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一代节能舒适中央空调系统关键技术
"本项目针对目前建筑中央空调系统面临的能效低、舒适度差等突出问题,通过与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研发,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一种覆盖新风处理,供给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的新一代舒适节能中央空调系统,主要有分布式深度除湿新风机组,物联网新风平衡系统和诱导式空调末端等多项先进专利技术,可为大型公共建筑提供高效、节能、环保的中央空调解决方案。项目产品诱导式空调末端已获得德国TUV技术认证,并在新加坡创立高新技术企业Air T&D Pte. Ltd,项目以实现绿色智能建筑、提供健康舒适室内环境为宗旨,主攻商业建筑楼宇中央空调市场。本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研发的关键技术可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央空调节能领域。通过分布式深度除湿新风机组,物联网新风自平衡系统、诱导式空调末端等关键技术,可实现高效新风处理、智能新风供给以及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目前相关技术已应用在新加坡国家研究基地实验室,南洋理工大学教学楼、自习室、会议室等领域,成本回收期5年以内,可实现空调节能20%以上。 "
山东大学 2021-04-10
一种蒸发冷却耦合热回收的溶液除湿空调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发冷却耦合热回收的溶液除湿空调装置,包括机体和处理装置,机体的上部嵌设有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贯通机体的左右侧端,机体的内腔底壁设有电机,电机上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主动轮,机体的左右侧端底部对称设有散热窗,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内腔中部设有隔板,隔板的中部设有转换孔,转换孔内设有分别与回风通道腔和进风通道腔相配合的除湿转轮,隔板把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回风通道腔和进风通道腔,机体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脚;本实用新型利用夏热产生的高温气体,带走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螺帽装卸装置
本发明属于智能装卸领域,其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空调外机的螺 帽装卸装置,其包括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的水平移动调 节组件、可移动的连接于所述水平移动调节组件上的螺帽装卸组件及 固定连接于所述螺帽装卸组件上的视觉识别组件。当所述螺帽装卸组 件到达螺帽安装位置附近,所述视觉识别组件对螺帽安装位置区域拍 摄图像,根据所述图像获得螺帽相对于所述螺帽安装位置的偏移量或 者螺帽的位置信息;所述螺帽装卸组件根据所述偏移量或者位置信息 进行相应移动以调整自身的位置及姿态,进而安装或者拆卸螺帽。本 发明提供的螺帽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溢流式分体空调冷凝水热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溢流式分体空调冷凝水热回收装置,包括冷凝水管、冷凝水溢流盘、冷凝水集水盘和排水管,冷凝水溢流盘卡扣在冷凝器上部,通过冷凝水管与空调室内机相连,接收夏季空调室内机产生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均匀分布或形成三面水幕或形成密集水滴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在冷凝器下部设有冷凝水集水盘,该集水盘收集多余的冷凝水并通过排水管将其统一收集处理。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安装方便,充分利用空调冷凝水辅助冷却冷凝器,有效地回收了冷凝水废热,节能省电,提高空调能效比,有一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一种保持状态多样性的空调负荷集群控制策略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持状态多样性的空调负荷集群控制策略,包括:对用户空调参数进行收集,构建状态队列模型;判断是否进行需求响应;确定需求响应时间段并提取需求响应结束时刻基线状态下空调集群的负荷多样性指标;结合负荷多样性指标制定响应策略并实施,将空调设定温度调至新范围;判断是否进行空调设定温度调回;确定设定温度调回时间段,提取调回时间段结束时刻基线状态下的多样性指标,结合指标制定调回策略并下达,空调设定温度调至初始范围。该控制策略在挖掘其调控潜力的同时考虑了空调集群的负荷多样性,保障了用户的舒适度,弥补了
东南大学 2021-04-14
中国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这为将来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于11月30日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 分布式传感是一种可用于同时执行远程空间多个节点上精密测量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该项技术可用于桥梁、飞机等大型结构的应力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的有效监测。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技术也迈进了量子化时代。量子网络作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组成,在执行各类远程多节点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对多个空间分布的参量进行测量时,分布式量子传感能够实现超越经典统计极限的测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传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并制备能够实现对多个参量最优的测量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研究表明,对于某类分布式的最大纠缠态,理论上能够达到最优测量精度,即海森堡极限。 研究团队设计了最优的测量方案,基于多光子量子纠缠,通过操纵六光子干涉仪,实验演示了多个独立的相移及其平均值测量。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分布式纠缠态进行测量,其精度可以超越经典传感器的理论极限。基于光子纠缠和相干性组合的方案,研究团队进一步实验演示了多个空间相移的线性组合测量(参数数量总个数达到21个),与仅利用粒子纠缠的方案对比,该组合式方案不仅能够增加可测量参数数量,还能提高测量精度。 该项工作成功实现了多参量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原理性实验验证,评估了不同纠缠结构情况下的测量精度,验证了纠缠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增强效果,扩展了资源利用率和可测量的参量数量,朝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自然·光子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工作”(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01
中国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成果/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这为将来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于11月30日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 分布式传感是一种可用于同时执行远程空间多个节点上精密测量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该项技术可用于桥梁、飞机等大型结构的应力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的有效监测。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技术也迈进了量子化时代。量子网络作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组成,在执行各类远程多节点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对多个空间分布的参量进行测量时,分布式量子传感能够实现超越经典统计极限的测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传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并制备能够实现对多个参量最优的测量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研究表明,对于某类分布式的最大纠缠态,理论上能够达到最优测量精度,即海森堡极限。 研究团队设计了最优的测量方案,基于多光子量子纠缠,通过操纵六光子干涉仪,实验演示了多个独立的相移及其平均值测量。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分布式纠缠态进行测量,其精度可以超越经典传感器的理论极限。基于光子纠缠和相干性组合的方案,研究团队进一步实验演示了多个空间相移的线性组合测量(参数数量总个数达到21个),与仅利用粒子纠缠的方案对比,该组合式方案不仅能够增加可测量参数数量,还能提高测量精度。 该项工作成功实现了多参量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原理性实验验证,评估了不同纠缠结构情况下的测量精度,验证了纠缠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增强效果,扩展了资源利用率和可测量的参量数量,朝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自然·光子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工作”(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1
一种采用凸轮传动的小行程精密模切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用凸轮传动的小行程精密模切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四顶角处分别穿插一拉杆,拉杆上端连接模架上板,拉杆下端连接模架下板,模架上板设有模切刀,模架下板设有凸轮传动机构,凸轮传动机构连接直线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凸轮传动机构包括凸轮支架,凸轮支架的两侧分别连接一凸轮,两凸轮销轴分别穿过销轴座后连接一轴承内圈,两轴承外圈分别与一凸轮的轮廓面形成配合,凸轮支架连接直线驱动机构的输出轴;直线驱动机构工作,驱使凸轮支架带动凸轮做水平往复直线运动,进而带动模架下板、拉杆和模架上板做垂直往复运动,模切刀完成模切工作。本发明结构紧凑,模切位移和切力可精密调整,易于精确控制模切深度。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面向大尺寸零件的组合式精密测量技术
面向工程中的大尺寸零件高精度测量(如飞机、风电叶片、汽车、发动机的反求测量、大型装备制造、装配中精度检测等),以远距离全局测量设备(Leica AT901-LR 激光跟踪仪、iGPS)建立全局坐标控制与约束,再辅以近距离终端测量设备(FARO P12 测量臂、激光三维扫描仪)构建组合式测量系统,实现大范围、不同类型被测点(如盲点、密集点云、形貌特征等)的高精度测量。组合式测量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大尺寸零件整体尺寸大与局部空间复杂、测量特征多样之间的矛盾,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效率高及适应性好的特点。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高分子材料多功能密炼-流变-精密制样机
小试阶段/n项目背景:高分子材料科学是材料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之一。但在配方设备和性能测试手段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大多数企业和研究机构目前仍然采用几十年前就开发出来的常规设备。其主要缺点是耗料量大(一个配方实验需要5-50公斤新材料),性价比不高,塑化程度难以控制;操作工序多(需要几台仪器设备工作),制样质量差,材料容易氧化,劳动强度大;模具投资高(每副标准模具5000-10000元),对加工性能中主要的和常用的流变数据由于投资比较大而无法测试(一般新配方材料只有很少的量,比如仅仅50克)。主要用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2 23 24
  • ...
  • 29 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