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由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0余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奉献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校设18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现有教职工17,08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万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9人,博士生导师331人。学校校本部设有16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国家特色专业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本部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7,945人,研究生5,799人,留学生685人。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二级学科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A类(A-)、8个学科进入B类(2个B+、3个B、3个B-)。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学校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百佳医院”。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十三五”以来,主编教育部、卫健委规划教材及再版规划教材39部。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获国家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9,351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84项。获各种奖励96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精准肝脏外科技术研究,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和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心脏移植、双手移植、单前臂移植和大肠癌综合治疗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志。先后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的医学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加快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打造百年医学强校,奋力谱写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美好篇章!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21-02-01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改名为贵阳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是贵州省唯一拥有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高校。 1938年3月,为谋战时急切之需,立西南之医学基础,救济流亡学生之学业,在首任院长、我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博士的带领下,杨崇瑞、朱章赓、汤佩松、贾魁、杨济时、刘维德、洪谦、林绍文、侯宝璋、张孝骞、郭秉宽、王季午、朱懋根、李瑞麟、李漪、王志均等大批文学、医学先驱云集贵医,在室如悬磬的环境中,国立贵阳医学院应运而生,开创了贵州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 经过80年的砥砺前行,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68亩,在校全日制学生20589人,其中本科生18439人,研究生1914人,留学生236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图书馆藏书181.35万册,电子图书43万册。设有20个教学单位,35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学校及附院在职在岗职工4854人,具有博士学位39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603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二层次专家3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十层次人才2人、“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10人、贵州省核心专家7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学校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诺奖得主26人担任客座教授。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7万余名毕业生,其中研究生6862人;2011-2018年,接受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各类培训项目,累计培训209547人次。 学校拥有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拥有国家级平台3个(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部级平台27个(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等),厅级平台18个,各级科研创新团队34个。 2011-2017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79项。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成绩突出,成果斐然。与贵阳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信邦集团、益佰制药、威门制药等企业开展合作,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学校充分发挥教、研、医优势,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建立了省内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设立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8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在紧急医学救援、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药物临床试验、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还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对各种化学物、农药、医药的毒性检测工作,面向社会开展第三方法医类司法鉴定工作,积极开展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研究和咨询工作,近年来在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医药健康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数十项调研,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为贵州省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苏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先后与英、美、荷、日、韩、泰、柬及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生培养、教师交流及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中美、中英联合实验室,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贵州省“平安留学”行前教育基地。2008年以来,学校积极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并承办系列活动。2013年启动留学生教育, 2017年成为第二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院校。 2015年学校成功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以来,整合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获批贵州高校首个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贵州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认证,积极增博扩硕,不断推动“双一流”建设,成立大健康学院积极服务贵州“大健康”战略,学校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步入了新起点,开启了新征程。面向未来,贵州医科大学将搭乘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奉行“大医精诚”的精神,坚持“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建设“具有明显特色、西部一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2021-02-01
遵义医科大学
学校创建于1947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曾用关东医学院、大连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等名称。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学校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以医学为主,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省属高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口腔医学专业认证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学校由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及珠海校区三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约2515亩,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下设28个教学院系、4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建校以来,学校群英荟萃、专家云集,生理学家沈其震院士、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教授、生理学家吴襄教授、生物学家伍律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讲坛。教师队伍中,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共6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核心专家共16人;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共22个。 学校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包含30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学校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1981年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起与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2015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贵州-东盟医学教育学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内涵建设,临床医学学科2018年进入ESI全球前1%,荣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是我省近5年来唯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在贵州省“双一流”建设中,我校药学获得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立项,临床医学获得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立项。19个项目获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项目(含培育)立项。 学校依托教育部特色民族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基础药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使科研质量与数量大幅提升。近三年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14项,连续三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全省共11项),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学校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地方发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协同育人;积极与大型上市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师生员工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发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突出“弘扬长征精神,注重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坚持内涵发展,为早日建成西部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2-01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天津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政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著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朱宪彝教授为首任校长。1994年6月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正式组建成立天津医科大学。1996年12月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市属院校,2015年10月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天津医科大学积极投身于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2所医学院校之一,也是首批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2022年,获批国家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学校目前有气象台路与广东路2个校区和7所大学医院。现有本科专业20个,设有19个学院(系)和1个独立学院。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11953人,其中本科生5739人,硕士生4364人,博士生1344人,学历留学生506人。   包含大学医院在内学校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40人,其中正高级809人,副高级1749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52人次,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及青年拔尖人才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8人。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天津市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培育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26个,天津市级教学名师36人,5个教学团队和10名教师获得天津市“在抗击疫情工作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师”称号;全国模范教师1名;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49门;天津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团队、教学名师)10项;获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3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天津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教材6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基地2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专业建设类虚拟教研室;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天津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医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影像解剖与分子可视化教研室获批天津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02年和2008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2013和2014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认证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09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9项。学校于1997年正式成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国际医学院,留学生生源来自105个国家,留学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居全国医学院校前列,现有国家级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8门,天津市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5门,“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教育部首个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医学)落户学校后,已为全国54所大学的1500余名教师提供培训。   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生导师508人,硕士生导师1586人。    学校以医学科学为核心,以生命科学为依托。学校坚持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科学研究为强校之路,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医学研究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培育并传承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而不懈努力奋斗。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2-01
飞活网:移动健康网络
1 成果简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缺乏锻炼、工作学习压力加大,使人们不自觉地进入“亚健康”状态,特别是随着步入老年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的健康,推行健康概念服务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 飞活网( fihuo.com) 通过结合便携的传感器腕带、智能手机和后台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可以给人们展示长期的基本健康数据和环境数据,并用于比较和分析。关注家人和朋友的健康不再是一个梦想,可以实现在线的健康数据浏览和监控。 飞活网具备社交网络的基本交互功能, 可以轻松获得最新和最热的健康资讯;可以邀请和加入朋友的健康生活圈子,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以定制和发布个人的健康计划,并记录健康日记;可以长期保存,浏览和分析个人健康数据; 可以发布和参与健康测试,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认识; 可以提交和回答健康问题,获得贴心的健康问题答案。 飞活网还研制了计步器和健康腕带智能设备,以及相关的智能手机应用和微博应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健康数据采集、分析与共享,比如步数、距离、路线、卡路里、 脉率、血氧和营养等数据。基于健康传感器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 可以实现具有特色的健康主题服务。 下图展示了传感器设备、智能手机应用和飞活网服务的连接关系。 2013_18_12 应用说明2012 年 8 月,飞活网服务网站开始上线试运行,同时发布了 Android 平台的手机健康应用供用户免费下载,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健康应用不断收集日常的运动和健康数据,并定时上传到飞活网服务器上进行保存和处理,从而实现长期的健康数据浏览、管理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还可以进行健康指导。此外, 飞活网研制的计步器和健康腕带智能设备非常方便携带和使用,不仅能耗较低,而且可以缓存多天的数据并能通过蓝牙上传到手机,然后通过无线上传至服务器。3 效益分析目前移动健康领域发展迅速,国内外都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初创公司,各个投资机构都密切关注健康医疗领域。 飞活网的核心竞争力是为用户提供长期的健康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指导等服务。 而且, 面向不同人群开发的扩展传感器设备还可以扩展到家庭和社区等更广泛的领域。飞活网通过初步建立从个人健康数据产生、收集、存储到分析和指导的路径,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结合智能设备的制造和营销,以及增值的飞活网服务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并享受健康生活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清华大学 2021-04-13
山东中飞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中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医学教育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在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虚拟仿真及物联网实验室、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等方面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研发成果充分与临床应用相融合,以PC、移动、VR、AR、MR、全息等多种载体及形式呈现。 公司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人才队伍,优良的工作环境及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了一批年轻、有学识、具有实干精神的人才。公司有常年行业技术指导的专家顾问,还汇聚了信息化管理领域的技术精英,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现产品涵盖护理、临床、影像、检验、中医药、口腔、眼视光及基础医学等各专业。此外,公司提供实验类、技能类、课程类、资源类、管理类、整体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权威性体系化产品。技能类及实验类产品多次获得市、省乃至国家级虚拟仿真奖项。 公司根据医学院校各专业设置特点及日常教学所需,与多所高校建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合作,将院校教学资源及虚拟仿真资源有效整合。具备强大的信息管理能力、独立的课程建设体系、完整的线上教学模式、功能丰富的考试系统、新颖的课程直播互动形式及多维度的统计分析数据支持,是提高在线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打破课程行业壁垒跨时空的教研模式,是主动探索通用云端教学的新尝试,为推动医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公司紧紧把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文件的精髓要义,明确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公司创始人刘建国提出的“三个整合”理念为发展方向,努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战斗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产教融合,通过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助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山东中飞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7
南京冀飞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冀飞科技有限公司系专门从事显微镜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生产型股份制公司。公司主张把最好最合适的产品介绍给用户。公司拥有一批多年从事显微镜生产,设计及销售的人才,为客户提供显微镜的技术咨询,产品配套、人员培训,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  公司和全国各大显微镜生产厂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代理国内外多家显微镜厂家的产品。 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生产的显微镜数码相机摄影附件,品种齐全,质量优良.可为多家品牌的显微镜配套. 公司宗旨:诚信 以人为本 公司口号: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南京冀飞科技有限公司 2021-01-15
武汉曲飞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曲飞科技有限公司 2022-05-24
北京龙骞鸿讯科技责任有限公司
北京龙骞鸿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公安、武警、军队、安全、海关、公共交通安保等部门提供警用装备和技术服务。 公司专注于销售系列X射线检测和成像设备,产品主要应用于警用安检排爆和核物理研究等领域。 公司以“创新、专注、严谨”为发展理念,在提供高性能产品的同时,还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引进代理国外产品,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客户覆盖禁毒、技侦、特警、检验检疫、军队、科研院所等单位和部门。 展望未来,随着企业发展,公司将不断拓展产品品类和目标客户,争取实现规模、知名度、影响力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
北京龙骞鸿讯科技责任有限公司 2021-01-15
北京万讯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万讯科技成立于1997年,总部设在北京,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年来公司专注于高校教室信息化建设领域,在智慧教室运行、智能运维管理和融合平台应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解决方案引领行业发展,在北京、上海、南京、南昌、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郑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建立服务体系,同时与60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服务教育客户,为全国高校、高职院校客户提供物联网智能教学融合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万讯科技服务高校总数量已突破900所,其中双一流高校50多所,作为高等院校教室信息化建设的领航者,市场占有率多年保持第一。
北京万讯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2-05-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0 2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