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人才需求:水处理工艺
水处理工艺退火工艺团矿、冶金、材料、自动化
山东国铭球墨铸管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3
多功能煤泥水处理池
本发明属于煤泥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煤泥水处理池。本发明包括圆环状的池体,还包括呈圆环状设置在池体的内部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和池体之间设有将所述环槽分隔为上部为配水区域、下部为导流区域的环状隔板,导流板的内壁围成处理区域;所述隔板上设有贯穿隔板板体的过水孔,本发明中还设置有使过水孔在贯通和封闭两种状态下切换的挡孔板;本发明还包括与所述配水区域相连的脱泥入料单元、与所述处理区域相连的浓缩入料单元以及分别与所述配水区域和处理区域相连的溢流出料单元。本发明不但能够对煤泥水进行脱泥处理,还能够对煤泥水进行浓缩处理,同时本发明结构简单且运行稳定可靠。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仍需以煤为基础能源,直接燃煤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用清洁燃料,煤制油、煤制天然气是解决东部地区雾霾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煤制气装置会产生大量高有机物含量的废水,不能直接生化处理。内蒙新疆等地区,煤资源丰富但环境脆弱,水匮乏。煤制气、焦化、兰炭等煤化工企业的废水治理已成为制约其发展有瓶颈之一。煤化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煤气化或焦化炉后的急冷洗涤及净化等工段,气化及焦化过程产生的焦油、酚、氨等物质大部分进入洗气废水中,含有氨氮、硫化物、(硫)氰化物等无机物及焦油、酚类等有机物。其特点是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目前对煤化工废水进行处理的要求是去除废水中的粉尘、焦油、硫化氢、二氧化碳、氨氮、酚等无机和有机物,经过深度净化,进行达标回用。一般流程为:隔油除尘→脱酸蒸氨脱酚→生化处理→深度处理。首先通过重力沉降,旋流气浮等隔油除尘措施进行初级处理,然后进行物化处理,通过汽提进行脱酸脱氨以及萃取脱酚,再经过生化,通过 RO、蒸发结晶等过程,实现水的深度净化及达标回用,实现零排放。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技术主要从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流程的前三步——隔油除尘、脱酸蒸氨脱酚及生化处理进行工艺设计改进。 (1) 隔油除尘 我们通过重力沉降及离心力场,使与水不相溶的与水密度有差别的游离油及尘与水进行初步分离。为提高处理效率,通过 CFD 模拟计算与实验测试,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开发了平流隔油与旋流气浮结合的隔油除尘工艺与设备。 (2) 脱酸蒸氨脱酚 A、脱酸蒸氨,我们开发了专门适于脱酸蒸氨的板式形式,在提高传质效率的同时,可显著防止结垢堵塞,延长检修周期(一年以上),该塔板形式已成功用于工业实践。 B、萃取除油脱酚,经过脱酸蒸氨后的废水,不能直接进入生化系统,还需要脱除其中的油及酚类。通常仍用萃取的方法。我们经过大量筛选与测试,开发出了性能优良的萃取剂,在核心设备—萃取塔方面,开发了专门用于萃取的专利填料,显著提高了萃取效率,降低了过程能耗。 (3) 生化处理 为提高生化处理效率,我课题组专门筛选和优化了适于酚类染污物的微生物菌群,提高了生化速度,降低了处理成本。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在我们已取得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与优化,以继续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形成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 合作方式及条件:具体面谈
天津大学 2021-04-11
表皮常见病变处理训练模块
XM-BP表皮常见病变处理训练模块   一、功能特点: ■ XM-BP表皮常见病变处理训练模块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仿真度高。 ■ 模块包含三种病变:皮赘、皮肤痣、皮脂溢性角化病。 ■ 可进行皮赘剪除术、皮肤痣切除术、皮脂溢性角化刮除术等基本技术训练。 ■ 可反复进行练习。 ■ 尺寸:13.5×11.3×1.3cm。   二、标准配置: ■ 表皮常见病变处理模块:1个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豪华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反渗透技术是利用压力差为动力的膜分离过滤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水分子可以通过反渗透膜,而源于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反渗透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开来。反渗透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和最节能有效的膜分离技术。它主要利用半渗透膜的渗透原理,通过一定的方式给它施加一种压力,反于自然渗透方向的力,使浓溶液中的水向稀溶液中渗透,这种方式称为反渗透。由反渗透元件组成的装置为反渗透装置。由于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去除率达到97%~98%)。系统具有水质好、耗能低、无污染、工艺简单、操作简单等特点。 反渗透设备适用于食品、饮料、化工、医院、电子等行业的水处理设备,也可作为社区、工业区、油田等的净水屋的核心设备。 产品特点: 1、连续运行,产品水水质稳定 2、无须用酸碱再生 3、不会因再生而停机 4、节省了反冲和清洗用水 5、以高产率产生超纯水(产率可以高达95%) 6、无再生污水,不须污水处理设施 7、无须酸碱储备和酸碱稀释运送设施 8、减小车间建筑面积 9、使用安全可靠,避免工人接触酸碱 10、减低运行及维修成本 11、安装简单、安装费用低廉
青岛中宇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1-09-03
一种低成本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成本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系统,主要包括氮氧化物梯级控制系统、半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和湿式静电深度净化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梯氮氧化物梯级控制系统实现NOX浓度排放小于50mg/Nm3;通过半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实现SO2脱除效率90%以上,SO3脱除效率90%以上,酸性气体脱除效率95%以上,粉尘小于30mg/Nm3;通过湿式静电深度净化系统实现PM小于5mg/Nm3、SO2脱除效率达到50%以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湿式静电深度净化系统中含尘废水用于石灰石消化及半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吸收剂增湿活化,实现系统废水近零排放,最终实现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PM小于5mg/Nm3、SO2小于35mg/Nm3,NOX小于50mg/Nm3,在废水近零排放的条件下主要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要求。
浙江大学 2021-04-11
烟气冷却冷凝再热除湿脱污消白关键技术及其集成
技术成熟度: 烟 气 深 度 冷 却 和 烟 气 再 热 消 白 技 术 获 “ 十 二 五 ” 国 家 重 点 项 目(2011BAK06B04)和“十三五”国家重点项目(2016YFC0801904)支持,该技术已应用到华能、大唐等 297 家电厂的 392 台燃煤机组,并出口海外,获 201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 年开始预研烟气冷凝除湿脱污,2018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876165)。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富氧燃烧锅炉低温烟气制取生物质高热值气化气的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富氧燃烧锅炉烟气制取生物质高热值气化气的系统及方法,其中系统包括循环流化床气化器、旋风分离器;循环流化床气化器具有进料口;循环流化床气化器还设置有进气口,该进气口用于输入气化介质;循环流化床气化器用于在气化介质的作用下将生物质物料气化得到气化气;气化介质采用温度为 120℃~140℃的富氧燃烧锅炉低温烟气;旋风分离器用于分离颗粒获得洁净气化气。本发明将生物质气化系统与富氧燃烧锅炉系统配合使用,采用富氧燃烧锅炉低温烟气作为生物质气化反应的气化介质,既提高了富氧燃烧锅炉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又提高了生物质气化气的品质,使整体热能的利用效率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电厂的整体经济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烟气循环式的垃圾热解气化富氧焚烧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烟气循环式的垃圾热解气化富氧焚烧炉,包括焚烧炉主体、烟气循环送风系统、烟气过滤装置、富氧送风系统、烟气余热换热器、烟气净化装置;其中焚烧炉主体包括一燃室和二燃室,分别用于垃圾热解气化和可燃物质的焚烧;循环的烟气通过烟气循环送风系统注入焚烧炉内,提高炉内湍流度,强化垃圾焚烧,减少未完全燃烧污染物如二噁英前驱体的生成,降低污染物排放。富氧送风系统能提高焚烧温度、减少辅助燃料消耗,烟气过滤装置、烟气净化装置可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烟气余热换热器可以回收烟气余热。本发明能有效解决垃圾热值低、含水量高、空气中含氧量低所带来的焚烧温度低、燃烧效率差、辅助燃料消耗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等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高效纤维素酶联合复合菌剂降解秸秆制肥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
1、成果简介:(500字以内) 基于前期对纤维素降解起关键性作用的过程内切酶Cel48F水解中心关键氨基酸的优化结果,定制具有高效水解活性的纤维素酶,与复合菌剂联合使用,高效降解秸秆同时发酵制肥,突破交通运输秸秆距离的瓶颈,便于在农村蔬菜种植大范围推广及应用。项目提供秸秆降解发酵工艺流程,提供秸秆降解效率,肥料酸含量,pH等标准。 项目可试点推广秸秆制肥技术,应用在大棚蔬菜种植中,提高蔬菜质量及增产。项目建成后,秸秆的循环利用产生的有机质、矿物元素和抗病微生物,能够提供作
吉林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2 33 34
  • ...
  • 347 34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