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冠
病毒
受体ACE2的双重作用及潜在治疗策略研究
2020年2月7日,广州医科大学张玉霞、张彦及中山大学罗海彬在medRxiv上发表题为“ACE2 expression by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viral infection, immunity and energy metabolism”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分析来自对照受试者和患有结肠炎或炎性肠病(IBD)的受试者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发现结肠细胞中ACE2的表达与调节病毒感染,先天和细胞免疫的基因正相关,但与病毒转录,蛋白质翻译,体液免疫,吞噬作用和补体激活负相关。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4-10
揭示microRNA-122在肝细胞抗
病毒
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了肝脏特异性的小分子非编码核糖核酸microRNA-122在肝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microRNA-122通过抑制RTK/STAT3信号通路赋予肝细胞强有力天然免疫功能的核心机制。 在肝癌细胞HepG2中导入microRNA-122可以极其显著地增强细胞应对各种病毒核酸(包括HCV和HBV)的天然免疫反应。研究发现microRNA-122可以直接靶向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RTK),从而降低了HepG2细胞中STAT3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更有趣的是,他们发现STAT3可以直接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IRF1的表达,STAT3酸磷酸化水平的下调解除了STAT3对干扰素转录激活的抑制,从而使得干扰素信号通路在病原体入侵时能迅猛激活。该研究揭示了在肝细胞中miR-122–RTKs/STAT3–IRF1–IFNs通路调控干扰素表达的重要途径,阐明了微RNA对肝细胞等非免疫细胞天然免疫能力调控的新机制。 成熟肝细胞中microRNA-122表达量极其丰富,因此在遇到病毒侵害时可迅速启动天然免疫应答,这种强健的天然免疫能力对于肝细胞是必不可少的,一旦肝细胞中microRNA-122含量不足(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可导致microRNA-122表达下调),就会导致肝细胞天然免疫能力大幅下降,更容易被病毒入侵。以上这些发现对于病毒慢性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特别是癌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山大学
2021-04-13
用于复杂环境下的耐久型黏附剂对新冠
病毒
的捕杀研究
该项目由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张天柱研究完成。本项目将首先利用PDMS和PTFE为基本原料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制备基本的粘合剂,再利用适当的交联剂进行原位交联进一步提升粘合强度,同时在其中添加具有光催化灭活病毒功能的TiO2 NPs,最终所获得纳米复合材料PDMS/PTFE/TiO2粘附体系,不仅有望在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持续有效地粘附2019-nCoV病毒,而且由于TiO2NPs的存在,又进一步在光照下对捕获的2019-nCoV病毒实施杀灭。该粘附体系的操作方便和简单,有效工作时间可长达1年以上,期望能够满快速抑制2019-nCoV传播的迫切需求。该PDMS/PTFE/TiO2黏附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涂敷在各种基体的表面,如棉织品、化纤织品、塑料网和金属基材表面等,悬挂于公共场所(火车站、地铁通道、机场、商场等)的适当位置,通过对2019-nCoV病毒的捕杀将能够十分有效地阻止2019-nCoV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该项目将显著提高公共出行场所病毒传染的抑制水平,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提升我市的公共卫生健康水平。可向湖北省等疫区提供批量供货,从公共卫生预防的角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作为低成本、可长期储存的公共卫生健康保障物资进行战略储备。本项目所产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必将极大增强我国在公共场所防止病毒扩散的技术实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人流密集的大型超市、大型医院门诊、大型宾馆、大型食堂餐厅、车站候车室、火车和汽车车厢等都有应用本技术和产品的必要。在每年秋冬之际,进行早期防治,避免疫病大面积传染,维护医护人员、公务人员与广大国民的身体健康,挽回消费行业经营停滞的损失,造福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千百万家庭,维护城乡居民的安全出行,从而有利于全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检测水貂星状
病毒
的RT-PCR引物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水貂星状病毒的RT‑PCR引物及其检测方法,参照GenBank收录的水貂星状病毒ORF1b基因序列(序列号分别为GU985458.1、NC_004579.1、AY179509.1)保守区,分析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根据设计的引物,探索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水貂星状病毒RT‑PCR方法敏感性强,特异性高,能够快速的检测水貂星状病毒。本发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性,能够用于水貂星状病毒的检测。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腺
病毒
载体表达 1 PD-1 单抗基因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已有样品/n目前在临床上,两种PD-1单抗的使用剂量为2-3mg/kg,每2-3周静脉输入,历时30-60分钟。使用剂量大且频繁。同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过程繁琐,要求严格,导致单抗的价格昂贵,使受益于该单抗的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受到极大限制。由于腺病毒制备、纯化简单、产量高、安全性好、外源表达时间长等特点,因此我们研发的腺病毒表达PD-1单抗制备简单、成本低、疗效好、使用方便,可充分满足临床病人的需求。我们研发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表达PD-1单抗为临床相关肿瘤的治疗与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手段,并具有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流感
病毒
NA亚型多重探针组合荧光定量 RTPCR 分型试剂盒
该试剂盒提供了一种禽流感病毒 NA 亚型 RT-PCR 单重检测引物组,以及禽流感病毒NA 亚型 RT-PCR 多重检测引物组与禽流感病毒 NA 亚型 RT-PCR 多重检测试剂盒,其中禽流感病毒 NA 亚型 RT-PCR 多重检测引物组包括 3 组禽流感病毒 NA 亚型 RTPCR 检测引物组,每组禽流感病毒 NA 亚型 RT-PCR 检测引物组包括一对特异性引物对和一个荧光基团标记的探针。该试剂盒只需要同时进行 3 个体系的荧光定量 PCR,根据 CT 值就能直接判断出 NA 亚型,实验流程更加
扬州大学
2021-04-14
EV71
病毒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EV71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及应用。该杂交瘤细胞株,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名称为杂交瘤细胞A7-E3,保藏号为CCTCC?No.C201123。本发明给EV71病毒抗原检测以及捕获法进行抗EV71病毒IgG、IgM的检测提供一种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优质的抗体。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用于检测奶牛四种遗传
病
的核酸质谱的检测产品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以同时检测奶牛是否具有脊椎畸形综合症(CVM)、白细胞粘附缺陷症(BLAD)、尿苷酸合酶缺乏症(DUMPS)、瓜氨酸血症(CN)四种遗传病的引物系统。基于该引物系统所制备的产品,能实现同时对奶牛CVM、BLAD、DUMPS、CN四种遗传病基因相关的4处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能够同时联合检测以上遗传病和奶牛A2基因型的检测方法及其检测产品,该联合检测的结果可用于指导健康奶牛的筛选、育种等。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针对肥胖型的 II 型糖尿
病
药物 1.1 类化药新药分子 CP0269 的开发
本项目基于 II 型糖尿病热门研究靶点 C-Jun NH2-Terminal Kinase (JNK)的蛋白活性口袋的结构为基础,设计与合成了超过 60 个化 合物的类似物,通过细胞试验筛选和 II 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验证, 筛选得到候选药物分子 CP0269。该分子与模型对照组和阳性药物二 甲双胍给药组相比,显示出来良好的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胰岛 B 细 胞的药效。通过成药性评价预实验显示 CP0269 具有良好的成药性: CP0269 合成与纯化工艺简单,能得到大量,质量可控的原料药;药 物灌胃口服,吸收与起效迅速,长期毒性预实验显示了该化合物具有 良好的安全性。 技术创新点: CP0269 是以 JNK 为靶点设计的抗 II 型糖尿病的药物分子,一旦 开发成功,将成为首次以 JNK 为靶点的抗 II 性糖尿病的药物分子。 属于 First in Class。 市场应用前景: 在当今社会,II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依然在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 造成了肥胖人数的增加,肥胖可能导致机体炎症,从而影响胰岛 B 细 胞的存活于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因此,肥胖已经慢慢成为 II 性糖尿病 的发生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这种肥胖型 II 型糖尿病的药物,临床上一般采取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CP0269 一旦开发成功,将会 针对这一日益增长的适应症占据市场,表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合作方式: 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合作,既可与企业联合研发后续工作,也可 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进行合作,或是其他方式均可。 已获得的知识产权: 一种化合物及其用于制备 II 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应用(专利号: 201710941613.9)
南开大学
2021-04-13
新型无痛光动力治疗皮肤
病
关键技术及转化——新型实时可控无痛光动力治疗智能系统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一种药械联合的新型靶向疗法,治疗非黑素性皮肤肿瘤、痤疮、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皮肤病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但ALA-PDT治疗过程伴有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感受,是业界公认的ALA-PDT治疗瓶颈。此项目团队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王秀丽教授带领下,长期致力于ALA-PDT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国内外率先掌握了“无痛ALA-PDT关键技术”,形成相关成果申请国家专利,并将其转化生产出第一代无痛光动力治疗仪用于临床治疗。在此基础上拟进一步打造个性化、智能化、便捷的新型无痛ALA-PDT,降低对专业医师的依赖程度,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无痛ALA-PDT扩大推广应用,引领“ALA-PDT无痛治疗新时代”。第一代无痛光动力治疗仪图片 团队已将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总结关键技术并将其推广至全国2000多家医院,直接获益患者逾100万人次。第二代治疗仪
同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29
30
31
...
35
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