129师”精神研究会,深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构建古建筑文化,建立古建筑构件展室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古建筑博物馆,现拥有古建筑构件1700余件,其中北齐佛塔砖系列藏品国内罕见,学术价值巨大。全力打造自强文化,2006年以来共有14名大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彰显“文化战疫”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歌曲《爱在黎明的天》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滚动播出并在“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展播。师生原创文艺作品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全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原创毕业歌作品获评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新时代校园原创歌曲、第三届全国最美校歌展播评选活动推介歌曲。体育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冠军39项,田径队多次蝉联河北省大运会团体冠军,3名学生分别打破河北省大学生女子10000米竞走、男子链球和三级跳远纪录,1名学生入选国家田径队。男篮每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并多次进入全国八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对学校文化建设多次给予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承担13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1513篇SCI、EI收录期刊论文。获296项职务发明专利。获150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2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1项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学校主办《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建设有3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20余所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和交换生项目。建有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所。招收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贝宁等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英国朗堡大学、乌克兰国立建筑技术大学联合创办Scopus 数据库和ESCI收录期刊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基本数据截至2020年5月)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2-01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学校拥有一支由120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经纬学者”讲座教授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10余人,二三级教授39人,正副教授58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7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5人,陕西省特聘专家29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等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等1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标兵、优秀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标兵及骨干、西安之星等40余人。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74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0余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0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96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400余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35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不忘初心担使命,只争朝夕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重大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继续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步奋进。
西安工程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 24 25
  • ...
  • 417 41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