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型微波旋磁-介电复合陶瓷材料
针对当前各类电子信息元器件多功能化、高频化的趋势,特别是微波、毫米波60GHz载波通信的出现,所研发的新型微波旋磁-介电复合陶瓷材料能够在宽频段范围特别是微波频段内同时具有优良电磁性能与介电性能,并满足LTCC技术要求,是一种多功能电路板材料。研发的新型微波旋磁-介电复合陶瓷材料性能将达到先进水平,可以满足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需求,实现基于自主研发的微波磁介复合陶瓷材料及其相关器件的批量生产。项目的实施可以满足我国在运载火箭系统、卫星系统、导弹、神舟飞船、区域电子对抗系统中的微波通讯、功率放大器、发射机等微波集成电路中(MIC)等军事方面对无线通信天线的应用需求,从而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改变我国目前面临的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和社会经济效应。本项目完成后,在微波磁介复合陶瓷材料技术方面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降低我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对外依赖程度,同时将显著改善相关领域缺乏自主创新、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的现状,形成示范性整体性产业化链条,提升产业地位。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金属管状旋流换热器的研制和开发
对于燃料炉而言,炉子热量的来源是燃料燃烧的化学热。而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大量热量,除一部分用于被加热的工件上,其余很大一部分以高温废气的形式排出,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大气污染,另外也浪费了大量热量。因此,国内外都在积极地研究如何将这一部分能量回收的装置换热器。 用换热器回收部分高温废气的热量来预热助燃用的空气或预热燃料本身,从而节约燃料,改善燃烧条件。一般来说,空气的预热温度每提高100℃,可节约燃料5%,产量相应增加2%。因此,研究和开发实用新型的高效换热器对余热回收、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属管状换热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第一代光滑表面、第二代粗糙表面、第三代插入件扰动、第四代喷流扰动和第五代贴壁流扰动阶段。新研制成功的旋流换热器属于第五代新型管状换热器,由于采用了新型的旋流技术,热工性能优越,其综合传热系数可以达到50w/m2℃以上,而在条件相同情况下,光管换热器仅为20w/m2℃左右,带插件换热器为35w/m2℃左右,喷流换热器为45w/m2℃左右。而压力损失却比它们小得多。在实现换热器既要高效,又要低阻方面有重大突破。 该项目可以应用于冶金、机械、石油和化工等行业的燃料加热炉的余热回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
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是第三代汽车空调压缩机,已被列为我国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发展目标。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工作可靠、启动性能好、新旧工质(R12和R134a)兼用等特点。汽车空调装置是汽车关键配件之一,压缩机又是空调系统的心脏部件。通过“八五”规划,我国已形成年产汽车空调压缩机85万台的能力,但至2000年每年仍缺口160万台。在已形成的规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DVP系列高速直联旋片式真空泵
        DVP系列泵是为高转速直联旋片式真空泵,以零件少、高可靠性、静音和极高极限真空度的稳定性为设计定位,通过采用世界先进的整体式泵体结构,强制油泵润滑控制系统,全方位的排气系统,配制特殊气镇阀作用来达到真空泵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可靠性能。 特点: 极高的极限真空度; 具有独特的排气装置; 设计特殊的气镇阀,加速抽除蒸汽而不致污染油质; 完善的内置进气口止回阀系统,在停止工作时保护真空系统和免受油的污染; 恒定的压力油循环供油系统保护; 零部件数量少,便于维修和保养; 极低的噪音。
临海市永昊真空设备有限公司 2021-12-13
五轴五联动数控系统及数控机床
五轴和五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是高效率高精度加工空间曲面类零件,如各类模具、水轮机和汽轮机叶片、三元流离心压气机、船用螺旋浆和推进器及螺旋锥齿轮的关键设备,目前我国不能自行生产,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达上百台之多。中型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价格为每台60-80万美元,大型的约200-600万美元,还要附带许多条件,如不准加工军品,每年要检查生产记录等。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陆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 CO2 干法压裂技术
与其它页岩气开发的压裂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主要具备以下技术优势及创新性:(1) CO2 干法压裂技术开发陆相页岩气实现了低水耗。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统计,2010 年单口页岩气井平均用水量在 0.76×104~2.39×104t(取 决于井深、水平段长度、压裂规模),采用 CO2 干法压裂技术开发国内陆相页岩 气可有效减少对于水的用量,不浪费水资源,不污染地下水。(2) CO2 干法压裂技术开发陆相页岩气对储层伤害小。陆相页岩气储层粘土 矿物含量高,水敏性较强,滑溜水压裂液对储层渗透率伤害严重,CO2 具有良好 的储层保护性能,无残渣,对裂缝壁面和导流床无固相伤害,无水相,消除了水 锁及水敏伤害。(3) CO2 干法压裂技术开发陆相页岩气实现了快返排,国内陆相页岩气储层 压力一般较低,压后返排困难,返排时间长,大量压裂液滞留于井下,CO2 干法 压裂技术压后 CO2 迅速气化,快速排出,返排时间短,返排效率高。(4) 采用 CO2 干法压裂技术开发陆相页岩气藏具有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和减 排的双重意义。页岩气藏中吸附气含量范围较宽,CO2 进入页岩储层中时,可有 效置换 CH4 分子,极大的提高页岩气藏的采收率;同时,CO2 可在页岩储层中永 久性封存,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着积极的意义。(5) 适用于陆相页岩气储层的 CO2 干法压裂液配方的筛选及优化。采用溶解 性及增粘实验筛选 CO2 增粘剂,并对不同工况下的改良的 CO2 干法压裂液的流变 摩阻、滤失特性进行研究,结合储层特征优化干法压裂液配方,最终形成适用于 国内典型陆相页岩气储层的 CO2 干法压裂液配方。(6) 陆相页岩气 CO2 干法压裂工艺设计。在不加砂、加砂两种状况下,针对 国内典型陆相页岩气储层,分析施工过程中裂缝延伸及支撑机理,对 CO2 压裂工 艺的管柱选择、施工排量、砂比等压裂施工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形成适用于国内 典型陆相页岩气藏的干法压裂技术工艺。(4)合作条件(1) 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企业法人,具有良好的信誉基础和积极向上 的事业激情。(2) 有相应的投资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3) 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和市场经验,具备较强的品牌经营意识。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轧机主传动大功率交直交中压变频驱动技术与装备
轧机是生产成品金属材料的关键设备之一,轧机用交直交中压变频驱动系统是涉及到冶金企业核心制造能力的关键装备,在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大功率变流、高性能传动控制、轧机主传动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实现国产化的大功率交直交中压变频轧机驱动装备(5~40MVA,3300V)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技术研究,主要关键核心技术包括:(1)系统集成技术与工程应用推广;(2)大功率变流装置研制;(3)高性能传动控制;(4)驱动系统与工艺控制功能融合等。系统电网侧功率因数保持为 1.0;静态调速误差≤0.01%,动态速降 0.25%s(100%转矩阶跃)。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特种加工数控机床系列产品与配套关键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精密数控机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对特种加工数控机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特种加工数控机床列入高档精密数控机床的重大专项。 特种加工数控机床包括: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电化学加工机床、激光加工机床、电子束加工机床以及离子束加工机床等。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和家电等领域,这些特种加工数控机床是加工精密复杂形状零件和摸具不可缺少的装备。 哈工大特种加工及机电控制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研制成功慢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数控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控系统,包括设置在本地的数控装置以及设置在远程的服务端,其与本地的数控装置网络互连,用于处理非实时性任务,包括 G 代码编程、译码、加工仿真,同时可实现加值功能;其中,所述服务端与数控装置通过安装在所述数控装置上的客户端实现互连,该客户端运行在数控装置系统上,其通过利用虚拟技术在数控装置的人交互设备上对服务器进行虚拟操作,实现在本地数控装置上对服务端的操作控制,进而两者完成协调配合实现数控加工控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针对该系统的控制方法。本发明可实现整个数控系统功能的多样化、弹性化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螺旋锥齿轮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本项目在国家、天津市各项科技计划支持下,重点突破螺旋锥齿轮数控加工模型、机床结构与精度设计、齿轮检测修形三项关键技术,开发了螺旋锥齿轮数控铣齿机、磨齿机、滚动检查机等系列化成套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满足了重型车辆、大型舰船、万米石油钻机等国家重大需求。产品获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并获欧盟CE认证,出口21个国家和地区。本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大推进了我国高端制造装备的技术进步。
天津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716 7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