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无尾家电金属异物检测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无尾家电金属异物检测: 当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交换区中混入金属时,由于涡流效应金属温度会 急剧升高,进而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对混入能量传输区域金属的检测需 亟待解决。本项目组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金属检测经验,提出了基于 混沌理论和改进平衡线圈技术的检测方法。基于该技术,2013-2014年项目组与 海尔公司合作开发了“无尾家电金属异物检测”系统,成功应用于700W无尾搅拌 器系统中,实验证明系统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可实现金属异物检测 精度小于5mm,确保了家电的安全性。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自从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Marin Soljacic教授等人利用磁耦合谐 振技术成功地在2m外点亮一只60W的灯泡,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PT)迅速成为 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磁耦合谐振原理是目前电能传输的最好方式,可 实现大功率、高效率、远距离的电能传输,克服有线供电取电不灵活问题。基 于该原理,本项目组成功开发了样机系统,其最大功率10kW,整体传输效率85% 以上,垂直传输距离达200mm,水平自由度100mm,具备金属异物检测功能。 能量传输平台采用扁平化设计,使该系统占用空间体积更小,可非常方便地应 用于家电无尾传输、汽车无线充电、AVG车、机器人等领域。
山东大学 2021-04-13
不对称负载下无刷双馈电机独立发电系统励磁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对称负载下无刷双馈电机独立发电系统励 磁控制方法,该方法是基于正、负序双 dq 坐标系,将无刷双馈电机的 功率绕组 PW 电压分解为正序分量和负序分量,然后分别采用 PW 电 压正序分量控制器和负序分量控制器调节 PW 电压正序和负序分量的 幅值和频率,获得所需的控制绕组 CW 电压正序和负序分量,CW 电 压正、负序分量相加即得最终的 CW 电压给定值,根据该给定值产生 PWM 调制信号,进而驱动逆变器对 CW 进行控制,最终使 PW 电压 正序分量的幅值和频率分别跟踪给定值,P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可调桨叶片的激光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桨叶片激光测量装置,包括底座、旋转 台、激光位移传感器、横向移动机构和纵向移动机构;底座,用于支 撑测量装置其它部件;旋转台,安装于底座上,用于放置和旋转待测 可调桨叶片;横向移动机构,用于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激光位移传感器相对可调桨叶片上测点的位置;纵向移动机构,用于在竖直方向上调 节激光位移传感器相对可调桨叶片上测点的位置;激光位移传感器, 用于采集可调桨叶片上测点与激光位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本发明提 供了一种可调桨叶片激光测量系统及方法。本发明采用激光三角测量 原理获取测点的空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一种流化床内气固反应实时工况测量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化床内气固反应实时工况测量系统,包括:气路单元、流化床反应器单元、炉温控制单元和实时工况测量单元;该气路单元包括气源、流量计、空气预热器;该流化床反应器单元包括流化床和布风板;空气预热器通过气路与流化床底端相连,流量计与气源和空气预热器相连;布风板置于流化床底端,反应气由布风板进入气固反应区;该炉温控制单元包括温度显示控制装置、炉温加热棒;温度显示控制装置利用电子控制装置调整炉温加热棒的电流,从而达到控制高温炉本体炉膛温度的目的;该实时工况测量单元用于获得所述气固反应的实时工况数据,与计算机相连进一步可以得到固定样品颗粒实时反应速率以及反应动力学参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基于遥感卫星成像的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遥感卫星成像的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的实现包括:通过逐步扩大目标区域,并判断扩大目标区域前后的目标红外辐射总能量的变化情况来进行红外辐射能量的提取,并由此计算待测量目标物方的红外辐射亮度,解决了目前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方法不能有效解决基于遥感卫星成像的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的技术难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及系统
本成果创新性发明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技术及系统。 本项目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仪器学科在表面形貌与结构精密测量领域的传统特色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科研基础,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研制专项、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支持下,针对相关制造领域微米尺度、纳米尺度、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精密测量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本成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和方法,共光路融合白光显微干涉与原子力探针传感,突破跨尺度微纳传感瓶颈,解决大动态范围微纳结构测量难题,实现nm-μm-mm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效测量; 2)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测量的可溯源标定和坐标统一方法,突破了白光干涉与原子力探针跨尺度微纳传感的坐标统一瓶颈和漂移难题,实现了微纳表面结构跨尺度测量的可溯源和稳定高精度; 3)提出了白光干涉质量评价模型和三维图像噪声区域辨识与重建方法,及二维扫描工作台平面度误差阿贝补偿与二维运动同步计量方法,解决噪声问题与宏微驱动二维工作台运动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问题,为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提供支撑。 图1 微纳结构多模式跨尺度测量仪器实物图 图2 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示意图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12
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及系统
本成果创新性发明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技术及系统。 本项目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仪器学科在表面形貌与结构精密测量领域的传统特色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科研基础,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研制专项、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支持下,针对相关制造领域微米尺度、纳米尺度、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精密测量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本成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和方法,共光路融合白光显微干涉与原子力探针传感,突破跨尺度微纳传感瓶颈,解决大动态范围微纳结构测量难题,实现nm-μm-mm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效测量; 2)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测量的可溯源标定和坐标统一方法,突破了白光干涉与原子力探针跨尺度微纳传感的坐标统一瓶颈和漂移难题,实现了微纳表面结构跨尺度测量的可溯源和稳定高精度; 3)提出了白光干涉质量评价模型和三维图像噪声区域辨识与重建方法,及二维扫描工作台平面度误差阿贝补偿与二维运动同步计量方法,解决噪声问题与宏微驱动二维工作台运动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问题,为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提供支撑。 图1 微纳结构多模式跨尺度测量仪器实物图 图2 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示意图 【技术优势】 本成果项目研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测量仪等系列微纳表面结构测量仪器,并通过了国家计量院组织的仪器性能和软件的检定测试,纳米尺度原子力垂直测量范围超出国际商用仪器10倍以上,水平动态范围达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指标】 本成果项目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和方法,建立跨尺度传感方法,实现nm-μm-mm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效测量。同时,发明的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测量方法与现有商用原子力显微镜相比,垂直测量范围提高10倍,分辨率优于0.01nm。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15
一种用于可调桨叶片的激光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桨叶片激光测量装置,包括底座、旋转台、激光位移传感器、横向移动机构和纵向移动机构;底座,用于支撑测量装置其它部件;旋转台,安装于底座上,用于放置和旋转待测可调桨叶片;横向移动机构,用于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激光位移传感器相对可调桨叶片上测点的位置;纵向移动机构,用于在竖直方向上调节激光位移传感器相对可调桨叶片上测点的位置;激光位移传感器,用于采集可调桨叶片上测点与激光位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桨叶片激光测量系统及方法。本发明采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获取测点的空间坐标,实现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 N2 分子振转 Raman 谱的测量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N2 分子振转 Raman 谱的测量系统。该系统由发射单元和光学接收与信号检测单 元组成。发射单元采用种子注入的固体激光器输出极窄线宽的 354.8 nm 紫外激光照射大气分子;光学接 收与信号检测单元收集由 N2 分子产生的振转 Raman 谱信号,采用双光栅色散系统将 384.9-388.6 nm 范 围光以 8.3 mm nm-1 的线色散率在空间上色散开来,采用 32 通道的线阵探测器分辨并记录 N2 分子振转 Ram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四元数理论的立体视觉测量系统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元数理论的立体视觉测量系统,包括:输入层1、输入层2、计算模块和输出层,在输入层1中,获得实时视频流;在输入层2中,使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分离背景,评估视场内各个物体的清晰程度,选择其中清晰度最高的物体作为显现目标,输入到计算模块;在计算模块中,采用了五种具体技术对低频微振动进行滤除、提取自身时变姿态和基于四元数理论进行相邻帧之间的平滑处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动态视觉测量与检测的输出鲁棒性与准确性,优化视频流;最后,输出层将画面连接在人机交互显示屏,显示优化后的测量数据与重建视频流信息,不仅在视觉质量上得到提升,还能在动态物体跟踪、姿态估计等应用中提供更准确的实时反馈。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9 30 31
  • ...
  • 635 6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