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羿飞工程投影球
        无缝一体成型:国际首创的独有一体成型技术,使整球浑然一体。         亮度增强:独有的球形显示亮度增强技术,能使球幕投影亮度提高60%以上。         多机叠加:强大的多机叠加功能,是羿飞在球形投影领域的一大技术创新,可使球幕产生双倍至多倍的高流明亮度效果。         高性价比:羿飞可以实现业内最高性价比的0.66米-8米各种规格的球形显示系统。 操作简单、耗能低:球形显示产品操作简单、易学,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操作。         多种规格,满足不同需求:当使用场合、场地、目标人群等因素不同的情况下,可选用球幕配置也不同,我们可以为客户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现场环境制定最适合的球形显示方案。         无缝/微缝球幕规格:         硬质无缝内投球目前有直径:0.66m、0.8m、1m、1.2m 、1.5m 、1.8m         软质微缝内投球目前有直径:2m 、2.5m、3m、4m、6m 、8m、12m 、15m、20m 、25m
无锡羿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北京国瑞维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国瑞维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长期致力于无线电安全保障领域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并提供相关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作为技术依托,拥有一批优秀的博士、硕士作为核心研发力量,在考试无线电安全保障领域首创了“侦测引导阻断”的先进技术体制,并自主研发出一系列产品和多样化的作弊防控解决方案,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ISO9001、ISO14001、ISO18001等各项体系认证。 经营范围: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销售自行开发后的产品、电子产品、机械设备、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产品设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北京国瑞维讯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7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00年以来,实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覆盖,已4次获得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最高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年一届)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及江苏省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1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20029人,其中本专科生11179人、研究生8323人、留学生462人;在职教职工190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2人。学校荟萃了医药领域众多知名专家,走出了10位院士和一大批药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81人次。 学校致力于建设以“药学+X”为牵引、“新药科”和“大药学”为特征,医药、农药、兽药融合发展,面向世界一流的“现代药学学科体系2.0”。现有16个院部,31个本科专业(类),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药学),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获评A+。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龙头学科药学和中药学继续保持优势,均取得优异成绩。2025年1月,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生态学、免疫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11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位列全球第13位(万分之0.955),亚洲高校第1位。在2024-2025US 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全球第4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学科排行中,学校药物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位。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共有4个学科上榜,其中药学学科排名国内第1位,成为“冠军学科”。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提升新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建有“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创新平台,实现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领域科研平台的全覆盖,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学术合作关系。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朝着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为谱写全民健康新篇章不懈奋斗。
中国药科大学 2021-02-01
杭州维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维讯机器人(VisionRobot)坐落于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是一家自主研发生产智能机器人的创新技术企业,提供工业领域的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和教学领域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设计一体化解决方案。 公司主要产品有:工业机器人、智能视觉系统、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智能制造数字化设计仿真软件、工业4.0生产线解决方案。 公司以机器人本体设计与运动控制的核心算法为基础,对工业自动化各学科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类与分析,设计了基于工业机器人为载体的系列工业自动化应用实训设备,产品形态包括实物设备、虚拟仿真软件、半实物设备。产品覆盖:教育领域的工业自动化、电机一体化、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训练以及工业领域的工业4.0工厂系统集成。 公司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致力于将工业现场应用技术带入高校实验室。通过先进理念的虚拟仿真技术为学校提供与工业应用现场相同的训练环境,在校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公司成立至今先后荣获了国家高新企业、软件企业、省研发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申报通过了十几项软著和专利。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依靠领先的研发能力、稳定的质量、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
杭州维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7
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学校2015年成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6年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首批立项的地方高校之一。学校由位于渝中区的袁家岗校区和位于重庆大学城的缙云校区组成,校园总面积2650亩,其中缙云校区占地2100亩。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367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961人,本科生18436人,留学生664人。学校具有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2020年3月,科睿唯安发布),4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2个重庆市“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等学科排名全国前列。学校设有21个学院(系),并设立研究生院。开设36个本科专业。现有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临床医学专业已通过临床医学国际专业认证,口腔医学、护理学专业已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现拥有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现有各类教师4500人(含临床教师35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国家“万人计划”专家、“973”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全国名中医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5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英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人才400余人。学校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4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平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部委级平台个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省级平台33个。另有7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与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的20个国家和地区的44所教育或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国际名校;与英国莱斯特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正式启动,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获批的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全国4个临床医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同时,与复旦大学、西南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长学制医学生的联合培养。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9所(综合性医院5所,儿童医院、口腔医院、康复医院、中医院各1所)。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第二医院连续8年入选“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百强(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18年分别排名第59位、第67位、第98位。各直属附属医院共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8个,编制床位11000余张,年门诊量1035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40万人次。此外,学校还有2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24所教学医院,分布在重庆、成都、西安、深圳等地。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2-01
徐州医科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坐落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是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在近60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发扬“艰苦创业、不断创新、勇于创优”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铸校 ”的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型发展、选择性优秀、关联性拉动”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整个淮海经济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也是该地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 学校1958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198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今年有2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面向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临床医学、生物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药学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形成了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证有效期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一批省部级奖项;获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多项,以及一批省级品牌专业、重点专业(类)、精品课程和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建有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省优势学科群,其中临床医学学科ESI排名全球前1%;获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余项;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近千篇,其中在美国科学院刊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 学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快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一批优秀教师和团队。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塔夫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韩国延世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韩国乙支大学等高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此外,学校还多次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麻醉学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在全国率先创设麻醉学本科专业,并建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麻醉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麻醉学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麻醉学学科先后获评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和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江苏省麻醉研究所均挂靠在我校。学校主办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原《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学校因此被誉为“中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质量为生命线,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医疗卫生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当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秉承“以德载医、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按照“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团结一致,鼓足干劲,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先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徐州医科大学 2021-02-01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学校是江苏省属重点建设高校。2015年9月,获准成为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与省政府共建医学院校。 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1个独立学院——康达学院。拥有23所附属医院和50多所教学医院。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学校编制专任教师884人。有教授212人、副教授303人,有博士生导师730人、硕士生导师2405人(含附属医院)。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 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3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工程、人文医学、健康政策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学位授权点已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全国54所参评高校中获评A+等级。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免疫学、社会科学总论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是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学校设有26个本科专业和3个“5+3”本硕一体化专业。目前,在校生总数为1.7万多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医学模拟教育中心(MSC)和自主学习中心以及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建有江苏省唯一的省级卫生政策智库健康江苏研究院以及省内唯一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 “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近百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成果奖4项,发表SCI论文9236篇,论文数量及论文影响因子均呈显著增长。2018年,我校获得29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数位居独立设置医科大学第1位。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现已建成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建高校教学实验室、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主编6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学校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得到8年最长认证周期。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建有江宁校区、五台校区以及康达学院连云港校区。江宁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占地面积1300亩,是行政、教学和科研中心。五台校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南麓,占地120亩,是临床教学和研究中心。学校馆藏图书文献资料丰富,拥有中文(外文)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全文电子期刊共一千多万册,是江苏省医学图书中心馆和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医学文献中心。学校主办有11种学术期刊。 近年来,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建立形式多样的联系与合作。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双边合作、学术交流关系。学校于2002年恢复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有在校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800多人。 进入“十三五”,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凝心聚力、统筹施策、开拓创新、改革攻坚,全面启动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努力把学校建成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2021-02-01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概况 西南医科大学建于1951年,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4年起开展留学本科生学历教育,2010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学校占地2011亩。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8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博士300余人,正教授近300人,副教授300余人。拥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四川省“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60余人次。硕士生导师 616 人,博士生导师22人。 学校以医学为主,涵盖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28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双学位专业5个。2014年学校被列入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2016年被列入立项建设单位,临床医学是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承担了“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近2届教师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3项;教师发表教研论文700余篇。 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有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厅级科研团队18个,是“四川省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关系。举办了“中国酒城国际心血管研究高端论坛”“肿瘤医学高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为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培养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近450人,通过科研交流与人才培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学校是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图书馆是四川省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优秀图书馆。 3所直属附属医院服务川滇黔渝结合部近4000万人民健康,在“5•12地震”、抗“非典”等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其临床科研成果均在全省或全国范围推广应用,是西南四省结合区域的省级医疗中心。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2-01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护理学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美国权威的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两个著名权威榜单。学校总面积近19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养老产业研究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命文化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部)。学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设有普通本科专业33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省和港澳台地区招生。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1个。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89人,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751人,双聘院士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6所直属附属医院,12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2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两大科研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是“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湛江市医药产业联盟”、“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牵头单位或会长单位。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05项,其中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299 篇,出版学术著作47部,获国家专利授权60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185.38万册,电子图书142.77万册,电子期刊4万余册,音视频9110小时,订有及可使用的中外文数据库33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德国、芬兰、波兰、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目前已启动本科专业(中文授课)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仁爱教育厚德,校院协同精医,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张德江、胡春华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办学62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0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3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08%,在省内位居前列。近 3 年,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 86.19%、77.72%、 82.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2.44、 10.08、 12.44个百分点。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200项、省级250项。2013年至今,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90篇。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弘扬“严谨、朴实、仁爱、 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以党的领导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人文素养厚实,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的医疗卫生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截至2020年2月)
广东医科大学 2021-02-01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根据2017年国际最具权威性的四大高校综合排行榜(USNews、ARWU、THE和QS),广州医科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全球第999位,全国高校第107位。 学校下设21个学院,7所直属医院和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个研究机构,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8个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其中呼吸内科排名全国第一、变态反应科排名全国第二、胸外科排名全国第六,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学校坚持“人才立校”战略,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一批优秀教师。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44人。 学校是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0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其中5个专业排名进入全国前20强。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试点学院3个。 学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建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5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约11000人。近五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7%,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近六年,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市级以上各类纵向科研课题3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百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科技奖励约40项;在包括《Nature Medicine》、《New Eng J Med》、《Lancet》在内的世界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约5000篇。冉丕鑫教授团队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早期干预”项目荣获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噻托溴铵对早期慢阻肺疗效获确认”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刘见桥教授团队关于基因编辑的研究成果——“CRISPR编辑人类胚胎有效性首次获证”入选科技日报社评选的“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合作,是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并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与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朱尔斯•霍夫曼教授深入合作,建立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 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确立了“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推进“人才立校、学科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把学校建成为一所位居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0 2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