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深水吊装升沉补偿液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水吊装升沉补偿液压系统。系统包括绞车、吊装液压回路、补偿液压回路、行星齿轮组件和控制检测模块;所述吊装液压回路包括第一定量泵、电液比例阀、第一蓄能器和第一液压马达,所述补偿液压回路包括第二定量泵、定差减压阀、二位电磁换向阀、电液伺服阀和第二液压马达,所述行星齿轮组件包括太阳轮、内齿圈、多个行星轮和行星架,所述控制检测模块包括控制器、用于检测所述绞车转速的第一传感器和用于检测所述绞车的缆绳张力的第二传感器。实现提高深水吊装升沉补偿液压系统的补偿能力和补偿精度,并降低能耗。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悬浮式甜菜切顶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尤其是一种悬浮式甜菜切顶机。包括机架和主动轴,主动轴设置在机架的前端,其中,还包括触须扶正机构、挤切机构、秧叶夹送机构和仿形切顶机构,所述触须扶正机构固定在机架的前端下部,挤切机构位于主动轴的后方,主动轴与挤切机构之间传动连接,秧叶夹送机构位于触须扶正机构的后方,主动轴与秧叶夹送机构之间传动连接,仿形切顶机构位于挤切机构的后方,挤切机构和仿形切顶机构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甜菜切顶过程中实现了对甜菜块根大小的仿形,切顶厚度根据甜菜块根大小随时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甜菜的收获效率。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医用髋臼补偿假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髋臼补偿假体,包括:体部,所述体部包括内侧面、外侧面和下表面,所述内侧面的形状与拟接触髂骨表面的形状相吻合,用于与拟接触髂骨表面接触并固定,内侧面可以是经过粗糙化处理的表面,多个钉刺状突起便于增加初始稳定性;所述外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孔,孔内可带螺纹;所述下表面的弧度与髋臼内软骨表面相匹配并可形成连续表面;顶部,所述顶部与所述体部呈一定角度连接,为刃板结构,用于插入髂骨中固定;锁定螺钉,所述锁定螺钉通过安装孔将体部固定在髂骨上。本发明髋臼补偿假体植入后可起到辅助负重,传导应力,代替发育不良部分的骨骼,阻挡股骨头上移的效果。本发明植入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易于更换及翻修处理。
青岛大学 2021-04-13
动压悬浮式迷你泵系列
1 成果简介迷你泵是指叶轮直径为 5-50 毫米的叶片式泵,属于泵类产品大家族的新成员。迷你泵由于具有质量轻便、空间尺度小巧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超小型流体机械。 清华大学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了多种新颖的迷你泵。动压悬浮式迷你泵采用无轴式转子的设计概念,突破了传统泵产品的局限性。该成果结合了先进的水力设计技术和液体动压悬浮支撑技术;研制的样机经实验验证,运行安静、稳定、可靠,长期运转无温升现象。系列迷你泵的主要特征参数:转子直径 5-36mm,整机质量 120-420g,运行流量 2-30L/min,扬程 1-100m。 该项目拥有 7 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四项获得授权( ZL 200410009947.5、 ZL200610002134.2、 ZL 200710062857.6 和 ZL 200910084273.8),三项专利正处于实质性审查阶段( 200910084271.9、 201210140436.1 和 201310117219.5)。2 应用说明动压悬浮式迷你泵具有内部流动与外界完全隔离、无磨损部件、轴向力自动平衡等优点,可在医疗器械、精细化工、临床医学、医药、精密机械、新能源、环保、电子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该泵将首先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设备(或植入式人工心脏),或作为航天系统的控制设备进行应用推广。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水平不断提升,该泵也将在世界各国高端输送装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3 效益分析以动压悬浮式迷你泵作为人工心脏泵使用为例说明: 在小规模生产阶段(单件加工生产方式),每台套动压悬浮式迷你泵的成本约为 8000元;实现量产后,每台套泵的成本可控制在 2000 元之内。目前,国际上人工心脏泵的售价均在 8-10 万美元。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医疗水平较低,大量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使得我国潜在心衰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多; 而随着全球社会的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致命性疾病,给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带来了更严重的威胁。所以,我国自主研发功能稳定可靠、价格相对低廉的人工心脏泵产品,可以为我国成千上万的心衰患者带来福音,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4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或联合进行商业化开发。5 项目所属行业领域先进制造。
清华大学 2021-04-13
一种色散补偿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色散补偿装置,包括前透镜组和后透镜组, 前透镜组和后透镜组组成开普勒望远系统,所述前透镜组的焦距 ffront 和 所 述 后 透 镜 组 的 焦 距 fback 存 在 以 下 关 系 : <img file=""DDA0000711078600000011.GIF"" wi=""211"" he=""155"" /> 其 中 , λ 为 光 波 长 , <img file=""DDA000071107860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聚苯胺纤维技术
纳米聚苯胺纤维在防腐涂料、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超重力旋转床作为一种新型反应器,在化工过程强化等领域具有总要的应用,且无明显放大效应。采用超重力法制备纳米聚苯胺纤维,具有反应速度快,产品形貌均一,长径比大,分散性好等特点。目前已达到中试水平。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超重力场下制备复合陶瓷涂层技术
一种在超重力场中制备纳米和纳米复合陶瓷涂层的方法,涉及纳米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将制备好的复合陶瓷涂层的溶液注入离心装置,离心桶的转速逐渐调到1000~20000转/分钟,保持1~100分钟,之后在稳定的转速下,逐渐分级提高加热炉的温度到200~1000℃,保温10~600分钟,接着冷却到室温。通过在离心装置中产生的超重力场,使溶液中的胶粒、化学沉淀物,以及陶瓷粉、陶瓷纤维、金属粉、金属纤维受到一个与基体表面垂直的力,挤压到样品表面,并通过温度逐渐上升,使溶剂挥发掉,沉积物发生热解、氧化、烧结等过程,从而形成结构、成分和厚度可控,且结构致密的纳米陶瓷涂层,以及纳米陶瓷与微米的陶瓷粉、陶瓷纤维等复合的各种陶瓷涂层。金属管内制备出Al2O3-SiO2纳米-微米复合陶瓷涂层、Al2O3纤维-SiO2复合陶瓷涂层,在平面材料表面制备出多种纳米-微米复合、陶瓷纤维复合的各种厚度可控的陶瓷涂层。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大型铝合金铸件反重力铸造工艺与装备
铸造方法、铸造设备、铸件热处理工艺控制四个方面 进行了研究和攻关,开发了 10项新技术,解决了国防工业领域一系列重 要构件的制造技术难题。其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铸造铝合金的冶炼与 熔体处理技术,大型复杂薄壁铝合金、镁合金结构件的反重力铸造,系 列化反重力铸造设备,以及其它铸造工艺与辅助料的配料。性能指标: 1. 从数10kg到2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智能建筑重力给水监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建筑重力给水监控系统,对楼顶重力给水水箱的水位进行监测,每个水箱从高至低依次设有超高水位、停泵水位、启泵水位和超低水位,通过四个液位传感器进行采集,当高、低水位超限时,启动水位报警器,根据水箱水位的高低启动主给水泵给水箱注水,通过检测电路监测主给水泵的工作状态,当主给水泵出现故障时,启动备用给水泵,若备用给水泵出现故障,启动故障报警器进行报警,实现智能化功能,有效提高重力给水的科学管理水平,减轻劳动强度,保证用水质量和节约能耗。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电网先进无功补偿与控制技术
一、 项目简介随着大电网技术和智能电网的发展,静止无功发生器(SVG)、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及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已成为当今电网侧和负荷侧主流无功补偿和电压控制元件。该项研究成果包含35KV/10KV/6KV电压等级的SVG、SVC和TSC的控制与成套技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包含多项专利技术,已在电网变电站/所、大型工业用户、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应用领域取得多个工业化运行业绩,是电力电子技术与电网运行技术相结合的先进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基本元件。二、 市场前景(应用领域、市场分析)SVG、SVC和TSC是电网侧无功潮流调节和电压水平控制的先进设备,也是负荷侧功率因数提高和节能增效的理想装置。按行业经济分析机构提供的资讯,2012年该行业市场总额为40亿元,预计2013年将达到70亿。同时,随着电力运行要求的不断提高,该行业呈逐年递增趋势。三、 规模与投资需求(资金需求、场地规模、人员等需求)按年产值1亿元计算,生产流动资金预计为5000万,生产场地面积不少于3000m2。生产与技术人员约100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从事相近行业不少于3年的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四、 效益分析按第五项投资与生产规模,年利润不低于2000万。五、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电子邮箱)张福民 李占凯 联系电话:13820777617 电子邮箱:abcd4907@126.com(李占凯)六、 高清成果图片3-4张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329 3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