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秸秆就地炭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针对农业废弃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收集运输成本高的瓶颈问题,开发了秸秆就地转化制备生物炭技术与装备。该装备包括进料预处理、热解炭化、余气处理等系统,采用自主设计的螺旋管式床热解反应器,利用热解油气燃烧供能,通过螺旋状内外套筒间壁换热,实现装置小型化、轻质化、紧凑化和塑形化,可根据收割机外形,灵便的装载于收割机两侧,在田间收割农作物时就地处理秸秆。秸秆热解产物在高温下分离,生物炭可直接还田,可改良土壤与固碳减排,也可收集提质作为高端用途,实现秸秆就地转化与综合利用。
东南大学 2021-04-11
秸秆就地炭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针对农业废弃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收集运输成本高的瓶颈问题,开发了秸秆就地转化制备生物炭技术与装备。该装备包括进料预处理、热解炭化、余气处理等系统,采用自主设计的螺旋管式床热解反应器,利用热解油气燃烧供能,通过螺旋状内外套筒间壁换热,实现装置小型化、轻质化、紧凑化和塑形化,可根据收割机外形,灵便的装载于收割机两侧,在田间收割农作物时就地处理秸秆。秸秆热解产物在高温下分离,生物炭可直接还田,可改良土壤与固碳减排,也可收集提质作为高端用途,实现秸秆就地转化与综合利用。
东南大学 2021-04-11
秸秆就地炭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针对农业废弃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收集运输成本高的瓶颈问题,开发了秸秆就地转化制备生物炭技术与装备。该装备包括进料预处理、热解炭化、余气处理等系统,采用自主设计的螺旋管式床热解反应器,利用热解油气燃烧供能,通过螺旋状内外套筒间壁换热,实现装置小型化、轻质化、紧凑化和塑形化,可根据收割机外形,灵便的装载于收割机两侧,在田间收割农作物时就地处理秸秆。秸秆热解产物在高温下分离,生物炭可直接还田,可改良土壤与固碳减排,也可收集提质作为高端用途,实现秸秆就地转化与综合利用。
东南大学 2021-04-13
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秸秆直接还田难、综合利用率低、焚烧污染严重,土壤碳库匮缺、耕地质量提升乏力等“老、大、难”问题,沈阳农业大学率先提出了“秸秆炭化还田”新理论,确立了“以生物炭为核心,以炭化技术为基础,以生物炭基肥料和生物炭基土壤改良剂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能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2005年以来,围绕“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组先后突破了生物炭规模化制备与农业应用关键技术,构建了全产业链技术体系,推动了成果高效转化,为秸秆间接还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 研发出“半封闭式亚高温缺氧干馏炭化工艺”和“组合式多联产生物质快速炭化设备”,突破了秸秆“低成本、大批量制炭”的产业技术瓶颈。该工艺设备对原料适应能力强、生物炭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密度低、含水量高、预处理能耗大、炭化效率低等问题。所制备的生物炭含碳量高、孔隙丰富,可广泛用于土壤碳封存、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领域。    2. 开发出生物炭基肥料等系列生物炭基农业投入品,集化肥减量、土壤改良、节本增效等功能于一身,寓土壤改良与土壤利用之中,突破了生物炭规模化田间应用技术瓶颈。综合运用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系统揭示了生物炭固碳、改土、保肥、持效、促生作用规律与机制。在此基础上,遵循养分归还学说和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发明了以生物炭为载体生产专用肥料、土壤改良剂、水稻育苗基质的技术与方法,开发出以生物炭基肥料为代表的系列生物炭基农业投入品,能够在不增加农民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秸秆间接还田,解决了生物炭直接还田成本高、推广难、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打通了生物炭规模化田间应用“最后一公里”,改变了化学类缓控释肥料只减肥、改土作用不明显、只在当季起作用的局面。    3. 开展了大规模试验示范,构建了“分散制炭、集炭异地深加工”产业模式,实现了成果转化。针对集中处置利用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分布广、收储运困难之间的矛盾,构建了“分散制炭、集炭异地深加工”产业模式,将产业链中的运输成本降低约 70%;制定了《生物炭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并首次发布,突破了制约生物炭技术产业化和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截至 2016 年底,项目技术累计推广 1090.2 万余亩,辐射全国 20 余个省(市、自治区)。其中,2014-2016 年,项目技术推广应用 575 万亩,新增销售额 19665.6万元,新增利润 2359.9 万元,节支增收 42890.9 万元。合计新增经济效益 45250.8万元。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低成本秸秆糖生产关键技术
已有样品/n基于两阶段变温连续汽爆预处理工艺,吨秸秆预处理成本低于200元,且抑制物浓度极低。②基于里氏木霉RUTC30的诱变的高纤维素酶活菌种DES-15,滤纸酶活力高,产酶速率快,可以达到250FPA/l*h;以及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桧状青霉H16,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100IU/ml以上;③通过基于多尺度数学模型控制的产纤维素酶菌种先进发酵工艺以及基于底物特异性的酶系复配工艺,酶活达40FPU/mL,吨发酵液成本1000元左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于上述技术,本实验室已经由20多个专利形成对该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活性炭小型炭化炉
产品详细介绍THL-1型小试炭化炉适用于煤炭、木屑、落叶等含碳的物质,在炉内高温的条件下进行干馏,无氧炭化并且炭化率高的理想实验设备。一、技术参数:接线方式:三相四线  单相运转      加热控制部分:电压380V  功率7.5KW   给料部分:电压220V  功率0.2KW    给料运转部分:0.2KW二、测试方法:1、操作人员安装测试后,合格。2、传动部分通电,试运行5分钟,正常后,升温到要求温度,保温10分钟后将准备好的料添加到设备里,炭化料的速度,用水平调节螺丝的高低进行调整,炭化程度取决于温度。3、自动给料的量。自动给料的量的调节方法;调整振动电机的电压从而改变自动给料的振动频率。调整给料系统的倾斜度改变物料的流动速度。4、炭化料在炉内移动的速度,根据要求,适当调节,就可以得到需求的料。三、炭化料全部出炉后,关机温度降至室温后,清理维护保养小试炉。
鹤壁市华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技术服务
技术简介 针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战略与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建立多平台高精度全覆盖的卫星遥感火灾监测技术体系,显著提高卫星遥感火灾监测技术水平,成果应用于山东省春秋季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工程。 创新点及性能指标 (1)研究Himawari-8、MODIS、FY等系列遥感卫星影像,为火点实时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2)突破火点识别与火点提取关键算法,显著提高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精度,为监管部门秸秆焚烧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3)实现卫星实时监测-算法集成-野外核查自动化流程,提高火点监测与监管效率; (4)为秸秆焚烧、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工业热源等监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5-11
秸秆“肥热联产”近零碳供暖技术
本技术对农林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发酵堆肥过程中的潜热与显热均予以回收,大大提高了热回收效率。并开发了适于典型应用场所(温室大棚、禽畜棚舍及农村住宅)的肥热联产热回收装置。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有机固废(如秸秆、动物粪便等)好氧发酵堆肥(Composting)是在微生物作用下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的过程。其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热约为燃烧时热值的1/2~2/3(约相当于0.25-0.35倍同质量标煤),堆内最高温度可达70°C以上。用好氧发酵生物热为建筑、温室大棚及禽畜棚舍等冬季供暖,可视为(近)零碳排放。“肥热联产”是消纳秸秆及动物粪污的一种颇具发展前景的新思路。 本项目对典型的有机固废-秸秆开展了“肥热联产”研究,成果先进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技术对农林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发酵堆肥过程中的潜热与显热均予以回收,大大提高了热回收效率。并开发了适于典型应用场所(温室大棚、禽畜棚舍及农村住宅)的肥热联产热回收装置。 2)本技术实现了静态堆肥,方法简单易行、经济高效。解决了传统堆肥中需要人工或机械“翻堆”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适于典型应用场所的“肥热联产”供暖系统设计方法。秸秆肥热联产的发酵周期、产热率、热回收率、供暖热媒温度等参数都有其独特的规律性。相应供暖系统设计方法异于常规。 4)结合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秸秆肥热联产供暖系统智慧化调控方法,实现热能生产、供给与需求以及肥料生产所需理化条件的动态最优匹配。 5)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应用形式灵活。可分散式利用,如田间地头、温室大鹏、禽畜圈舍、孤立场站、冰雪旅游景区等;也可集中式利用(大型发酵工厂),为供热厂、工业企业补充廉价热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08-15
污泥低温湿热裂解-厌氧-炭化循环利用新技术
成果简介: 本技术针对污泥(城市污泥、工业污泥等)脱水难、有毒物质含量高等特点,采用专利技术破解污泥的絮体结构,使污泥中的胞内水释放,有效的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污泥经湿热热解预处理后,采用专用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进一步转化污泥中可生化降解的物质,提高污泥产甲烷的能力。厌氧后的污泥经调理后板框压滤至含水30%以下,并经过炭化炉制备成活性炭,实现污泥的深度减量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秸秆直燃锅炉
本产品主要应用于秸秆直燃发电厂。生物质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我国,生物质特别是秸秆发电技术得到了广泛重视,目前已有30多个生物质发电项目获核准,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约3000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能力。
东南大学 2021-04-10
1 2 3 4 5 6
  • ...
  • 674 67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