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虚拟输入设备
 智能穿戴设备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备受关注,从谷歌推出的Google Glass,三星公司推出的Gear S智能手表,到苹果公司发布的iWatch,已经有许多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目前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缺乏可替代键盘和鼠标的输入设备。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输入方式是语音输入、辅助触摸屏和手势输入等,但是都存在很大局限。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处理与先进控制团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指上文字输入以及操作方式,开发了可以穿戴在食指上的虚拟输入设备。该设备通过食指敲击动作形成虚拟的操作平面,通过用户初始化对操作平面进行分区形成“九宫十八格”,通过独创的“九宫十八格”映射对食指敲击动作进行解析,使得用户仅依靠食指敲击就可以完成中文、英文、标点和点击等常用信息的输入,替代计算机键盘和鼠标完成智能穿戴设备信息的输入。  该输入方式无需改变用户的传统操作习惯,不受空间限制,操作简单。与传统的语音输入具有更高的效率以及准确度,与屏幕触摸输入相比可以摆脱空间的限制,与手势输入相比可以实现中文输入并且效率更高。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驾校验收设备价格,驾校验收设备厂家
产品详细介绍ST-2014驾校验收设备价格,驾校验收设备厂家,驾校验收设备生产公司,汽车驾驶模拟器,程控电教板,透明汽车整车模型,驾校教学磁板,多媒体理论教学软件,交通道路标志标线挂图驾校教学设施及设备配置表设施设备种类     设  施  设  备  名  称 数  量  电 化 教 学     设  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多媒体理论教学软件 无纸化理论考试用计算机 教学挂图 *交通信号挂图 程控 电 教 板 汽油机工作原理 柴油机工作原理 化油器式汽油机燃油供给系 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燃料供给系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 发动机点火系 发动机冷却系 自动变速器 离合器 变速器 *汽车气压制动系或汽车液压制动系 模型或实物      教      具 *发动机机体解剖模型 *转向机构模型 *透明或实物解剖全车制动系统模型 其     他      教具、设备 *培训学时计算机计时管理系统 *教学磁板 *更换车轮工具(千斤顶和轮胎扳手) *车用灭火器 红外线桩考仪 汽车驾驶模拟器 注:1、标有*韦必备教具、设备。
成都松滔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环境工程教学设备-硫氧化物治理设备
一、装置概述 PAA-Q型二氧化硫废气治理技术综合实验装置是根据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顺应国家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战略思想,以前沿技术为导向,紧密结合二氧化硫实际处理工程的功能和特点,并针对高等院校对二氧化硫废气处理工艺应用和创新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而专门研制的综合性实验装置。本装置涉及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吸收技术、吸附技术以及智能程控技术等内容。装置工艺流程简洁、美观,可视化程度高,具有处理效率高、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非常适合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开展实验、实训、设计、创新创业训练等。 二、主要参数及指标 (1)处理负荷:<5000mg/L; (2)处理气量:<500L/min; (3)处理效率:≥99%; (4)装置净重:260kg; (5)外形尺寸:2000mm×700mm×1800mm; (6)供电电压:AC220V、50Hz; (7)运行功率:<3kW; (8)操作条件:常温、常压; (9)安全保护:具有漏电压、漏电流保护装置,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三、主要配置及性能 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放电均匀、稳定,二氧化硫转化率高。 高频高压电源采用两级控制,安全、可靠,输出频率和电压可调。 透明有机玻璃材质的吸收塔中填装PP多面空心填料,并配置有分布器和除雾器,气液传质好,可视化程度高。 多段蒸笼式撬装活性炭吸附塔,吸附效率高、活性炭更换方便,并配套活性炭再生设备,可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 吸收液通过气液混合自吸泵输送,并采用自动和手动相结合的控制模式,灵活、方便。 采用电磁式增氧气泵作为二氧化硫的载气泵,气量大、稳定、噪音低。 催化臭氧分解器可将尾气中的残留的臭氧快速转化为氧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在线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检测器测量精度2%、输出4-20MA,可接PLC控制器。 三菱FX3U系列PLC主机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完成设备运行控制,10英寸彩色触摸式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控制按键、装置运行状态及时间、pH、气压、二氧化硫浓度等重要参数。 所有设备模块化安装于304不锈钢材质的柜体中,柜体前后开设有视窗,顶部安装有可调速换气扇,底部配有禁锢万向脚轮。
科利尔(青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2023-03-03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核辐射综合监测信息处理系统
为了生态环境安全,满足某些区域特殊环境核辐射的监测需要,沈阳理工大学与沈阳某研究所联合开发了核辐射综合检测信息处理系统。该成果利用3G无线网络实现区域环境核辐射的实时监测,实现测量数据和信息无线网络传输与处理,对核辐射参数及相应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综合测量。该系统可以用于涉核区域环境核辐射剂量的无线远程监测,能够将实时数据和辐射剂量的分布情况形象地显示在上位机图形界面上,具有数据无线传输与控制、数据存储、历史数据查询、节点的远程控制等多种功能。该项目已经于2012年底通过部级鉴定并申报科技进步奖。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5-04
区块链实时分阶段性能监测平台
本项目通过创新数据获取方法、创新区块 链性能分阶段评估指标,建立了耦合度较低的 后端数据获取、云端数据处理、前端数据可视 化的性能评估平台原型
中山大学 2021-04-10
基于 WSN 高铁运行环境监测系统研发
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营关系到旅客生命财产安全,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控是铁路安全 运营的重要保障。开展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的高速列 车运营环境监测理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高速列车 WSN 亟需解决的问题: ➢ 接触网和车载设备对 WSN 的强电磁干扰问题 ➢ 高速列车运行时,对 WSN 质量的影响 ➢ 大规模传感器节点动态负载均衡和实时路由控制问题 ➢ 计算资源有限条件下,低信噪比监测数据的处理、融合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1
智海浅海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技术简介 智海浅海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可应用于海水养殖场、海洋牧场和海洋保护区等近海区域的海洋环境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监测系统由无人潜航器、无线传感浮标和无人船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及配套的监测软件组成,可用于监测海水温度、PH值、溶解氧、浊度、盐度、氨氮含量等环境参数,也可利用无人潜航器上搭载的摄像机、水听器和鱼探雷达监测生态系统状况,采集水下视频与水声信息。 创新点及性能指标 1.智海无人潜航器专为浅海、河流和湖泊的生态与环境监测而设计,根据应用场景配备深度、温度、PH值、溶解氧、浊度、盐度与氨氮含量等传感器。搭载前后两个低照度摄像机、照明设备、水声通信系统与避障传感器,嵌入了本公司设计的柔性障碍物识别算法,可根据任务设置与海图匹配自主巡航。智海无人潜航器的最大下潜深度为100米、单次最大续航里程为9.8哩,最大潜航速度8节。 2. 海水水质自动监测浮标搭载常见的水质传感器、通信终端和北斗定位终端,并结合了现代化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浮标设计及制造技术,是实现环境水质监测自动化、网络化、在线监测的有效技术手段。 3. 锚缆供电浮标: (1)数据采集、存储与传输: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内存容量大,断电时数据不丢失,并具备数据补发功能; (2)自供电浮标:太阳能板与蓄电池联合供电,实现阴雨天,整体系统仍能正常工作;锚缆供电浮标:由区域供电中心通过锚缆供电; (3)浮标固定:根据不同的水下情况选择不同的锚缆和抛锚形式,锚缆能够耐受礁石磨损和恶劣情况的牵引拉拽,防止浮标漂移丢失。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5-11
实时监测细胞行为和状态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监测细胞行为和状态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微量注射泵、第二微量注射泵、第一注射器、第二注射器、塑料Y型接头管、加热片、传感器检测单元和检测仪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可以确定细胞和离子在样品溶液中的存在、行为、数量和变化情况;可用于实时监测细胞贴附、增殖和伸展形成致密连接的行为过程。亦可用于实时监测此过程中氢离子的代谢情况;还可用于实时监测调节物作用下的细胞行为和状态,从而鉴别分析调节物。
浙江大学 2021-04-11
基于大数据的远程水质监测与分析
水是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具有调节河川经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质监测是水资源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国一贯主张预防优先于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确定的16 个重大专项中,水专项是迄今为止我国资金投入总量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投入逾百亿,旨在为中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智能水质监测网络,加强水质监测能力,提升河湖管理水平,是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 二、前期研究基础 项目组与联合环境技术(厦门)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课题“水环境远程监测云平台技术服务”,2017.9-2020.8,30万。利用无线网搭建水环境远程监测云平台,通过云端实时收集系统运行的过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服务端和APP客户端实现实时查看数据和远程设备运行情况,并能远程控制设备启停等。 三、应用技术成果 项目组开发了膜系统远程监控维护系统(UE-MRTU),并于2017年12月部署应用在云南昆明的一个自来水厂。 四、合作企业 联合环境技术(厦门)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成立,专业从事以膜法技术为核心的中水回用、固液分离、纯水制备、废水等项目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应用。作为中国最早的膜系统服务商,提供膜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膜系统的污染检测、清洗维护、运营管理。联合环境技术公司的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工业、民用及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江苏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福建某市政污水处理厂,外蒙古乌兰巴托某饮料厂污水处理项目和江苏某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污水处理项目)。工业应用产品包括外压式中空纤维膜组件和浸入式膜组件,可应用于给水/污水处理、水回用、海水淡化、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电力、生物分离及其它分离过程;家用/商用净水设备包括膜净水器或集成水净化系统;集装式一体式应急超滤设备等,成功运用于各个领域的水处理项目;扩展水生态系统综合项目,包括提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监测及水务投资/运营。已获得十几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远程监控方面也获得了多项软件著作权。
厦门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5 46 47
  • ...
  • 202 20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