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在人工自旋冰与超导异质结构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第二类超导体中量子化磁通的运动行为对超导材料和器件的电磁输运性质起着关键作用。人为调控超导磁通量子的运动行为,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还可实现具有新功能的超导电子器件,如超导磁通整流器、磁通二极管等。以往的磁通量子调控手段往往缺乏原位可调性,极大限制了相应超导电子器件的应用。近日,南京大学吴培亨院士领导的超导电子学研究所王永磊教授和王华兵教授研究团队设计出了一种可调控的新型人工自旋冰与超导异质结构器件,不但实现了超导电性的原位开关,还实现了可开关和可反转的磁通霍尔效应。 人工自旋冰是具有集体相互作用的纳米小磁体阵列,其特殊的几何排列使得系统具有很高的简并度、新奇的低能激发态(如磁单极子)、丰富的相变和磁畴。近年来该团队致力于人工自旋冰和超导纳米结构器件等方面的研究,不但设计出了可擦写的人工自旋冰,并且于国际上首次设计和制备出了人工自旋冰与超导的异质结构器件,实现了可调控的超导磁通阻挫效应和磁通整流效应。近日该团队又设计出了一种基于风车型人工自旋冰与超导的异质结构器件,利用风车型人工自旋冰易于调控的链条状磁荷结构,以及磁荷与超导磁通量子间的强耦合作用,实现了对超导磁通运动的原位操控,展示了超导零电阻态与耗散态之间的原位开关,同时实现了可编程的磁通霍尔效应。
南京大学 2021-02-01
安徽大学王佩红教授课题组在新型摩擦电能量收集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为一种高熵可再生能源,不规则海洋波浪能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持续能源,正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安徽大学 2022-10-10
三角褐指藻的一种开放式培养方法及其专用培养基
本发明公开了三角褐指藻的一种开放式培养方法及其专用培养基。本发明所提供的培养基命名为ZBPT,其配方为:硝酸钠,135-165mg;磷酸二氢钾,32-38mg;硅酸钠,215-255mg;碳酸氢钠,400-500mg;碘化钾,400-1000mg;f/2微量元素溶液,1ml;改良f/2维生素溶液,1ml;海水定容至1000ml。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培养基培养三角褐指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用海水配置培养基;2)三角褐指藻藻种密度为3×105细胞/毫升,按与培养基体积比为1:5-9的比例将三角褐指藻接种到培养基中,在19-25℃,光照强度3000-6000Lux,光照时间8-12h/天条件下通气培养。本发明的ZBPT培养基有利于三角褐指藻生物量的积累,并能有效防治绿藻污染,可在开放环境中大规模培养三角褐指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一种铝基复合材料用 Al-Si-Ti 系三元活性钎料
一种对可改善铝基复合材料润湿性的Al-Si-Ti系三元活性钎料;其成分为:7~14%Si,0.1~1.2%Ti,余Al;施焊时,预置后适当加压,再加热至约610℃。对体积分数为30%的氧化铝短纤维强化的纯铝基复合材料采用Al-12Si-0.5Ti钎料可获得接头有效系数达99%以上的优质接头,远远优于现有各文献报道的焊接效果。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矿物基结构材料的仿生矿化制备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探究源自生物矿物材料的结构设计原理无疑将为人工矿物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重要启发和依据,然而如何在人工材料中设计和制造这些复杂结构,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难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10-17
一种复合结构体相到表面含聚阴离子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本申请涉及全固态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结构体相到表面含聚阴离子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本申请将含聚阴离子的锂盐与层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通过热处理和高能球磨反应,形成含聚阴离子的层状/岩盐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本申请所述正极材料一方面可以利用聚阴离子基团以及岩盐相的同时存在提升结构稳定性,提高阴离子反应可逆性;另外一方面,残余的聚阴离子锂盐改善电极与固态电解质界面间的离子传输,实现了电化学性能的提高,最终提升全固态电池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本发明公开方法易于规模化生产,容易与现有制造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匹配,为未来全固态电池实现高能量密度创造了可能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可实现纯紫外发光的ZnO基异质结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纯紫外发光的ZnO基异质结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n?ZnO纳米线;采用磁控溅射法在p?GaN上溅射一层AlN薄膜;采用溅射法或者电子束蒸镀分别在n?ZnO和p型GaN一端制备具有欧姆接触的金属电极;将AlN薄膜/p?GaN紧扣在n?ZnO纳米棒阵列上面形成异质结,构成完整的器件。本发明在蓝宝石上直接生长ZnO纳米棒阵列,提高ZnO结晶度,提高电学性能,有效消除晶体质量差的问题;引入AlN隔离层,有效较少了结区的剩余电子,增加ZnO区载流子复合效率,实现纯ZnO紫外发光;n?ZnO纳米棒阵列/AlN/p?GaN异质结发光二极管,发光位置在385nm左右,半峰宽为14.5nm。
东南大学 2021-04-11
基结构特异性醇/酯制备用高选择性工业酶的高效创制关键 技术
结构特异性醇/酯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与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 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项目针对立体特异性芳基醇和位置特异性结构脂质为典型代表的高附加值醇/酯,解决其绿色制造过程中关键酶选择性差,工业适应性弱,表达制备成本高以及催化反应效率低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工业酶的定向筛选、功能强化、高效表达及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适合工业化要求的高选择性、高活性、高稳定性工业酶(脂肪酶和氧化还原酶)的高效创制及应用技术体系,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持续健康发展。
江南大学 2021-04-11
肖强研究员与国际著名科研团队合作在沸石分子筛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含氟新材料研究所肖强研究员与国际著名膜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M. Tsapatsis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Materials》上以全文(Article)形式发表了题为“One-dimensional intergrowths in two-dimensional zeolite nanosheets and their effect on ultraselective transport”的研究论文,并同刊得到了国际顶尖科学家J. Caro教授和J. Kärger教授的推荐点评。  工业中混合物的分离约占到整个世界总能耗的10~15%,发展低能耗的工业分离过程始终是科技界的重要使命。沸石分子筛膜以其多孔性、耐溶胀、分子筛分等特性,在溶剂除水和气体分离方面展现了很好的分离效率,取得了重要应用。采用沸石分子筛膜对沸点相近的烃类(如二甲苯)异构体进行分离,有望在大幅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分离,一直是科学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MFI型沸石分子筛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催化剂和吸附剂,其孔径介于对二甲苯(PX)和邻二甲苯(OX)之间,非常适合二甲苯异构体的分离。  对二甲苯(PX)是聚酯工业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纤维、胶片、薄膜、树脂和饮料等食用品包装的生产,是芳烃产业链的基础化工原料。高性能MFI沸石膜的成功研发有望大幅降低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分离能耗,对PX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剥离多层MFI沸石(ML-MFI)可以制得开孔、可分散的二维(2D)MFI纳米片,将其沉积在载体上直接制备了具有异构体分离性能的MFI沸石膜。研究团队对2D MFI纳米片做了进一步电子显微学研究,首次在2D MFI纳米片上发现了共生的一维(1D)MEL沸石,通过计算模拟表明2D MFI中的1D MEL具有更刚性的孔结构,能产生更高的选择性。以此为指导,实验上制备了MFI沸石膜,对非稀释等摩尔的对/邻二甲苯混合物分离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分离性能,在300℃下,PX通量达到0.5×10-3 mol m-2 s-1,分离因子为60,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极大地推动了MFI沸石膜的产业化进程。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4-30
一种抑制肿瘤侵袭和扩散的双重调控的超分子组装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抑制肿瘤侵袭和扩散技术,特别是一种抑制肿瘤侵袭和扩散的具有磁场和光照双重调控的超分子组装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分析和存在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并且具有磁场和光照双重调控的超分子组装体,同时提供了该组装体的制备方法。/line本发明中的超分子组装体是一种能够通过光照和磁场诱导的形貌转化的纳米纤维聚集体。这些独特的能力是通过将生物相容性的靶向肽连接在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下与β-环糊精修饰的透明质酸非共价交联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癌细胞的表面的透明质酸受体过度表达,得到地磁定向聚合的多糖为基础的组装体,其可以在纳米纤维网状结构中特定地吸引癌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挽救肿瘤细胞迁移的小鼠。本发明是实现生物超分子组装体对较弱的地磁场精确响应的第一个实例,为减少肿瘤细胞转移造成的死亡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刺激响应性纳米超分子生物材料。
南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9 130 131
  • ...
  • 141 1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