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心血管微创手术磁导航技术
心血管微创手术磁导航技术是指手术者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操作由两个半球形的永久磁体和推进系统组成的设备,利用磁场来引导导管行进的方向,从而对一系列复杂多变、危险系数大、常规介入手术方法失败的多种心脏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心血管微创手术磁导航技术是指手术者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操作由两个半球形的永久磁体和推进系统组成的设备,利用磁场来引导导管行进的方向,从而对一系列复杂多变、危险系数大、常规介入手术方法失败的多种心脏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国内外多项病例报告显示,该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射线暴露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各种介入手术的成功率,扩大了介入手术的适应病症范围,同时减少了手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潜在的风险。 由于磁导航系统价格昂贵,一个配备有磁导航系统的电生理导管室的造价是常规电生理导管室的3倍左右,这是磁导航系统在国内普及遇到障碍的原因之一。此外,传统的磁导航技术中,实现一个磁场坐标的定位需要同时使用三个单轴磁场传感器,且传感器与计算机通过有线连接,这种方案限制了磁导航的定位精度,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因此,如何对现有磁导航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使其成本降低的同时还能让手术更加精准,过程更加简单,是未来国内磁导航需要攻克的难题。 图1 单器件实现三维磁传感原理 图2 系统框图 三、技术优势 本成果提出的磁导航技术方案中,一个磁场传感器便可以实现三个方向的磁场感知,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集成度,极大地缩减附有传感器端的导管尺寸,同时利用无线传输技术使心脏微创介入手术变得更加简单。 性能指标 线性度范围:x方向:±20Oe,y方向:±20Oe ,z方向:±20Oe; 灵敏度:x方向:377V/A/T,y方向:345V/A/T ,z方向:625V/A/T; 线性度误差:x方向:2.3%,y方向:2.9% ,z方向:3.3%。 四、专家介绍 游龙,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旋电子器件及系统课题组组长。自2001年起一直从事自旋电子技术国际前沿课题包括磁记录、磁传感和磁逻辑等领域相关的物理、材料及器件研究。近五年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在非挥发性随机存储器、自旋神经形态器件、自旋逻辑计算电路、自旋信息安全芯片和磁场传感器等领域开创性地提出了多项重要的新技术概念和设计方案,尤其首次实现了使用单个器件对三维磁场的探测以及存储。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lectronics,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PNAS), Nano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7
磁助光催化污水处理装置
项目简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助光催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电动机、反应器、磁线圈、旋转 装置、高梯度磁分离器和磁絮凝剂回流泵,在反应器内部设置有旋转装置和紫外灯组, 旋转装置上设置有磁铁条组和刮泥板。污水从反应器进水管进入,磁性光催化剂在紫外 光照射下,通过磁铁条的搅拌和磁场作用与污水反应,达到处理污水的效果。 性能指标 (1)净化效果好,本发明使污水中的污染物通过磁场、光催化、絮凝等作用得到有 效地去除,对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好,去除率 90%以上;(2)成本低,能耗约是同等处理 规模的传统设备能耗的
江苏大学 2021-04-14
磁絮凝污水处理反应器
项目简介 本成果属于污水处理设备,具有磁絮凝反应器,该絮凝反应器主要由产生磁场的线 圈和反应容器两部分组成,线圈为横向和纵向两套,通过时序控制器的运用,可有效控 制这两套线圈连续间接运作。该磁路接有脉冲直流电源,线圈中电流方向不断改变,两 套线圈又可产生相反的两个方向磁场。在线圈外套有轭铁和冷凝装置,轭铁用来固定线 圈和防止磁外漏;冷凝装置同冷凝水来控制线圈工作时温度。反应器主要分为反应区、 缓冲区、和沉淀区,外部配有加药系统,来投加絮凝剂。该装置能长
江苏大学 2021-04-14
新型粉煤灰基磁絮凝剂
高浓度污水的絮凝沉降处理中,往往会遇到泥化程度高、难以沉降的问题,将磁性力场引入絮凝工艺,可望增强絮团沉降动力,提升污水澄清效果。磁性絮凝剂是将磁种材料与絮凝剂基体复合,形成集磁性与絮凝特性与一身的复合絮凝剂,在高浓度工业污水、矿物洗选废水、生活污水的磁絮凝处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小学科学资源箱磁现象资源箱
磁现象资源箱  型号:QWC1210   实验清单: 判断磁极实验    判断磁性实验 磁悬浮实验        小车磁力作用实验、 电磁铁实验
青华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复杂结构耦合损耗因子的预示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杂结构耦合损耗因子的预示方法,将系统切割成连续耦合的子系统,并对子系统在耦合边上的边界条件进行近似,分别建立耦合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并对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提取模态数据,利用两个子系统耦合边的应力模态振型和位移模态振型计算模态相互作用的功,利用双模态方程法预示结构的耦合损耗因子。本发明结合了有限元法和双模态方程法预示复杂结构的耦合损耗因子,使用有限元法得到耦合边处的位移和应力模态振型、子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模态质量,通过计算耦合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功,再结合双模态方程法得到耦合损耗因子,能够准确且高效地预示复杂结构的耦合损耗因子。
东南大学 2021-04-11
粉煤成型及催化热解-活化耦合多联产技术
煤是一种廉价的、使用量最大的、短期内无法替代的能源。随着机械化采煤技术的普及,煤炭在开采过程中的块煤率降低,粉煤、末煤率却高达 40~60% 以上。粉煤与块煤的价格相差甚远,如不加以合理利用,会给煤炭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周安宁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这一现状及粉煤热解加工利用难题,成功开发了新型粉煤成型技术及连续式梯级热解 - 活化耦合多联产移动床(自有专利技术),在实现粉煤热解加工利用的同时,多联产兰炭(或高附加值的活性炭)和氢气。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 2 项,发表论文 10 余篇。目前该成果已进入中试开发阶段。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强耦合作用钼基金属杂化材料研究
新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是当今世界解决目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核心途径。廉价的电解水产氢催化剂和高容量的储能材料成为大规模推广此类新能源技术的关键。对于电解水产氢而言,贵金属铂基催化剂的产氢活性最好,但其资源有限,无法推广使用。相比而言,非贵金属钼基材料以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表现出优异的分解水制氢活性,但存在导电性低及材料团聚问题,这导致材料活性位点暴露少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性问题,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强耦合作用钼基金属杂化材料的制备新策略提升电催化产氢性能,并发现强耦合材料对于储钠展现了优异的容量、倍率和稳定性。
北京大学 2021-02-01
基于强耦合变压器的电流提升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博士生张净植在2018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上发表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强耦合变压器的电流提升技术”,初步实现了用一款芯片覆盖多个频段,让5G通信“全球通”变成了可能。2015年,张净植的导师康凯正承担国家5G技术方面的一个重大专项,他有机会参与其中,负责频率源方面的部分研究任务。而正是这次研究,让他将目光锁定在了5G芯片上。张净植发现,目前不同国家划分的应用于5G通信的频段各不相同。比如,中国用的是24.75GHz~27.5GHz和37GHz~42.5GHz频段,美国用的是27.5GHz~28.35GHz、37GHz~38.6GHz和38.6GHz~40GHz频段,欧洲用的是24.25GHz~27.5GHz频段,日韩则采用26.5GHz~29.5GHz。也就是说,如果5G手机的芯片不支持这么多不同频段,出国后就无法正常通信了。相对于当前使用的4G技术,5G技术在吞吐率、时延、连接数量、能耗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就像美国运营商Sprint新任总裁和即将上任的CEO迈克尔·康贝斯在今年的摩根大通全球技术、媒体和通信会议上所说的,如今的4G网速平均只有30MB/秒,而5G提供的网速将是它的15倍。因此,学界和业界都对5G给予厚望。张净植的研究成果,就是两方小小的“通用芯片”:大的芯片只有910微米×920微米(1微米=10-6米),小的芯片为700微米×670微米,面积都小于1平方毫米,大小相当于一根绣花针的横截面。但这种小芯片却具有“兼容并蓄”的“宽广胸襟”,极大地提升了注入锁定倍频器的工作带宽,即“基于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超宽带注入锁定倍频器”,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解决5G芯片在不同电磁频段“水土不服”的难题而专门设计的。在与业界最先进技术的比较中,该技术在仅消耗两倍功耗的情况下,将工作带宽提升了5.2倍,同时还解决了毫米波频段中“低相位噪声信号源的大带宽设计”难题,为毫米波领域超宽带低相位噪声信号源设计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对5G通信的高频段多频带应用有着实际意义。左边是差分输出芯片,是核心电路的验证模块;右边是正交输出芯片,是完整的、可以用于5G系统的芯片。原文: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5/412885.shtm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力与位移耦合控制的新型汽车动力转向系统
力与位移耦合控制的新型动力转向系统属于一种新型电动转向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设计领域。汽车动力转向是人车路闭环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是影响汽车主动安全性和驾驶员转向感觉的关键问题。如何有机融合驾驶员转向感觉与汽车主动安全性,使转向轻便性与转向路感协调统一,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动力转向系统设计的技术难题和产业化的技术瓶颈。本项目立足前沿,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创新性地研制出基于力与位移耦合控制的新型动力转向系统,不仅能实现汽车转向轻便性和驾驶员路感的完美融合,而且还能使汽车的安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237 2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