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具有高填充因子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通过合成新型高分子半导体并优化器件工艺,该工作取得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前所未有的高填充因子(76%-80%)。论文还通过对太阳能电池薄膜形貌、电子性质和器件物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高填充因子的起源。其工作原理在于,聚合物和富勒烯取得与基底平行方向的相分离,与基底垂直方向的相渐变(图 1)。该形貌特征有效地抑制了电荷复合,使得电荷能有效和定向性地收集。研究发现,80%的填充因子接近硅太阳能电池,也预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可能远高于现有水平。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三维构架超柔性径向结太阳能电池
此项研究工作利用低熔点金属锡(Sn)催化的低温“气-液-固”(vapor-liquid-solid, VLS)生长技术,在柔软的铝箔表面生长“竖直站立的”三维(3D)硅纳米线阵列。由于分立纳米线在软铝箔表面所形成稳固锚接触,对表面淀积的薄膜起到了关键的稳定作用,避免了薄膜在受力时发生剥离和破裂,解决了在如何在力学特性不稳定的“软”铝箔基底上,构建高品质、稳定光电转换结构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此新型3D径向结光电构架,本工作首次直接在超薄商业铝箔衬底之上,成功制备超柔性非晶硅薄膜电池(5.6%,Voc
南京大学 2021-04-14
在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的进展
以传统两步法为基础,设计提出了钙钛矿籽晶诱导生长的两步旋涂法,通过在碘化铅薄膜中引入含铯钙钛矿籽晶,使籽晶提供后续钙钛矿生长的成核位点,引导高质量薄膜生长,解决两步法中无机阳离子的有效掺杂问题。通过籽晶诱导,可实现对成核和晶粒大小的精确调控,有效掺入无机Cs离子,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提升至21.7%,同时,器件在AM1.5G太阳光下持续工作140小时后,仍然保持超过60%的初始效率,远优于传统两步法数小时的稳定性。图1. a) 籽晶法制备钙钛矿薄膜过程示意图。 b) 光致发光显微原位探测籽晶法中钙钛矿实时生长过程。 进一步的,赵清教授课题组设计了氯化铯增强碘化铅前驱液两步法,在进一步提高钙钛矿薄膜中碱金属离子含量的同时,减缓钙钛矿的成核、生长过程,获得了具有更大晶粒、更低缺陷态密度的钙钛矿多晶薄膜。基于此制备得到的平面正式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22.1%、器件的长时间工作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在AM1.5G太阳光下工作70小时后,依然能够保持90%的初始效率。在两步法制备钙钛矿薄膜与太阳能电池器件方面,对碱金属离子的均匀高效掺入、器件性能的提高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 2021-04-11
高效硅基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和应用技术
该项目与南京中电、上海神舟、扬州协鑫等多家协同单位合作,开展表面微纳米结构的设计、高效晶硅表面刻蚀剂的研制、大规模量产工艺技术的突破。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钙钛矿光伏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2021 年 3 月 26 日,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 Stabilizing black-phase formamidinium perovskite form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此项研究独创性地提出以一种多功能的“离子液体”作为溶剂来替代传统的有毒的有机溶剂制备钙钛矿光伏材料,用这一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稳定性高、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相关研究成果解决了传统钙钛矿光伏材料制备过程中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光伏领域的重大突破。离子液体及其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团队研发的可折叠柔性电子产品。目前,全球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驶入发展快车道。其中,钙钛矿光伏功不可没,它相比传统太阳能电池板中使用的硅晶体,不仅更便宜、更轻薄、可变型,同时成本也更低廉、更环保,在应用范围上将产生颠覆性变革。因此,钙钛矿光伏材料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追逐的“热点”。“未来,沙漠腹地、楼宇外墙、手机等都不再需要传统电池,只需要一块更低廉、更清洁,薄如纸张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就能够满足所需。同时,还可以应用在柔性可穿戴、航天器搭载等重要领域。” 团队“大师兄”晁凌锋对钙钛矿光伏材料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黄维院士团队致力于钙钛矿光伏材料研究,通过原始创新解决材料不稳定、光电转化率不高、工艺制备复杂且污染性较高等卡脖子难题。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多元硫系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研究
铜铟镓硒CIGS是由铜、铟、镓、硒等金属元素组成的直接带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对可见光的吸收系数为所有薄膜电池材料中最高(104-105cm-1)。目前CIGS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是各种薄膜太阳能电池之首(19.9%),接近于市场主流产品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而成本却是其1/3。与高效率高成本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低效率低成本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相比,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其性能稳定、抗辐射能力强、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势被国际上称为相当具有潜力和下一代廉价的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光伏领域
南京大学 2021-04-14
MXY8501(Ⅱ)太阳能电池特性及应用实验仪
一、仪器介绍     太阳能的利用指太阳能的直接转化,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光伏效应原理,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成为光伏技术。利用光伏技术设计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主要有太阳能电池片(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他们主要有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结构,所以,光伏发电设备极为精炼。为了使学生对基本特性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推出此实验仪从直流到交流,从低压到高压,从大电压小电流到小电压大电流,针对各种可能用到的电源情况,我们分成不同的实验,分块进行演示,我们这款仪器实质就是一个mini太阳能发电站。       三、实验内容 (一)太阳能电池特性实验   1、了解并掌握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结构;   2、测量太阳能电池暗特性;   3、测量太阳能电池光照特性:短路电流与光照强度关系;     以上是对单晶硅、多晶硅及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测量 (二)太阳能电池应用实验   1、同种类型太阳能电池板串并联实验:    2、分别在电池板串并联情况下对超级电容充电,记录充电完成的时间,    3、太阳能电池匹配负载实验;    4.太阳能电池板匹配输出实验;    5、DC-DC模块输出实验;   6、DC-AC逆变与交流负载试验;
天津梦祥原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17
材料学院周欢萍团队和张艳锋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要进展
《科学》报道材料学院周欢萍团队和张艳锋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 2025-01-14
智能化长时效太阳能疫苗保存箱
项目背景: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背景下,疫 苗使用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各方重视,尤其非洲等电力短缺的 地区其冷链基础薄弱,疫苗安全问题更为突出。为解决电力 短缺地区疫苗终端保存的问题及提高接种安全,开发一款太 阳能直接驱动压缩机制冷并集中蓄冷的疫苗保存箱,即使在 恶劣光照条件下也能保持箱内温度稳定在 2-8℃,蓄冷完成 后,在无光照的条件下也能保温长达 7 天,为非洲地区人民 带来福音。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控温型重力热管。本项目是 通过热管将蓄冷室的冷量传递到疫苗室,疫苗箱在 5-43℃环 境区间能维持疫苗室在 2-8℃,尤其不能低于疫苗的安全存 储温度:2℃。2.太阳能驱动压缩机的能源控制及分配。本 项目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直接驱动压缩机工作,如何控制压缩 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当前太阳能电池 板的输出,也就是在光照条件较好时压缩机能以高转速工 作,在光照条件较差时压缩机以较低转速工作,使压缩机转 速实时跟踪当前太阳能最大功率点,从而提高太阳能利用 率。3.本项目针对 WHO/PQS 相关标准设计,其中重点在控制 系统、温度记录器,温度显示器的设计及开发,执行的标准 有 WHO PQS E003 RF05.6 、 PQS_E006_TH06.2 、PQS_E006_TR06.3。需要严格按照如上标准设计开发相关软 件、硬件。4.技术指标:使用太阳能直接驱动压缩机,白天 制冷,夜间保温。保温时间在 43 度环温下达到 168h(7 天); 最小额定环境温度:当环境为 5℃时,在无辅助加热的条件 下箱内也能维持 2-8℃。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项目合作方需具有传感器和物联 网应用软硬件系统研发的基础,掌握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及混 成系统的形式化建模、分析和仿真技术,能基于深度学习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系统的决策分析和智能控制。 
青岛澳柯玛生物医疗有限公司 2021-09-13
一种制备太阳能电池栅电极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太阳能电池栅电极的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银浆供给装置,喷嘴高度调节模块,喷嘴,可程控的高压发生器,吸附平台,运动平台和控制单元;方法包括将太阳能基板设置于吸附平台上,制备第一栅电极和制备第二栅电极,第二栅电极的宽度大于第一栅电极的宽度;本发明利用电纺丝直写工艺打印太阳能电极;利用电场将喷嘴中的银浆拉成直径比喷嘴直径小的丝。通过控制不同的电压,喷嘴高度,和基板进给速度可控制打印出的栅线宽度和高度。电压影响一定高度下泰勒锥的稳定性。高度主要通过影响栅线在空中的固化程度来影响打印栅线的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257 2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