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幅无载波牛顿环干涉条纹分析技术
本成果提出了针对单幅无载波牛顿环干涉条纹的分析技术,可对球面元件进行干涉测量,获取球面曲率半径和顶点位置,也可以用于测量介质折射率和光源波长。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成果提出了针对单幅无载波牛顿环干涉条纹的分析技术,可对球面元件进行干涉测量,获取球面曲率半径和顶点位置,也可以用于测量介质折射率和光源波长。相关技术于2013年提出,利用现代信号/数据处理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牛顿环现象的本质,直接可以通过单幅牛顿环条纹图即可提取出被测球面曲率半径、顶点位置(牛顿环环心)。相关技术在国内外均为首创,经过8年的开发和改进,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各开发了一个原理样机,具有很好的精度和很低的耗时的特点。相较其它技术而言,技术手段非常简洁,无需昂贵的光学硬件(移相器、载波调制),具有更高的抗干扰和抗噪声能力,在低分辨成像和局部条纹中仍然可以获得高精度测量结果(其它同类方法失效)。可以推广到任何球面干涉测量领域,测量对象可以是任何球面元器件(眼镜、光纤连接器、天文望远镜等),也可以用于折射率和波长测量领域,是一个应用面很广的基础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7
盐酸多西环素抗肿瘤药物开发
盐酸多西环素可与细胞迁移运动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黏着斑激酶(FAK)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粘附并诱导其失巢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支持性生长、侵袭和血道转移,综合发挥抗肿瘤效应。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癌症是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 800 万人死于癌症。《2012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提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癌症主要是肺癌。男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乳腺癌、胃癌、肝癌等。目前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为 285.91/10 万,平均每天每分钟有 6 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因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非常迫切。 项目组研究发现,盐酸多西环素可与细胞迁移运动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黏着斑激酶(FAK)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粘附并诱导其失巢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支持性生长、侵袭和血道转移,综合发挥抗肿瘤效应。 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 项目组通过体外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侵袭试验,筛选出多西环素对其具有较好抑制生长和抗迁移效果的3种肿瘤类型: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其IC50 均在2.5 μM 以下;体内小鼠荷瘤试验结果显示:多西环素对小鼠B16 黑色素移植瘤、小鼠Lewis 肺癌移植瘤、裸鼠MCF-7乳腺癌移植瘤以及裸鼠H446 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高抑瘤率分别为73%、68%、98%和81%;此外,多西环素可以增加荷瘤小鼠的体重,改善荷瘤小鼠的生存状态,表明多西环素对黑色素瘤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毒性和副作用均较低。多西环素用于抗肿瘤治疗,其用药剂量不超过原说明书中抗菌治疗的用法用量,安全性有保障,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临床应用价值。
南开大学 2022-08-12
高导热抗开裂环氧灌封料
氧灌封料因具有优良的密封性、电绝缘性、耐化学腐蚀性和耐候性,以及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导热性,而广泛用于电子电气设备重要部位或集成组环件的灌封处理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氧灌封料因具有优良的密封性、电绝缘性、耐化学腐蚀性和耐候性,以及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导热性,而广泛用于电子电气设备重要部位或集成组环件的灌封处理,大多数应用场合,灌封料固化后的导热系数是其中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它直接影响到电子电气设备的温升和运行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与设计尺寸等经济技术指标。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7
PZT-82 Φ50×Φ17×5压电陶瓷环
淄博宇海电子陶瓷有限公司 2021-08-30
AMMT-312环氧低表面处理底漆
产品概述:由特种环氧树脂、渗透剂、活性防锈颜料、聚酰胺树脂等制成的双组份防腐底漆。   特    点:  优异的防锈、防腐性能  减轻带锈底材的除锈劳动强度  优异的附着力、耐冲击性能  优异的柔韧性  良好的配套性   用    途:可直接用于有残余锈蚀但必须除去松动浮锈的钢铁表面,用于石油化工装置、采油设施、重型机械、管道外壁等钢结构的带锈涂装。
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3
环甲膜穿刺和切开训练模型
XM-50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模型   XM-50环状软骨气管切开术训练模型主要用于ALS课程中常规气管切开、环甲膜穿刺、环甲膜切开等高级生命支持训练。   一、模型特点: ■ 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训练模型为成人男性,解剖学标记(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环甲膜、气管)位置准确,易触及。 ■ 模型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形象逼真,可反复进行穿刺。 ■ 模型颈部皮肤采用环状结构,为此,当某一部位经多次穿刺、切开不能使用时,可适当地旋转环状颈部皮肤,将其移开,学生又可在新的颈部皮肤部位反复进行训练,提高了模型的使用寿命。 ■ 环状颈部皮肤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环甲膜、气管模块可以更换。 ■ 可供学生进行环甲膜穿刺与切开术训练。   二、模型功能: ■ 模型具有标准的气管解剖位置,用手可触摸气管,进行切口定位。 ■ 模拟病人仰卧位,颈部伸展。 ■ 可以进行传统的经皮气管切开术,包括不同类型的切口:纵向、横向、十字形、U形和倒U形切口。 ■ 可进行环甲膜穿刺和气管切开训练。 ■ 模型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材质,确保真实的操作手感。 ■ 模型允许用户在确定动脉位置时确定正确的切口位置,并可从头部观察颈部的内部操作情况。 ■ 配备模拟气管和颈部皮肤。   三、标准配置: ■ 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模型:1台 ■ 可更换颈部皮肤:1块 ■ 可更换气管模块:3个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数字化车间技术
车间级数字化技术是指制造工艺、数字化、智能控制以及机器人等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类工程应用技术,俗称“制造工艺+互联网”,是以信息的离散化表述、传感、传递、建模处理、存储、执行和集成等信息科学理论及方法为基础的集成技术,向下拓展是建设智能化加工单元,向下拓展是建设智慧型企业。本解决方案主要针对焊接、成形,兼顾机械数控加工的数字化制造车间而设计的整套软、硬件系统。本项目创新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间级数字化产品,其理念是:焊接装备单元智能化、技术与管理网络化、工艺设计专家化、任务下达自动化、生产过程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一种无人机高空焊接和切割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蔓延反应与无人机焊接和切割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自蔓延反应的无人机焊 接和切割方法。整个焊接/切割过程利用自蔓延化学反应放热,完全(或部分)不需要外热源。焊接中通 过快速自动波燃烧的自维持反应得到所需成份和结构的产物。利用无人机搭载自蔓延设备,可快速到达 危险或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通过携带不同种类的自蔓延粉末,可实现不同材质的焊接/切割。将自蔓延 反应焊接/切割与无人机相结合,提
武汉大学 2021-04-14
航空宇航金属焊接蜂窝轻量化制备技术及应用
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国军费稳定增长及加强实战化训练大背景下,航空航天军工产业必将放量增长,军工各产业链迎来了红利期,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行业将迎来需求放量的黄金发展期,金属蜂窝及其制品的应用场合多为航空航天军工等国家战略产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高科技发展的大局,产品属于多属于高精尖特产品,附加值高,在军民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市场处于爆发的前夜。金属蜂窝产品具有最优的结构重量比,具有超轻、高强、隔音、隔热、耐疲劳等优异特性。在航空发动机蜂窝封严、飞机机翼、导弹舵翼、卫星、装甲车辆电磁屏蔽等军用领域拥有重要应用,且在民用领域,如汽车、核电、高铁、建筑、家居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项目成果为金属焊接蜂窝轻量化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本项目核心技术包括蜂窝芯体制备方法与工艺、蜂窝芯体空间曲面自适应加工、飞行器空间曲面蒙皮热成型、复杂空间曲面结构真空钎焊、蜂窝封严自动化装备、电磁屏蔽蒙皮设计和制备、无损检测与可靠性评估等。核心产品包括航空发动机蜂窝封严(市场容量大、稳定增长)、航空飞机机翼等大部件(单品价值大且技术难度极高)、导弹舵翼类(市场容量大且技术难度大)、隔音降噪蜂窝结构、电磁蜂窝屏蔽结构等,以及高铁、核电、汽车、建筑等民用蜂窝产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3-04-19
一种超导磁体出线端的焊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导磁体出线端的焊接方法,用于高温超导 磁体电流引线中的超导磁体出线端和过渡铜编织带之间的焊接。首先 将超导磁体出线端的表面绝缘剥离,将焊锡丝紧密地螺旋缠绕在超导 带材表面,然后装入铜编织带的套管中。固定好位置后,用环氧挡板 将焊接部分与超导磁体隔开,用电烙铁从铜编织带的一端逐渐向后移 动,反复几次,使内部的焊锡完全熔化,起到固定带材与铜编织带的 作用。待焊锡完全冷却后,将铜编织带的另一端与电流引线连接。最 后将铜编织带固定在环氧筒上。本发明操作简单可靠,既能做到有效 保护超导带材,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2 23 24
  • ...
  • 61 6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