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将 上转换紫外发光材料 Er3+:YAlO3/TiO2 或 Er3+:Yb0.2Y0.79N0.1F0.1AlO2.8 与 TiO2 的 复合膜用于 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复合膜中 Er3+:YAlO3 或 Er3+:Yb0.2Y0.79N0.1F0.1AlO2.8 与的 TiO2 质量比为 1:9~3:7 ;采用提拉浸渍法制备 Er3+:YAlO3/TiO2 复合膜和 Er3+:Yb0.2Y0.79N0.1F0.1AlO2.8 /TiO2 复合膜
辽宁大学 2021-04-11
全球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的差异化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陈彬教授课题组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清华大学等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在代谢视角下揭示全球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的差异化选择。 城市作为当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主体,其经济社会活动显著影响着全球碳平衡。为实现《巴黎协定》1.5度控温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进行城市低碳发展路径选择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首次融合人类活动占用的物理碳和生产消费的隐含碳排放,系统性追踪了全球城市的碳流量和存量变化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为全球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的差异化选择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图1),城市所占用的碳有13-33%随化石能源燃烧以二氧化碳形式即时排放。此外,8-24%的碳被暂存于城市内部而尚未被释放(如家庭耐用品等),而这转变为存量的物理碳与每年的直接碳排放量级相当,其排放的潜力大小将持续影响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城市的资产性存量(如住房、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如果在余下生命周期内得不到妥善管理与处置,将可能显著削弱目前国际社会缓解气候变化的努力。 由于城市形态、基础设施规模和居民消费等方面的不同,全球城市人均碳影响、碳强度或碳密度均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图2)。鉴于这些差异性,尽管国际社会已建立了城市间减排联盟,目前仍难以制定出一种可被简单复制和推广的低碳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的发展和收入的提升不一定意味着高碳的生活。实际上,基于完整核算,全球城市可分为低碳低收入、高碳低收入、低碳高收入和高碳高收入等四种差异化路径。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如北京)仍有很大潜力在未来达成低碳高收入的路径,即在实现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走向低碳甚至零碳社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仅要对当前城市碳排放进行严格控制,还需对未来可通过存量释放的碳进行预先管理。这一基于代谢的新视角,将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新时代绿色低碳城镇建设、全球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物种逐步衰退以至走向濒危是环境和物种进化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因素。目前,保护基因组学(Conservation Genomics)已成为探讨物种濒危机制的一种新手段,并在制定濒危物种的保护规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褐马鸡在历史上曾分布广且数量多,但后来种群持续下降,目前仅在河北、北京、山西和陕西的局部山地分布,形成了东部(河北、北京的太行山)、中部(山西吕梁山)、西部(陕西黄龙山)三个彼此隔离的地理种群。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团队联合哈佛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在长期野外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褐马鸡三个地理种群的40只个体及其近缘物种蓝马鸡的11只个体进行了种群基因组分析(图-2)。发现褐马鸡遗传多样性比朱鹮、白尾海雕等濒危物种更低的(图-3a);各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彼此之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三个地理种群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近交,积累了较多的有害突变。褐马鸡的有效种群大小在大约三万七千年前开始持续下降,并在近代明显加速,而与此同时我国汉族人口快速增多,表明褐马鸡的种群下降可能与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有密切关系(图-3b)。基于此提出人类活动干扰和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褐马鸡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呼吁应进一步减少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以促进其野生种群的复壮。另一方面,作者建议采用基因组学技术来挑选出含有较少有害突变的个体进行褐马鸡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在其历史分布区开展再引入工作,以逐步恢复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大小。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VR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技术研发咨询服务
朱立新博士,山东沂南县人,中科院自动化所所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后,目前任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学习环境设计与评测实验室联席主任,研究生导师。 曾经在中国科学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从事芯片研发、VR硬件、物联网等工作,在英特尔公司、美国科胜讯半导体、国内北斗星通公司、武汉梦芯科技公司、爱奇艺VR公司,从事过数字电视芯片、手机芯片、电力线上网芯片、北斗导航芯片及其终端、物联网、教育机器人、VR一体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等研发工作。 曾经作为主要技术工程技术研发总监,参与了国内某一线品牌VR一体机芯片评估选型,硬件设计研发,嵌入式软件研发,应用层软件研发,歌尔工厂的生产,产品品牌的线上和线下技术咨询,围绕产品的融资。
辽宁大学 2021-04-10
水稻对稻瘟病菌免疫反应的miRNA调控网络
项目阶段:在研
四川农业大学 2021-04-10
一种带真空干燥功能的混料机
成果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真空干燥功能的混料机,包括底座、电机仓、电动机、减速机、真空泵、密封轴承、混料仓、搅拌杆、空气进口、隔音棉和加热器,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内部设置有电机仓,所述电机仓内部设置有电动机以及设置在电动机上侧的减速机,所述电机仓上端设置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过旋转接头、密封轴承和轴承座与混料仓连接,所述真空泵一端设置有过滤器,所述混料仓上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混料仓下端设置有出料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通过设置的加热器和真空泵可以实现在搅拌混料的过程中对物料进行干燥处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市场前景分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通过设置的加热器和真空泵可以实现在搅拌混料的过程中对物料进行干燥处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一种2-氨基茚的合成方法
成果描述:本发明涉及一种2-氨基茚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2-茚酮为原料,先与卤代试剂经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I,再经过还原反应,得到化合物II,最后进行氨基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2-氨基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涉及的反应简单、后处理方便、原料廉价易得、产率较高、反应条件温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2-氨基茚的制备方法。市场前景分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涉及的反应简单、后处理方便、原料廉价易得、产率较高、反应条件温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2-氨基茚的制备方法。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无人机的飞控系统及无人机
成果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人机的飞控系统,包括主控单元,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单元电气连接的遥控接收单元、IMU单元、卫星定位单元、OSD单元、数传单元、ESC单元、ADC单元、存储单元及人机交互单元;其中,所述ADC单元与24GHz#Radar传感器、空速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气连接,该电流传感器还与所述ESC单元电气连接。该无人机的飞控系统负责飞控系统物理层数据收发及其管理。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无人机,包括上述结构的无人机的飞控系统。市场前景分析: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无人机,包括上述结构的无人机的飞控系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一种节能防尘的计算机主机
成果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防尘的计算机主机,包括机箱,设置在机箱正面的防尘箱、光驱、USB接口和耳机接口,以及分别设置在机箱的两个侧壁上的相互对置的第一散热窗和第二散热窗;光驱、USB接口和耳机接口设置在防尘箱内,防尘箱上设有防尘门;第一散热窗的内侧设有第一双向风机,第二散热窗的内侧设有第二双向风机,第一双向风机和第二双向风机均与一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有一计时器;机箱的顶部和底部内侧均设有制冷器,制冷器包括水平固定在机箱的顶部和底部的半导体制冷片,制冷上设有导热片,导热片上设有翅片;机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市场前景分析: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防尘的计算机主机,包括机箱,设置在机箱正面的防尘箱、光驱、USB接口和耳机接口,以及分别设置在机箱的两个侧壁上的相互对置的第一散热窗和第二散热窗;光驱、USB接口和耳机接口设置在防尘箱内,防尘箱上设有防尘门;第一散热窗的内侧设有第一双向风机,第二散热窗的内侧设有第二双向风机,第一双向风机和第二双向风机均与一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有一计时器;机箱的顶部和底部内侧均设有制冷器,制冷器包括水平固定在机箱的顶部和底部的半导体制冷片,制冷上设有导热片,导热片上设有翅片;机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节能降耗的磨矿分级过程控制方法
磨矿分级过程是冶金选矿行业中的高能耗生产过程。近年来磨矿设备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对该类设备进行优化控制更为迫切,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研究这类设备建模、优化和控制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建模方面,针对磨矿分级过程耦合通道特点,将这类耦合当成系统内部扰动,研究一种动态跟踪观测建模方法:设计扰动观测器对内部扰动和外部扰动进行跟踪观测建模,结合传统的对每个通道的输入输出数据建模,得到磨矿过程一个更精确的动态模型。2)在过程控制方面,在上述建模基础上,针对矿石性质和生产条件变化大等特点,研究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前馈补偿和模型预测控制两者相结合的磨矿分级过程复合控制算法。3)在能耗优化方面,提出产量能耗优化和粒度指标优化的分层优化结构,解决矿石因易过磨而导致单位产量能耗大的问题。
东南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46 947 948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