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刘龙
主要利用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代谢模型、基因线路、碱基编辑、机器学习等)进行模式工业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细胞工厂的设计创制、过程优化与工程应用研究,高效生产功能食品配料包括母乳低聚糖、乳源蛋白、脂溶性维生素、食用有机酸等,氨基葡萄糖、维生素K2、苹果酸、磷脂酰丝氨酸等产品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合作单位包括山东润德生物、杭州宝晶生物、浙江昂立康生物、山东金城药业、湖北广济药业、南通励成生物等2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 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1) Systems Microbi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Springer)执行主编 (2019.10-) (2) Food Bioengineering (WILEY)副主编 (2021.12-) (3) 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 (WILEY)副主编 (2021.1-) (4)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编委 (2017.6-) (5) Amino Acids编委 (2021.2-) (6)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编委 (2022.1-) (7) Journal of Fungi编委 (2022.3-) (8) Metabolic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编委 (2018.10-) (9)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编委 (2015.8-) (10) Biotechnology Notes编委 (2018.11-) (11)《合成生物学》编委 (2020.3-) (12)江苏省教育厅工学3类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负责人(2018.11-) (13)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19.7-) (14)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11-) (15)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1.10-) (16)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生物发酵美妆原料分会副理事长(2021.12-) (1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刘龙 2023-03-06
茶皂素精制提纯的中试研究
本技术着力于改进一种性能优良的非离子型天然表面活性剂----茶皂素的提取工艺。 茶皂素具有较强的发泡、乳化、分散、湿润作用,且几乎不受水质硬度的影响;此外, 它还具有抗渗、消炎、镇痛、抗癌等生理活性。而我国目前只能生产粗茶皂素,这种茶 皂素中皂 含量较低,且杂质较多,因此使用限制很大。 本成果将前期首创的溶剂抽提法精致粗茶皂素工艺改进,并扩大至工业生产规模(年 产量 1000kg),通过对茶皂素的不完全抽提和抽提条件的控制,保证精致茶皂素有高的 纯度和浅的色泽,该工艺过程合理,条件控制容易,抽提溶剂无毒且可以回收利用,不 产生环境污染,适合工业生产,该工艺属国内首创。所得精致茶皂素泡沫丰富、持久、 去污力强,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适合多种日化用品配方使用。
同济大学 2021-04-13
李宝龙
男,博士,教授, 博导。1965年6月生,江苏苏州人。1982-1989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开始在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工作,并于1998-2001年到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进行磁性材料、荧光材料、气体吸附和气体存储材料以及配位聚合物化学等研究工作。 在著名国际化学专业刊物Chem. Commun., Inorg. Chem., Cryst Growth Des., CrystEmgComm, Eur. J. Inorg. Chem., Polyhedron,Inorg. Chim. Acta., Inorg. Chem. Commun., J. Mol. Struc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研究工作。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No. 21171126, 2012年1月-2015年12月,70万)。
李宝龙 2021-12-31
段晨龙
段晨龙,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从事干法分选与筛分、二次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创新2030”重大先导项目课题、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3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以及其它省部级与行业协会科技一等奖5项。 社会兼职 [1] 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青年编委 [3] 国家能源局煤矿智能化专家组成员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段晨龙 2023-03-24
龙志林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力学”学科负责人、湖南省一流本科“工程力学”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湘潭大学“力学”科研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负责人、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绿色建筑学会理事、湖南省应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湘潭市高新区企业科技特派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学技术奖、多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多省(市)科学技术奖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湖南省科学技术奖会评专家,多种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龙志林 2023-03-15
刘晓龙
姓  名 刘晓龙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65.7 从事专业 食药用菌 工作单位及职   务、职称 吉林农业大学,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食药用菌驯化、模式化、标准化和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擅长食药用菌品种审认定、食药用菌基地建设以及食药用菌病虫害防治。主持国家科技部、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等30多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项。起草国家林业标准、吉林省地方标准等15部。选育黑木耳品种——吉AU1号、AU2号和丰收2号3个,香菇品种——吉农香1号和龙香源1号2个,珊瑚状猴头菇——雪松茸等;主编《珍稀食用菌栽培200问》、《食用菌生产流程图谱—香菇》、《黑木耳地栽和大棚挂袋栽培新技术》、《榆耳代料栽培新技术》等40多部。发表论文10余篇。
刘晓龙 2021-06-23
龙红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科生课程 《炼铁原料》、《专业导论》、《工程设计导论》、《认识实习》 研究生课程 《冶金过程控制》、《科技论文写作》、《烧结球团学》 科研方向 (1)冶金烟气污染物减排; (2)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 (3)智能冶金; (4)低碳炼铁。 学术任职 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分会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冶金反应工程学分会委员,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钢协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委员会;《中国冶金》副主编、《J IRON STEEL RES INT》、《钢铁研究学报》、《冶金自动化》、《金属世界》、《烧结球团》编委,《工程科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南大学学报》青年编委。 入选国家“WR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徽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
龙红明 2023-02-21
龙猫校园
针对校园体育,标准且可快速部署的智能教育系统
江苏凤凰智慧教育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02-01
高洁净油品精制工艺与装置技术
高洁净航空航天油品(航空燃料、航空液压油、航空润滑油)是国防装备技术的需要。一般油品军标技术指标都高于民用标准。国外发达国家军控标准高于我国标准。 本项目研发的航空航天油品精制装置系统,能够将航空燃料、航空液压油、航空润滑油精制提高到美国空军一号专机的技术指标要求,达到极高洁净的航空航天油品质量。油品特殊精制工艺装备技术。也可以将民用油品(液体燃料、液压油、润滑油、植物油等)的提纯与精制,达到极高洁净的油品质量。主要技术如下。1. 航空航天油品改性纤维液膜脱酸、脱硫醇工艺装置技术;2. 航空航天油品高频油水快速分离工艺与装置技术(2005年获发明专利);航空航天油品介电泳精制工艺装置技术(2005年获发明专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天然植物油的精制和分离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我国是天然植物油生产和出口大国,但由于未能将天然植物油进行精制和分离,所以出口的价值不高。本成果是针对不同天然植物油高附加值成分的不同,对其进行精制和分离,提高天然植物油的档次和价值,适用于天然提取植物油的深加工。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采用先进的真空间歇精馏分离技术和装置,对天然植物油进行分离,克服原料的热敏分解和聚合风险,不添加任何有机溶剂,可以得到不同植物油中的高附加值成分,以及可以将植物油中的多个组分进行切割和提纯,所得产品纯度高、颜色浅、香味纯正。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通过天津市科委的技术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我国天然植物油产量居世界前列,但分离和精制技术很落后,产品出口的附加值较低,如果采用本技术将大大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因此,本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植物油加工企业,使用本技术将年增产值 500~800 万元。 应用领域:天然提取植物油深加工、天然香料原料出口。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 具有天然植物油原料,分离主体设备投资 100 万元~200 万元,取决于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分离单元厂房面积 100 平方米。 合作方式及条件:转让技术和加工设备。 
天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 1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