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XM-624腰椎附脊髓与马尾神经放大模型
XM-624腰椎附脊髓与马尾神经放大模型   XM-624腰椎附脊髓与马尾神经放大模型由腰椎脊髓与马尾局部的冠状剖面两部件组成,显示脊髓腰骶、脊髓圆锥、终丝、马尾以及椎间孔、腰神经和硬脊膜等结构。 尺寸:放大,13.5×16×17.5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625胸椎附脊髓和脊神经放大模型
XM-625胸椎附脊髓和脊神经放大模型   XM-625胸椎附脊髓和脊神经放大模型显示胸椎与脊髓的局部形态和脊神经组成以及硬脊膜等结构。 尺寸:放大,9×18.5×18.5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626颈椎附脊髓和脊神经放大模型
XM-626颈椎附脊髓和脊神经放大模型   XM-626颈椎附脊髓和脊神经放大模型显示颈椎、椎动脉与脊髓的局部形态和脊神经组成以及硬脊膜等结构。 尺寸:放大,10×20×16.5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NMT新冠肺炎神经损伤研究工作站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全球抗疫,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中国的疫情目前已得到有效抑制,但全球的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尽全力向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的经验和成果,这充分显示出大国的奉献与担当,同时彰显了为人类命运的共同繁荣而奋斗的精神。       但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新冠肺炎的科技斗争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任重道远,尤其是在研究技术及方法的竞争上更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NMT联盟的会员单位,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响应国家对于生物安全的政策。在短时间内,利用20多年的技术积累,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隆重推出: 《NMT新冠肺炎神经损伤研究工作站》系列产品!   应对挑战: 1)活体组织器官水平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细胞神经元的生理状态,以及对药物的生理反应,与脑组织中神经元真实生理信号的差异,已逐渐成为神经研究中的瓶颈。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活体脑片的检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研究手段的空白。 2)非损伤性检测:神经研究中常使用的如膜片钳技术,在检测过程中会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进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信性。NMT可不接触神经元、脑片,实现对进出离子、分子信号的检测,极大提升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高效:在利用NMT对神经元、脑片的离子、分子信号的研究过程中,因检测过程不接触样品,无需操作形成高阻封接,显著提升了实验效率。 分类及用途: 1)《NMT新冠肺炎神经损伤研究工作站》(型号:NMT-NIR-1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2)《NMT新冠肺炎神经损伤研究工作站》(型号:NMT-NIR-2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NMT新冠肺炎神经损伤研究工作站》(型号:NMT-NIR-100) 应对挑战: 1)活体组织器官水平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细胞神经元的生理状态,以及对药物的生理反应,与脑组织中神经元真实生理信号的差异,已逐渐成为神经研究中的瓶颈。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活体脑片的检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研究手段的空白。 2)非损伤性检测:神经研究中常使用的如膜片钳技术,在检测过程中会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进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信性。NMT可不接触神经元、脑片,实现对进出离子、分子信号的检测,极大提升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高效:在利用NMT对神经元、脑片的离子、分子信号的研究过程中,因检测过程不接触样品,无需操作形成高阻封接,显著提升了实验效率。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新冠肺炎神经损伤研究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Na+、Ca2+、Cl-、O2、H2O2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 《NMT新冠肺炎缺氧损伤研究工作站》(型号:NMT-NIR-200) 应对挑战: 1)活体组织器官水平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细胞神经元的生理状态,以及对药物的生理反应,与脑组织中神经元真实生理信号的差异,已逐渐成为神经研究中的瓶颈。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活体脑片的检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研究手段的空白。 2)非损伤性检测:神经研究中常使用的如膜片钳技术,在检测过程中会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进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信性。NMT可不接触神经元、脑片,实现对进出离子、分子信号的检测,极大提升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高效:在利用NMT对神经元、脑片的离子、分子信号的研究过程中,因检测过程不接触样品,无需操作形成高阻封接,显著提升了实验效率。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新冠肺炎神经损伤研究和研发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Na+、Ca2+、Cl-、O2、H2O2 1.4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检测时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大气压、海拔、经纬度 1.5配备新指标拓展功能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以及检测时的环境参数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陈红波、程芳研究团队在免疫抑制新靶点 发现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研发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LAG-3和PD-1是两个潜在的器官移植免疫排斥治疗靶点,成功制备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FGL1/PD-L1双靶点外泌体,发现其能够在小鼠异体心脏移植模型中有效减轻移植排斥,展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山大学 2022-05-31
一种基于人工免疫与行为特征的垃圾邮件识别方法
成果描述: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公开了一种邮件行为特征库生成方法、垃圾邮件判断方法、垃圾邮件特征库更新方法。本发明实施采用分类已知的垃圾邮件的行为特征库生成方法,并使用生成的特征对分类未知的邮件进行判断。市场前景分析:本发明实施采用分类已知的邮件行为特征库生成方法,并使用生成的特征对分类未知的邮件进行判断。此发明方案,在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垃圾邮件具有显著优势,可为垃圾邮件过滤产品采用,具有一定的市场推广前景。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在数据库更新时,用已经识别的垃圾邮件,通过克隆变异算法实现抗体库的更新,更能适应一定时期内垃圾邮件行为特征变化趋势和垃圾邮件变化趋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一种从鸡蛋黄中提取分离免疫球蛋白IgY的方法
已有样品/n一种从鸡蛋黄中提取分离免疫球蛋白IgY的方法。  成果简介:本发明属于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鸡蛋黄中提取分离免疫球蛋白IgY的方法。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水稀释法、有机溶剂抽提沉淀法、超滤、超临界萃取、盐析、层析等方法提取分离IgY,然而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步骤多、批量小、试剂耗量大和回收率低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分离效果好,产品纯度高的鸡蛋黄免疫球蛋白IgY的提取分离方法。该方法包括先用水稀释法获得水溶性组分,再用聚乙二醇沉淀法粗提免疫球蛋白IgY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鱼类NKEF-A重组蛋白对适应性体液免疫的活化效应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NKEF-A重组蛋白对适应性体液免疫的活化效应及其应用,所述的应用为用于制备能够促进鱼类体液免疫能力的免疫增强剂,所述鱼类NKEF-A重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NKEF-A重组蛋白作为适应性体液免疫增强剂,其优点在于:(1)使用剂量小,效率高;以1:100(NKEF-A蛋白:抗原)的NKEF-A重组蛋白剂量即可发挥显著的免疫促进作用;(2)易于制备免疫混合液:NKEF-A重组蛋白是可溶性蛋白,容易与抗原混合,克服了传统矿物油乳剂类制剂不易乳化抗原的缺点;(3)安全性高;与细菌毒素或化合物制剂不同,NKEF-A是宿主自身的蛋白,不存在外源物质导入产生的潜在毒副作用。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人工免疫与行为特征的垃圾邮件识别方法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公开了一种邮件行为特征库生成方法、垃圾邮件判断方法、垃圾邮件特征库更新方法。本发明实施采用分类已知的垃圾邮件的行为特征库生成方法,并使用生成的特征对分类未知的邮件进行判断。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12
颌骨修复材料研发团队揭示纳米表面性能对骨免疫的调控机制
 纳米表面结构引导骨再生是当前骨替代修复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表面结构对成骨细胞系成骨分化的调控机制,而对成骨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甚少。本研究系统比较了巨噬细胞对不同纳米颗粒大小(16,38,68 nm)和不同表面化学成分(富含胺基的丙烯胺及富含羧基的丙烯酸)的纳米表面结构生物材料的免疫应答差异,发现纳米表面结构可以改变巨噬细胞的形态,将胞外的理化信号转入胞内,激活自噬反应,从而调控免疫微环境,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该研究从骨形成免疫微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纳米表面引导成骨”的新机制,提示通过精准控制生物材料的纳米表面结构,可靶向调控免疫细胞,营造有利于骨形成的免疫微环境,最终实现纳米成骨,为纳米骨生物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山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 22 23
  • ...
  • 36 3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