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类胡萝卜营养素的纳米载体技术
针对食品中的脂溶性营养素(天然色素、维生素等)普遍存在的溶解度低, 对光、热敏感,易氧化、分解以及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本实验室通过纳米级包 埋载体技术,在显著改善功能因子水溶性的同时,提高其储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以 β-胡萝卜素为例的纳米乳液产品,储藏期间粒径保持在 100 nm 左右, 同时水包油的剂型显著改善了该色素在水相产品中的应用,并显著提高了营养素 的体内生物利用率。本技术加工手段温和,过程中无污染,非常适用于食品功能 因子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江南大学 2021-04-11
无醇啤酒生产技术及成套设备
目前国内已有啤酒厂引进国外成套设备,通过蒸馏法生产无醇啤酒,但由于高温造成风味物质的损失,产品有较明显的蒸煮味,设备投资费用也高。反渗透法制备无醇啤酒时,啤酒中的水和酒精在高压下穿过半透膜,而风味物质等大分子物质则被截留。设备投资只有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易被啤酒厂接受。脱醇在 4℃左右进行,能保留啤酒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产品达到GB4927-2008《啤酒》中对无醇啤酒的要求,酒精度小于 ***%(V/V),原麦汁浓度大于 ***°P,风味物质保留 90%以上,口味纯正,爽口,酒体协调,柔和,无异香,异味。
江南大学 2021-04-13
功能性糖(醇)的色谱分离纯化技术
功能性糖(醇)(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醇、阿拉伯糖、甜菊糖等)是一类具有低热值、防龋齿、调节血糖和预防便秘等功效的营养性甜味剂。传统功能性糖(醇)生产工艺存在:1)结晶收率偏低<50%;2)母液中糖组分未得到有效利用;3)分离纯化工艺多采用等电点沉淀、离交等方法,工艺复杂、提取率低,大量使用酸碱,产生三废、严重污染环境。江苏省工业色谱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各种糖(醇)特种色谱固定相、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及装备,可实现功能性糖(醇)的清洁化、自动化的工业生产,同时可分离提取多种组分,三废污染零排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在国内外多家企业及科研单位推广应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纳米包覆颜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技术
传统方法制备的颜料分散体存在颗粒大、粒度分布宽和稳定性差等问题,造成了纺织品着色颜色不鲜艳、牢度差和手感不佳等弊病。基于此,本项目利用可聚合分散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以颜料为核、乳胶粒为壳的纳米包覆颜料。通过调控颜料表层乳胶粒的结构和厚度,实现了纳米包覆颜料应用性能的可控性;通过将分散剂以共价键方式键接到了乳胶粒表面,降低了极端条件下分散剂在纳米包覆颜料表面的脱吸附行为,提升了纳米包覆颜料的稳定性;通过颜料表层乳胶粒的成膜行为,有效降低了染色染浴、印花花糊或者墨水配方中粘合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实现了在不影响织物手感的前提下提升着色织物的干、湿摩擦牢度的目标。 关键技术 本项目利用可聚合分散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以颜料为核、乳胶粒为壳的纳米包覆颜料。通过调控颜料表层乳胶粒的结构和厚度,实现了纳米包覆颜料应用性能的可控性;通过将分散剂以共价键方式键接到了乳胶粒表面,降低了极端条件下分散剂在纳米包覆颜料表面的脱吸附行为,提升了纳米包覆颜料水相分散体中放置稳定性、热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通过改变细乳液聚合中的单体结构,调控颜料表面理化性能。所制备的纳米包覆颜料粒径小于 300nm,PDI<0.2,在特定溶剂中的热稳定性>93%,离心稳定性>85%,放置稳定性>10 天不分层和沉降。 知识产权 [1].一种微表面自由基聚合超细包覆有机颜料的制备方法.ZL201010204005.8. [2].一种水性自分散纳米有机颜料粉体的制备方法[P]. ZL201110421388.9 [3].一种采用原位聚合制备超细有机颜料/聚合物复合粉体的方法ZL200810244323.X. [4].一种纳米氧化物复合颜料的制备方法 ZL201410441742.8, [5].一种纳米颜料对海藻纤维着色的方法. ZL201310495052.6,  项目成熟度 小批量生产阶段。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已成功在恒天潍坊海龙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州世名科技有限公司得到推广,能够每年为合作企业带来新增利润千万元。
江南大学 2021-04-13
低醇黄酒生产技术及成套设备
将黄酒通过高压泵打入反渗透装置,控制透过液流出以及其他合适的工艺条件,经过循环反渗透操作,即得低度黄酒产品。采用该法生产低度黄酒,不要改变黄酒的正常生产工艺,操作简单,产品酒精度可达到 8%~9%,与原酒相比,酒精度可降低 40%~50%。所制得的低度黄酒能够保留原黄酒的各种风味物质 85%以上,酒体丰满,口感淡爽,低度黄酒的理化指标和稳定性都符合要求,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江南大学 2021-04-11
废纸及生物质纤维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1 成果简介 生物质材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和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利用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开发环境友好和可循环利用的生物基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纸包装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制备的材料用以替代木材和黏土等材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题利用废纸、黏合剂和生物质纤维原料(各类农作物秸秆粉末等)采用挤出法加工一种一定截面形状的型材,可进行多种后期加工,可制成包装构件、包装型材和轻质墙体材料等,生产工艺先进,技术方案新颖,生产效率高。 2 关键技术 项目成果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 (1)基于挤出工艺的原材料配方研究。通过配方和工艺参数研究,解决了一般生物质材料难以挤出加工的瓶颈,实现了连续挤出加工。形成配方方案一套; (2)基于废纸和生物质材料的型材制备技术方案研究。开发完成主要技术装备方案,设计了实验室条件下的成型模具一套,可较好实现材料制备。相关设备方案经细化和放大即可实现工业化生产; (3)为满足挤出制品后期加工的要求,开发了一种复配表面施胶剂,可用于制品的表面处理以及覆面材料的粘合,以利于加工制造外观美观、综合性能优越的型材成品。形成专利配方一套。 3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获得发明专利 3 项: ZL 201410097780.6,环保生物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 2012105235432,植物纤维发泡包装板材及其加工工艺和模具; ZL 201310583602.x,复配表面施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4 项目成熟度 该项目已完成实验室成果,成熟度 85%。 5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该项目期望以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方式进行进一步转化,预期投资额 500-700 万元(不含厂房)。其项目成果、技术方案在国内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方面属领先地位。项目产品属材料制备基础技术;可用于不同生物质原料的连续式挤出加工处理,后续跟进各种最终加工工艺以制备不同生物质基型材。预期应用领域包括包装辅材、建材、家具。
江南大学 2021-04-11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及新产品
本项目运用免疫学方法和原理,结合最新的纳米科学技术,研制和开发食品 安全检测新技术和新产品。目前已成功开发针对拟除虫菊酯类、三聚氰胺、黄曲 霉毒素、赭曲霉毒素、莱克多巴胺、双酚 A、邻苯二甲酸酯类、重金属铅、重金 属镉、罗丹明 B、赤藓红、碱性橙、磺胺类、牛奶过敏原、花生过敏原、金黄色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O.157 等多种抗原抗体、ELISA 免疫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快 速检测试纸条、免疫亲和柱以及基于碳纳米管材料的新型超灵敏检测传感器。
江南大学 2021-04-11
功能性米线加工及保鲜关键技术
"米线又称米粉、米面条或米粉丝,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米制品消费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主食的消费需求更加趋向于追求方便、营养和健康,同时适用于糖尿病人、肾病患者以及肥胖人群食用的功能性(中低 GI、低蛋白、高纤维等)米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针对传统米线行业原料标准缺乏、加工技术落后(粉碎不均一、糊化不充分、老化难控制)、产品品质低(断条率、糊汤率高,质量不稳定等)、保质期短、系列产品匮乏等突出问题,通过原料标准化、精准配米、回生调控、栅栏保鲜等关键技术突破,成功开发了品质优良、方便营养的速食米线、适用于糖尿病人、肾病患者以及肥胖人群食用的系列功能性(中低 GI、低蛋白、高纤维等)米线产品。该项目对于推进我国米线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产品创新性: (1) 基于米线原料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精准配米技术,实现米线原料的标准化。 (2)革新了传统米线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开发的半干法柔性粉碎-回流增压自熟-回生精准调控技术,显著提升了米线产品的品质; (3开发了物理-化学栅栏保鲜关键技术可有效抑制鲜湿米粉的微生物增殖、水分流失,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货架期在 6 个月内以上,成本低,绿色安全。 (4) 通过植源性活性成分适度调控内源性消化酶,控制淀粉的消化速率,结合功能性多糖,调控葡萄糖释放速率,使得米线可以在肠道内缓慢消化,保证血糖平稳,避免血糖骤升,适合糖尿病及控制体重人群食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高品质椰果现代化生产技术
椰果是以椰浆或椰子水为原料经发酵制成的细菌纤维素凝胶产品,具有良好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健康食品制造中。本项目在梳理椰浆发酵椰果工业化生产的关键瓶颈技术基础上,从菌种选育、发酵过程控制、发酵条件优化及关键装备开发、质量标准建设四方面展开研究,着力构建椰浆发酵椰果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并建设国际上首条椰浆发酵椰果现代化生产示范线。 
江南大学 2021-04-13
流体食品阵列感应电场低温绿色杀菌技术
流体食品阵列感应电场低温绿色杀菌技术,针对指标菌(大肠杆菌,沙 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指标酶(辣根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果胶酶) 的杀灭温度为 60-65 ℃,处理时间<15 s,技术含标准化的开发流程。该新技术 可替代传统巴氏杀菌(~68℃, ~30 min)和超高温瞬时杀菌(~135℃,~8 s)的装备产品,实验室版处理量是 60-100 mL/min,应用客户包括高校、科研单位、 企业研发部;工业版处理量是 100-2000 L/h,客户包括酱油、食醋、黄酒、啤 酒、乳制品、蛋液、果汁等液态食品生产企业,中药/天然产物生产企业(中药 提取物和浸膏的杀菌)。 
江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74 375 376
  • ...
  • 691 69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