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国科大研制用于快充锂电池的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
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倪勇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在不牺牲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在石墨负极内部引入颗粒尺寸以及孔隙率的梯度异质分布结构设计,实现了石墨负极快充性能提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封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00610112778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封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主要组成为BaO15~80wt%、MgO0~30wt%、Al↓[2]O↓[3]0~15wt%、SiO↓[2]3~45wt%、B↓[2]O↓[3]0~25wt%、MgF↓[2]0~15wt%、K↓[2]O0~10wt%、Fe↓[2]O↓[3]0~10wt%、Y↓[2]O↓[3]0~1wt%,优选该组成为:BaO17~60wt%、MgO2~18wt%、Al↓[2]O↓[3]7~12wt%、SiO↓[2]10~40wt%、B↓[2]O↓[3]0~17wt%、MgF↓[2]2~14wt%、K↓[2]O0~5wt%、Fe↓[2]O↓[3]0~7wt%、Y↓[2]O↓[3]0~0.5wt%;其制备方法包括压制素坯,在空气气氛下加热熔融,骤冷获得玻璃熔块,破碎、分级等,或采用其它方法得到玻璃粉。该材料与氧化铈基电解质材料、镓酸镧基电解质材料在浸润性能、热膨胀系数和化学稳定性方面匹配良好,适用于封接金属、陶瓷部件,特别适用于封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玻璃基封接材料。
清华大学 2021-04-13
一种燃料电池一体化单元模块及其电堆
一种燃料电池一体化单元模块及其电池堆,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模块化单元及其电堆。该一体化单元模块主要包括膜电极组件、阳极石墨极板4a、阴极石墨极板4b,所述的膜电极组件被密封材料封装在两块石墨极板的内侧,每块石墨极板与膜电极接触的表面上至少有一条以上的流道,形成具有阳极室、阴极室和膜电极封装的一体化燃料电池单元模块。该燃料电池单元模块外表面还具有散热结构和密封组件,由多块所述燃料电池单元模块紧固叠加串联可形成燃料电池堆,可大大地简化燃料电池电堆的装配过程,并提高电堆组装速度,降低电堆组装成本。同时由于电堆单元模块化的特点,也使得更换电堆单元的操作十分便利,有利于电堆的维护和检修,并具有长寿命的功效。  
清华大学 2021-04-13
在硅基质表面制备油水浸润性光控可逆SiO2/TiO2复合涂层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硅基质表面制备油水浸润性光控可逆SiO2/TiO2复合涂层的方法,将硫酸洗液清洗过的硅基质样品浸入到SiO2凝胶中,以14厘米/分钟速度匀速提拉出液面,使玻璃表面覆盖均匀的SiO2涂层,220℃煅烧涂层,得到的覆盖SiO2涂层的样品浸入到TiO2凝胶中,以14厘米/分钟速度匀速提拉出液面,并在500℃煅烧涂层。最后经氟硅烷溶液浸泡进行涂层表面改性得到光控油水浸润性可逆转换的SiO2/TiO2复合涂层。本发明和以往制备亲疏水亲疏油可逆转换材料的方法相比,方法简便,耗时少,不需要特殊仪器。涂层呈现纳米TiO2微球包裹微米SiO2微球的类荷叶表面结构,在工程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用于同时检测CU2+ Pb2+ Cd2+的阵列式薄膜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同时检测Cu2+,Pb2+,Cd2+的阵列式薄膜传感器及基制备方法,以p型或n型Si片作基底,在基底上依次为SiO2层,对Cu2+,Pb2+,Cd2+敏感的三种薄膜;该薄膜传感器是通过激光脉冲沉积技术在SiO2表面上制备三种敏感薄膜,采用激光沉积技术把三个敏感材料分别制备在SiO2表面上,最后形成三种阵列式薄膜传感器.它对溶液中的Cu2+,Pb2+,Cd2+具有选择性,能检测出Cu2+,Pb2+,Cd2+的含量.本发明可在江河湖泊,生物医学领域(如血液,体液),工业废水,中药,蔬菜,水果,茶叶等领域中对Cu2+,Pb2+,Cd2+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4-3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室温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王凌飞、吴文彬教授课题组与西北大学物理学院的司良教授合作,在钙钛矿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的磁输运性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10-17
基于燃料电池增程器时滞特性的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改进
本项目拟进一步技术升级转化的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基于燃料电池增程器时滞特性的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来源于“十二五”863计划《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与开发》(2011AA11A265)项目。围绕该核心技术,项目申请人已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4项已授权,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开展了初步的技术转化合作。1 技术简介  针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具有多个车载能量源这一特点,申请人从综合考虑动力蓄电池和燃料电池增程器协调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源于ECMS策略(等效燃料最小策略)的基于损失功率最小算法(minimum loss power algorithm,MLPA)的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算法思想为,基于试验得到的各关键部件效率特性图,构造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DC/DC等关键部件在每一时间步长内的损失功率函数,这些部件损失功率函数在每一时间步长内的线性叠加构成了多能量源动力系统损失功率指标函数,通过使该指标函数在每一时间步长取值最小(系统效率最高)来确定燃料电池增程器功率输出。图1为该控制策略导出的燃料电池实时功率输出优化控制曲面。 通过仿真及实车转毂试验台验证发现该策略具有以下优点,如图2-3所示:1)该MLPA瞬时优化能量策略对工况适应性强,多种常见工况下(NEDC,UDDS,HWFET,匀速工况)经济性优于传统能量策略。2)多种常见工况下,该MLPA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均能够控制燃料电池功率输出变化平缓,实现了“浅充浅放”,有利于燃料电池以及蓄电池的寿命保护。
同济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高电压(5V)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
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很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所以需要有些正极材料在高电压(4V 以上)还能进行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反应,而在这样高的电压下,现有的有机电解液体系不能满足要求。另外,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解液还需要能满足大电流充放电和高温工作的要求。目前的电解液体系是把 LiPF6为电解质盐溶解于以环状碳酸酯[如碳酸乙烯酯(EC)或碳酸丙烯酯(PC)]和直链碳酸酯[如碳酸二甲 酯(DMC)或碳酸二乙酯(DEC)]混合溶剂中,不能满足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上述要求。我们近年来在对正极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高电压新电解液体系的研究,可行的解决途径包括优化有机电解液体系、添加适当添加剂、选择新型锂盐以及使用离子液体等。 该电解液可以提高电解液与高电压正极的相容性,减少充电过程中电解液在高电压正极材料表面的分解,并可以在正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 SEI 膜,使得正极材料的充放电容量及循环稳定性显著提高;而且工艺简单、易于实施、原料成本低廉、适于工业化生产,应用前景广阔。
南开大学 2021-02-01
面向应用的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制备研究
项目成果/简介:作为一种新的太阳能电池电池技术,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柔性、半透明、可大面积溶液印刷等优点;在应用方面,可与当前基于硅等的无机太阳能电池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指出的是,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还具有环境友好的优点,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处理方面不会产生重金属污染,其所使用的少量有机材料都是可降解的有机染料类化合物。效率、成本和稳定性是所以太阳能电池能否应用的关键要素。有机太阳能的效率目前和其它最好的太阳能电池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目前我们实验室已经获得超过 1515%的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世界最高效率;成本方面,OPV具有巨大优势,有机材料分子结构多样性,成本低廉;寿命方面,因成本低廉,产业界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寿命的要求不如无机太阳能电池,10 年左右的寿命可以完全满足商业化应用,已有研究表明,OPV 寿命达到 5-7 年没有问题,随着研究深入,提高的 10 年以上会很快实现。 本项目围绕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开展系统研究,1)提出了新的材料设计理念,发展了系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活性层材料;2)发展了成熟的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技术,制备了系列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器件,不断刷新领域内最高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3)制备了低成本、可溶液印刷柔性的透明电极,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获得了与目前常规透明电极,如 ITO,完全相当性能。应用范围: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正处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黎明阶段,因其优点和特点,在可穿戴设备、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市场。当前国内外多家实验室已开展完全面向实际应用的研究开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品化生产应用将会很快实现。效益分析:1.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材料,且合成简单,成本低; 2. 具有成熟的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 3.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高性能柔性透明电极,不仅完全适用有机太阳能电池,亦可广泛应用了其它相关领域。
南开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高电压(5V)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
项目成果/简介: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很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所以需要有些正极材料在高电压(4V 以上)还能进行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反应,而在这样高的电压下,现有的有机电解液体系不能满足要求。另外,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解液还需要能满足大电流充放电和高温工作的要求。目前的电解液体系是把 LiPF6为电解质盐溶解于以环状碳酸酯[如碳酸乙烯酯(EC)或碳酸丙烯酯(PC)]和直链碳酸酯[如碳酸二甲 酯(DMC)或碳酸二乙酯(DEC)]混合溶剂中,不能满足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上述要求。我们近年来在对正极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高电压新电解液体系的研究,可行的解决途径包括优化有机电解液体系、添加适当添加剂、选择新型锂盐以及使用离子液体等。 该电解液可以提高电解液与高电压正极的相容性,减少充电过程中电解液在高电压正极材料表面的分解,并可以在正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 SEI 膜,使得正极材料的充放电容量及循环稳定性显著提高;而且工艺简单、易于实施、原料成本低廉、适于工业化生产,应用前景广阔。
南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5 76 77
  • ...
  • 85 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