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负压外循环蒸发浓缩结晶法处理盐酸酸洗废液
工艺流程 :本工艺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离心分离新工艺,蒸发 与冷凝等关键设备采用耐温耐盐酸腐蚀的新型材质, 采用确保不发生结晶 堵塞设备及管路的新装置,使钢铁生产行业盐酸酸洗废液得以回收,稀盐 酸循环重复使用,副产工业级四水结晶氯化亚铁实现盐酸废液闭路循环, 达到盐酸废液的零排放。 南昌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为此种酸洗废液治理找 到一种理想的工业化新工艺新装置。 推广应用情况 :已经在某企业建成了日处理
南昌大学 2021-04-14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大量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证明,IL6是机体免疫网络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对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具有促进生长,诱导分化的功能。IL6可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和抗体蛋白的分泌,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增加IL2诱导的LAK细胞的杀伤瘤细胞的活性,可明显促进小鼠骨髓移植后的免疫功能重建,因而有增强免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硫酸铵与氯化钾转化制取硫酸钾技术
一、 项目简介钾是农业必需的肥料,硫酸钾物理性状良好,施用方便,是很好的水溶性无氯钾肥,在世界钾肥总产量中约占5%,特别适用于忌氯作物;同时,也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在忌氯作物(如烟草、茶树、葡萄、甘蔗、甜菜、西瓜、薯类等)上增施硫酸钾不但产量提高,还能改善品质。本技术以价格低廉的硫酸铵为原料,采用复分解方法由氯化钾转化为附加值高的硫酸钾。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本技术为自主开发成果,具有投资少、生产规模受限小等优势。依托本技术,可将含氯的氯化钾转化为无氯的硫酸钾。三、 技术指标硫酸钾产品质量符合GB 20406-2006优等品标准,其中K2O≥50.0%,Cl-≤1.0%;每吨硫酸钾消耗硫酸铵(N≥20.5%)≤0.87吨,氯化钾(K2O≥60.0%)≤0.97吨,蒸汽(≥0.2MPa)0.8吨,联产氯化铵钾:0.8万吨/年,N=22±1%,K2O=5±1%。四、 市场前景钾肥是农业三大肥料之一,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钾肥的需求不断增加。硫酸钾作为经济作物的主要施肥品种,具备很好的发展空间。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投资依据规模而定。六、 生产设备冷却结晶器、离心泵、离心机、水电气配套等。七、 效益分析每吨硫酸钾消耗硫酸铵(N≥20.5%)≤0.87吨,氯化钾(K2O≥60.0%)≤0.97吨,蒸汽(≥0.2MPa)0.8吨。具体效益据产品规模而定。八、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人:袁俊生电   话:022-60204598邮   箱:jsyuan@hebut.edu.cn。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利用新型介孔二氧化钛晶体的钌原子单分散以及电化学高效析氢
一种独特的仿生矿化刻蚀法,合成钌原子单分散的介孔单晶TiO 2 ,析氢性能极其优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与元素面扫描测试结果表明,单个钌原子的均匀分散在具有介孔结构的TiO 2 晶体中。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电子顺磁共振测试结果,首次证实,钌表现出异常的+5高价态而非+4价,而晶格中的部分钛原子接收来自钌的电子形成Ti 3+ 。在0.1 M KOH电解液中,Ru-TiO 2 的起始过电势仅为82 mV,通过铝还原调节样品的电子结构,其析氢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起始过电势降低至45 mV,10 mA/cm 2 的电流密度下过电势仅为150 mV。通过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计算证明,Ru 5+ 与Ti 3+ 协同作用降低了氢吸附能,使得其与氢吸附火山顶更为接近,从而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析氢性能。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石墨烯/介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的 高效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介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包括采用水热合 成法制备石墨烯/介孔碳纳米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吸附酶固载材料;采用生物传感及电化学原理,通过将 丝网和喷墨印刷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检测试纸,丝网印刷用于印制导电线路,采用非接触的喷涂方式将敏 感生物元件喷印到电极支持物上,其中喷涂材料的喷涂量和喷涂面积可以控制。纳米复合载体材料是在 石墨烯片层的两面生长介孔碳,制成石墨烯/介孔碳复合材料,将其作为载体固载酶,与生
武汉大学 2021-04-14
硫酸多粘菌素b
硫酸多粘菌素b是由多粘芽胞杆菌(bacillus polymyxa)产生的一组多肽类抗生素。随着硫酸多粘菌素b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且具有较低的毒性及良好的抗菌活力,这种产品在全世界的开发己成热潮。但由于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多粘菌素B的应用受到限制,而被疗效好、毒性低的其他抗生素所取代。但是由于目前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的产生,多粘菌素B又重新得到重视,然而该产品目前在我国的产量很小,市场极不饱和,国内市场缺口较为严重。日本首先实现发酵法生产多粘菌素B的工业化生产,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多粘菌素B生产国,其效价最高可达到2.0g/L。使用多粘菌素B生产制剂的企业较多,例如:北京永光制药、福建省三明制药厂、上海第一生化药业等,制剂企业采用的原料全部进口,因此,在我国加快开发生产这种市场前景极好的产品己成为当务之急。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32034硫酸接触室模型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硫酸铝钾(明矾)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孔祥飞
孔祥飞,主要研究方向: (1)中低温高效相变蓄能技术及其建筑应用;(2)健康建筑先进气流组织形式;(3)建筑能效诊断与节能运营技术;(4)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
孔祥飞 2021-12-31
孔祥飞
长期致力于建筑节能及环境营造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围绕国家“双碳”目标,聚焦建筑能源与环境领域前沿问题,主要研究涵盖建筑低碳可再生供能技术、建筑低能健康环控技术、复合相变储能材料技术等领域,实现建筑低碳蓄供协同及多质热能高效利用,最终形成建筑热能储纳及低能环控体系,服务于国家“3060 双碳远景”战略需求。主要研究范围如下: (1)研发高物性复合相变蓄热基材 创新性提出复合相变蓄热材料(PCM)先进制备方法,具有高热焓且强热导功效。提出离子界面微植纳米 PCM、温湿复调 PCM 板材及建筑 PCM 生产装备等先进制备技术及生产工艺。面向建筑规模实用化,突破现有相变材料热物性低、蓄热能力与储释效率不兼容、封装液相易泄露等基础材料瓶颈。 (2)提出建筑被动热储纳方法与技术 基于所研发相变基材,开发被动式高效蓄热热工结构及建筑构件,提出多维非稳态相变蓄传热计算方法,从而形成“热能自然储释,建筑被动调温”等关键热工理论与技术。发展建筑自然热能储纳理论方法,增强建筑蓄存应用自然冷热源能力,为被动式建筑热容型热工结构提供设计依据。 (3)开发低质热能主动蓄供环控技术 提出“太阳能精准预测控制+多质热能精确蓄供输运+末端设备精细环控营造”等理论方法,形成源荷储联动技术闭环。研发了太阳能蓄热预测方法、相变智能联储装置、多质热能耦合蓄供暖系统、非均匀叠动热送风及高效辐射末端等实施装备。形成“白日极限利用太阳能光热,夜间有限补充绿电驱动制热”的主动供暖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和运营策略。主编技术标准《相变蓄热供暖工程技术标准》,建立和规范建筑热储供暖技术方法,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研发高释能密度相变蓄热材料,实现“被动自蓄调为保障前提+主动热储供为有效措施”,构成基于蓄能结构的建筑低碳热能储纳环控体系,形成独特研究特色。 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序 2)、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序 2)及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序 7)等省部科技奖 3 项。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优秀结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0 万元)、天津市建设科技项目(到校 295 万元)、人社部香江学者资助项目(60 万元)、天津能源集团横向项目(到校 97 万元)、签订河北工业大学首个突破千万的横向项目(1100 万元),等 20 项课题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SCI 检索论文 80 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 56 篇(JCR1 区 47 篇),入选 ESI 热点及高被引论文 2 篇,他引 1583 次(单篇最高引用 166 次),H-index 为 20,参编《Phase change materials》英文编著 1 部。 申获发明专利 20 项,授权软著 2 项。主编技术标准 1 项(《相变蓄热供暖工程技术标准》),参编地方标准 1 项(《超低能耗交通附属建筑节能应用设计导则》),参编团标 1 项(《雄安新区高速公路房建工程装配式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入选天津市“131 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社部香江学者、河北省优秀留学归国资助、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候选人、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特聘岗)、天津市建筑节能先进个人及天津市红桥区优秀拔尖人才等省市人才项目 8 项。 担任天津市建筑供能技术工程中心常务主任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建成环境学会(ISBE)秘书、国际期刊 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Cities 副主编、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光电材料器件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工信厅被动房产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高级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报告 6 次,担任 SCI 期刊 Energies 等 3 个期刊编委或客座编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天津市科委科研项目验收评议专家、青岛市科技奖通讯评议专家。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主编、欧洲化学工程联合会(EFCE)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Jiri Jaromir Klemes 教授肯定候选人储热材料先进制备方法,并用于支撑其后续研究。Applied Energy 期刊副主编 Luisa F. Cabeza 教授多次引用候选人理论建模方法,并认为相关成果对于 PCM 在建筑节能领域应用具有引领作用。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教授在论文中论述候选人研究成果在建筑热工性能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教授认为候选人太阳能耦合相变热质研究对开发低碳供暖系统具有启发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教授在研究成果中报道候选人相变热储先进方法,认为其具备规模化实践潜力。 基于自主研发黑曜石系列蓄热材料应用于津能集团太阳能蓄供热工程,实现年均节能 12W/m2,供热成本降低 40%,入选津能集团精品双碳示范项目,与申请人合作的二期示范项目已开始承建;所研发的蓄供热装备及生产工艺应用于河北温泰集团承担的北方清洁供暖系列项目,年新增营收 5600 万元,节支利润达 1500 万元,并达成 1100 万技术研发合作项目;候选人与北京民利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果应用于大型开放式体育场馆供暖领域;候选人将热储技术应用于交通建筑,设计了国内首个高速公路超低能耗建筑(曲港高速公路博野服务区)的供暖系统。
孔祥飞 2023-02-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4 2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