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人参青楷槭饮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青楷槭是长白山地区常见的乔木品种之一,在《本草纲目》、《本草再新》均被提及,其叶片、树皮及果实等部位,均可作为药材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等多重疗效。此外,青楷槭的叶片亦常被用于泡茶或烹饪汤品,有助于缓解上呼吸道相关症状。人参被誉为“天然的能量补充剂”,在提升体力、缓解疲劳方面有显著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人参能提高体内的ATP(细胞能量来源)水平,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抗疲劳。 青楷槭的抗氧化作用与人参的抗疲劳、增强体能的作用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抵御衰老和疲劳的双重挑战。青楷槭与人参的组合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青楷槭的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内分泌等作用与人参的补气、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特点相结合,能够在提升免疫力、抗衰老、缓解疲劳、调节血糖血脂等多个方面产生协同效应。通过科学的配比和加工,青楷槭与人参合用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功能全面、健康有益的饮品。 1.独特的原料组合与健康功能创新:本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人参与青楷槭这两种具有显著保健功效的天然植物成分进行有机结合。人参以其滋补强身、增强免疫力的传统功效著称,而青楷槭则富含丰富的抗氧化物质、维生素C及矿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衰老、抗疲劳等健康功效。通过选择水醇提取法、冷冻干燥等来确保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创新性地将这两种植物的优势特性融合,开发出一种具有复合健康功能的功能性饮料,填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在多元化营养需求上的空白此外,开发了新型的成分稳定化技术,有效解决了植物成分在饮料中的保存和长期保鲜问题,确保了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与健康功效的长期有效。 2.口感优化与产品差异化创新:在口感方面,本项目通过多次配方调整与风味优化,使得人参和青楷槭的独特植物风味得到平衡,并加入天然水果香料,改善传统中草药饮料的“草本味”,使饮料口感更加顺滑、清新、适合现代消费者的接受口味。这种口感创新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饮用体验,也突破了传统草本饮料的单一风味模式,为市场带来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根据市场研究,健康饮品领域,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等多重功能的饮品。人参作为传统滋补佳品,已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凭借其强身健体、补气养血的功效,广受消费者喜爱。而青楷槭,作为富含多酚类、黄酮类等抗氧化成分的植物,其抗衰老、抗疲劳、降血脂等效果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两者结合的功能性饮料,能够满足市场对天然健康饮品的需求,成为新兴的市场亮点。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学生群体等年轻人开始关注抗疲劳、抗压、促进睡眠的饮品,这为人参青楷槭饮料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机会。 目前,市场上的功能性饮料竞争激烈,主要以一些大型饮料品牌为主导,如红牛、华润怡宝等企业推出的健康功能饮料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一些植物性饮品品牌如植物萃取饮料、草本茶等逐渐获得关注,满足消费者对天然、低糖、无添加的偏好。然而,这些产品多集中在单一功能或传统草本成分上,缺乏多种植物成分的创新结合。因此,人参和青楷槭的结合,作为一种具有多重健康功效的饮品,有望在现有市场中开辟出新的细分市场,填补部分空白。
延边大学 2025-05-19
南水北调工程大型高效泵装置优化水力设计理论与应用
该成果于 2012 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研究成果已在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48座大型泵站得到应用,经第三方机构检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 15 座新建泵站设计扬程工况泵装置效率的平均值达到 77.4%,较采用传统设计理论设计的泵装置效率的整体水平提高了 7 个百分点,彻底改变了 21 世纪初我国大型泵站的泵装置效率在 70%上下徘徊不前的局面。南水北调宝应站现场运行测试表明,泵机组运行稳定,泵装置效率达到 82.8%,创我国泵站建设史上的最高记录。
扬州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改进 SIFT 算子的低空多视角遥感影像匹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改进 SIFT 算子的低空多视角遥感影像匹配方法,首先采用优化的 DoG 算子 对第一影像和第二影像进行特征点检测,然后利用基于局部区域采样模拟的 SIFT 描述子对特征点进行 描述形成特征向量,最后采用 NNDR 策略形成初始匹配特征点,并利用基于极几何约束的 RANSAC 算 法对匹配点进行提纯。本发明能够有效地解决低空遥感影像匹配中存在的多视角以及弱纹理等问题。 
武汉大学 2021-04-13
天津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Python数据分析与应用 - 奥运奖牌数据分析
本思政案例值巴黎奥运会火热举办之际,以奥运会数据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Python的Pandas库进行数据清洗、筛选与聚合分析,并通过Plotly工具实现数据可视化。案例巧妙融合数据分析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通过剖析我国奥运奖牌数据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深切领悟体育强国战略背后蕴含的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同时,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探寻体育精神内核,内化于心、践之于行,涵养积极人生态度与爱国情怀。此外,案例数据可视化呈现国际竞技格局,助学生理解多元包容、拓宽国际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复杂装备可靠性优化设计新理论新方法及应用
本课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XXX为应用对象,紧紧围绕国家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中对复杂装备可靠性优化设计共性技术的迫切需求以及学科发展前沿,从复杂装备的设计阶段出发,针对我国在新型军事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制阶段暴露出的可靠性关键问题,将“全寿命可靠性优化设计”这一新理念和新思想贯穿于复杂装备的设计框架和设计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的复杂装备可靠性优化设计新理论和新方法。课题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在XX的研制过程中,解决了XX余度设计缺陷、XX起降系统关键组件裂纹等若干影响国产XX可靠性与安全的关键问题,建立了国产XX的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4
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建模与服务的系统集成理论、关键 技术与应用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 计划、国防科工委重点课题以及 上海市地方政府重大工程等项目,研究了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遥测技术(R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的地球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建模与服务的系统集成理 论、关键技术与应用,在现代测量数据处理、GPS 精密定轨与定位、高精度遥感影像匹 配与制导、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质量控制等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同济大学 2021-04-11
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
本项目在大型屋盖风致作用机理、风效应分析理论、设计风荷载确定方法和 屋面系统抗风的技术措施、检测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 提出了大跨屋盖非高斯极值风压分析理论和多模态耦合风振效应分析理论 系统构建了非定常、非高斯特性的屋面风荷载模型,提出了屋盖非高斯风压时程的概率密度表达式、多样本风压极值概率分布模型;提出能够计入多模态参 与的耦合效应和结构、风荷载、风向不确定性的基于概率的高效风振计算方法。 系统建立了屋面风荷载和结构风效应的分析理论。(2) 提出了屋面围护结构和大跨承重结构抗风设计方法提出考虑非高斯极值、相关性面积折减、风向效应的围护结构风荷载计算方 法,提出了可考虑多模态风振响应的多目标等效静风荷载分析方法。基于提出的 理论方法和大规模风洞实验,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和风荷载参数下的平面、柱面、 球面、双坡、鞍型、悬挑等典型屋面围护结构全方向极值风压及大跨主体结构的 等效静风设计荷载,给出了可供设计直接使用的计算图表。(3) 提出了改善屋面围护系统抗风承载力的技术措施、评价方法以及检测手段 提出了屋面围护系统的材料选择要求和构造设计原则;研发了改善和提高抗风承载力的金属屋面板板型和抗风揭部品部件,同时很好地满足功能及节能环保 要求;提出围护系统抗风揭的实验室测试方法和现场原位测试方法,及屋面系统 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重庆大学 2021-04-11
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
本项目在大型屋盖风致作用机理、风效应分析理论、设计风荷载确定方法和 屋面系统抗风的技术措施、检测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  提出了大跨屋盖非高斯极值风压分析理论和多模态耦合风振效应分析理论 系统构建了非定常、非高斯特性的屋面风荷载模型,提出了屋盖非高斯风压时程的概率密度表达式、多样本风压极值概率分布模型;提出能够计入多模态参 与的耦合效应和结构、风荷载、风向不确定性的基于概率的高效风振计算方法。 系统建立了屋面风荷载和结构风效应的分析理论。(2)  提出了屋面围护结构和大跨承重结构抗风设计方法 提出考虑非高斯极值、相关性面积折减、风向效应的围护结构风荷载计算方 法,提出了可考虑多模态风振响应的多目标等效静风荷载分析方法。基于提出的 理论方法和大规模风洞实验,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和风荷载参数下的平面、柱面、 球面、双坡、鞍型、悬挑等典型屋面围护结构全方向极值风压及大跨主体结构的 等效静风设计荷载,给出了可供设计直接使用的计算图表。(3)  提出了改善屋面围护系统抗风承载力的技术措施、评价方法以及检测手段 提出了屋面围护系统的材料选择要求和构造设计原则;研发了改善和提高抗风承载力的金属屋面板板型和抗风揭部品部件,同时很好地满足功能及节能环保 要求;提出围护系统抗风揭的实验室测试方法和现场原位测试方法,及屋面系统 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重庆大学 2021-04-11
疲劳断裂可靠性理论研究及在典型结构中的应用
本成果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新农村信息化理论体系、关键技术与平台设备研究及应用
成果简介: 成果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以动态的视角,独创性地提出了新农村信息化理论体系,科学界定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体系框架,明确了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3×3架构和农村信息化“一才三务”推进模式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九机并进”实践策略,为开展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村镇信息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面向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类型信息,从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到发布利用的全过程,形成了多方位、低成本的新农村信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35 2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