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二氧化硅晶体结构模型
宁波浪力仪器有限公司(余姚市朗海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固氮催化剂
元素是构成生物的最主要元素之一。尽管大气中氮气的含量高达78[%],但是氮气的活化十分困难。目前工业上广泛采用Haber�Bosch法将氮气还原成氨气,然而这一过程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因此能耗高。据统计,每年用于合成氨的能耗超过全球年能耗的1[%]。光/电催化固氮是合成氨的一种新途径,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氮气的还原,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核心问题就是寻找和设计高效、稳定、低廉的催化剂。目前,高效的固氮催化剂主要是基于过渡金属(TM)化合物,而关于非金属催化剂的报道很少。这是由于过渡金属中空的d轨道和占据d电子的共存,既能够容纳氮气分子中N原子的孤电子对,又能够提供电子到氮气分子的反键轨道,从而活化N≡N三键、增强N‒TM键。通过分析硼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王金兰教授团队发现sp3杂化的硼原子与过渡金属类似,也同时具有空轨道和占据轨道,因此有望用于氮气的活化与还原。通过结构、性能等多方面的分析,他们最终选择g-C3N4作为衬底来负载sp3­杂化的硼原子,设计了首个不含金属的单原子催化剂,B/g-C3N4。理论计算表明,B/g-C3N4可以在极低的起始电位(0.20 V)下,通过酶促机理有效地将氮气还原为氨气。此外,硼的修饰可以显著增强g-C3N4的可见光吸收,因此有望实现太阳能驱动的固氮反应。此外,该催化剂也具有很大的合成前景以及极高的稳定性。
东南大学 2021-04-11
尾气催化剂
 我公司拥有3800多平方米产品技术开发中心和汽车铝散热器试验中心,产品试验中心是省内设施最完善的散热器试验基地, 能进行各种规格散热器的震动、压力脉冲、静压、清洁度、盐雾、传热性能、冷热循环等试验。产品从技术设计开发、 质量保证、产品检测方面充分满足了国内外客户技术要求和质量检测要求。
山东宇洋汽车尾气净化装置有限公司 2021-08-27
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
该催化剂属专利技术,适用于在20~25℃条件下处理含酚废水和焦化废水。 含酚废水是一种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而又普遍存在的工业废水,酚类化合物,可使蛋白质凝固,对人类、水产生物及农作物都有极大危害。钢铁工业、煤气化工业中的炼焦工艺是以煤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将煤加热到960~1000℃,得到焦碳和一些化工产品,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难以生物降解的芳香族有机化合物、杂环及多环化合物,且酚含量较高,处理比较困难,这些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随废水排放,将对水体产生严重污染。寻找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法一直是含酚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含酚废水处理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生化法、Feton试剂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等。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2(2005,4)79~81)生化法对焦化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水的酚、氰含量基本达标,但生化处理后的废水色度仍然很高,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其COD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不改变主体生化法工艺的情况下,还需要对生化系统的外排水进行深度处理。Fenton试剂是Fe2+和H2O2的组合(Chem. Soc.65(1894)899~9lo),在酸性(2.5~4.0)条件下Fe2+能有效地催化H2O2产生OH—,OH— 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它可将有机污染物在短时间内氧化降解。由于Fe2+是溶解在溶液中的,Fe2+难与反应介质分离回收,易流失和引起二次污染。催化湿式氧化法是八十年代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高浓度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U S 4699720,1987)。它是在反应釜中,在催化剂作用下,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用氧气或空气直接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CO2、H2O等无害物,以达到净化的目的。至今有多种过渡金属氧化物被认为对湿式氧化有催化活性,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杜鸿章、房廉清等人在(水处理技术23(1997,2)83-87)提到的贵金属系列催化剂的活性高、寿命长,是催化湿式氧化法较有效的催化剂,但由于该方法所用的催化剂价格昂贵,污水处理所用的设备成本高,使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技术内容: 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价格低廉,可回收的,在20~25℃条件下处理含酚污水简便易行的催化剂。 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其组分和含量为: 氧化铁重量百分比含量为1.0~10.0%,活性炭重量百分比含量为90.0~99.0%。 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 取含酚废水或焦化废水100mL放入250mL锥型瓶中,加入制备好的氧化铁重量百分比含量为1.0%的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1.5g,调节溶液pH=5.0,于20-25℃搅拌20~30min,过滤,滤液即为处理过的含酚废水。用氧化铁重量百分比含量为2.0%或5.0%的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处理含酚废水,具有与氧化铁重量百分比含量为1.0%的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同样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可回收,在20~25℃条件下处理含酚污水简便易行。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的制备是以三氯化铁(FeCl3)和活性炭为原料,将铁氧化物载到活性炭上,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便、价格低廉、稳定性好、易于回收、催化活性高。用该催化剂处理含酚废水,可在pH=5.0的弱酸性条件下,在20~25℃的室温条件下直接进行,不需要加热,大大地节约了能源,活性炭载氧化铁催化剂可直接处理污水,不需要加H2O2或通O2,易于操作,反应条件温和,处理成本低廉,COD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50mg/L),COD去除率高,可达到94%以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和稀土强化复合镀层的方法
近年来,具有许多特定功能的涂层和镀层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与强化处理等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制取涂层和镀层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以利用化学或电化学方法沉积为基础的复合镀层在工程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复合镀层是指在镀液中加入一种或数种不溶性固体颗粒,使固体颗粒与金属离子共沉积而获得各种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镀层。早期添加的固体微粒尺寸多为微米级,复合镀层中颗粒粒度大多在1~5 范围,有些达8~10 ,而工业应用的复合镀层厚度一般为几十 左右,在这有限的厚度内只能复合几层固体颗粒,所以镀层的粒子复合量难以提高,其性能不能满足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纳米材料的出现为传统复合镀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纳米颗粒具有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性质,可以使复合镀层的性能更加优异。将纳米技术引入传统的复合镀而形成的纳米复合镀新技术不仅可以使产品质量产生质的飞跃,减少镀层孔隙尺寸、隔离腐蚀介质、阻止点蚀坑的长大、促进镀层的钝化过程,因而复合镀层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能更好。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使得表面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力更高;纳米镀层的组成颗粒极小,使得涂层表面更加均匀,有利于传热。另外,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材料表面可进行多层膜的涂覆,实现表面的复合化。SiO 2颗粒硬度高、耐磨性好、抗腐蚀能力强,同时在高温下仍具有高强、高韧、稳定性好等特点,而且纳米SiO 2颗粒价格低廉。在镀液中添加纳米SiO 2颗粒后,可以改善镀层的硬度、耐磨性以及耐蚀性能。目前,国内外复合镀层的制备方法均采用将纳米颗粒直接添加到镀液中进行施镀,缺点是纳米颗粒易团聚,必须不停地进行机械搅拌,且效果较差。本成果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将含有纳米颗粒的溶胶直接加入到镀液中,纳米颗粒悬浮在溶液中,不需要搅拌,并且镀液中颗粒分散性好,不易团聚,得到的复合镀层中颗粒分布均匀,镀层性能良好,可应用于换热器、泵、轴、空冷等耐蚀或者耐磨的场合。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球状微米二氧化锡负载微米、纳米银颗粒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旨在提供一种球状微米二氧化锡负载微米、纳米银颗粒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质量NaOH溶液加入SnCl4·5H2O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产物离心分离,并以去离子水和乙醇洗涤,烘干,即得到球状微米二氧化锡;将球状微米二氧化锡加入至AgNO3水溶液中,以银材质的阴极和阳极插入至混合物中进行电镀;电镀时,倾斜电镀容器并使其沿中心轴旋转,让混合物保持搅动状态;混合物抽滤弃滤液,抽滤产物烘干,即得到最终产物。本发明采用电镀技术提高球状微米二氧化锡的功能性质并且扩大其应用范围;该复合材料中,微米、纳米银颗粒均匀地负载于球状微米二氧化锡上,银颗粒的粒径可控,分散度高,能够节约材料,可应用于电接触材料领域。
浙江大学 2021-04-13
膜吸收去除二氧化碳技术
目前国内发电厂主要是燃煤发电,煤炭的燃烧使发电厂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占工业CO2 总排放量的30%左右,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燃煤电厂中二氧化碳的处理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燃煤电厂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燃煤电厂尾气脱CO2 理论上有吸收分离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膜基吸收法和低温蒸馏法等。国际能源署在上世纪90 年代对上述几种脱CO2 法的调查研究表明,对烟道气脱CO2 较有前途的是“膜基气体吸收法”。膜吸收技术是膜技术与气体吸收技术相结合的膜过程,通常使用疏水微孔中空纤维膜将气体与吸收液隔开。用于分隔气液两相的疏水微孔膜的可用材料广泛,可以为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丙烯等。利用膜吸收技术捕集CO2 与传统的吸收塔相比,膜吸收可以对气、液两相流速宽范围独立控制,而且气液接触面大,能耗低,避免了液泛、雾沫夹带、沟流、鼓泡等现象发生。另外,膜吸收技术更有利于燃煤电厂尾气中CO2 的回收后再次利用,利用膜吸收技术回收的CO2 纯度高,可达到95%以上,可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本技术以疏水中空纤维膜为气液两相间分隔界面,其较强的疏水性能可以防止液相的泄漏,另外所用膜材料能耐受强酸强碱的长期腐蚀,给膜吸收设备提供了更长的使用寿命。而所采用的中空纤维膜组件还具有气液接触面积大、设备体积小等优点。以MEA、MDEA 等醇胺溶液为吸收剂,膜解吸过程相对简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设备投资低、分离效率高、使用周期长等优点,是具有广大前景并值得推广的技术。 技术指标:所用吸收剂:MEA、DEA 等醇胺类吸收剂;处理前CO2 含量≤10%;处理后CO2 含量≤0.3%;去除能力:99%;吸收剂回用方式:加热解吸循环;吸收剂热解吸温度:60~80℃;装置使用寿命1~2 年。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燃煤发电厂尾气中CO2 的回收处理、烟道气处理及相关领域。市场分析膜吸收法捕集CO2 技术能耗低,占地面积小,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优势;另外,吸收CO2的吸收剂可经过加热等方法进行循环利用,捕集的CO2 浓度较高,市场前景相当广阔。效益分析:本技术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成本低,与传统技术相比能耗大大降低,而且回收的CO2纯度较高,经过净化之后可再次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高纯度二氧化氯制备先进技术
二氧化氯因其高效、安全、不易产生氯代有机物等“三致”物质的优点而替代液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污水处理、医疗卫生、食品加工等领域,被誉为第四代消毒剂,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A1级广谱、安全和高效消毒剂。 本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先进的复合还原催化技术、双釜串联及梯级反应强化技术、反应耦合分离技术、发生器结构独特设计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攻克了二氧化氯制备技术难题,开发了一种高纯度二氧化氯绿色制备集成新技术,提高了二氧化氯的品质与发生器的安全性,填补了国内空白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技术
成果完成人瞄准1000MW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sCO2)发电系统,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本成果从系统和部件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被推荐为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科技成果,并在2021年1月27日科技日报上做了报导。具体成果如下: 1、sCO2锅炉模块化设计:sCO2循环流量是水蒸气机组的6-8倍,导致S-CO2锅炉严重堵塞,发现机组效率惩罚效应。首次提出1/8分流减阻原理,在保持吸热量及循环流量不变条件下,将压降降低为传统设计的1/8,由此提出模块化锅炉设计,将锅炉压降减小到与水蒸气锅炉相当或更低水平,彻底解决大压降难题。 2、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针对sCO2循环适合中高温热源,单个sCO2循环无法吸收烟气全温区热量,提出顶低复合循环,实现热量全温区吸收。提出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及设备共享,完全消除顶底循环效率差并简化系统。1000MWe级燃煤sCO2发电效率达到~50%,比水蒸气机组高3-4个百分点。 3、锅侧和炉侧综合调温方法:针对sCO2进入锅炉温度较高,抬高受热面温度,提出锅侧和炉侧综合调温方法,发明“冷热匹配、层级降温”原理,提出“上大下小+双炉膛+烟气再循环”的创新型锅炉设计。建成压力达26MPa的超高参数sCO2传热系统,提出超临界传热类沸腾理论,结合实验数据,给出了锅炉管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判据。诞生第一台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锅炉原理样机。 本成果阐明了能量复叠利用原理,是能量梯级利用的继承和发展,消除了复合循环中顶循环和低循环的效率差,最大限度挖掘了sCO2燃煤发电系统的效率优势。并首次阐明超临界流体分子尺度下的非均匀物质结构,颠覆了人类对超临界流体物质结构的认知,首次将亚临界压力下的多相流体理论体系引入到超临界传热中,初步实现了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能量传递与转换理论的统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6
二氧化碳在炼钢流程的应用
针对钢铁工业 CO 2 排放量大的问题以及少(无)烟尘、深度脱磷、脱氮、控氧的绿色洁净炼钢的发展方向,2004 年研发团队提出将 CO 2 作为资源循环应用于炼钢过程,同时利用 CO 2 的高温特性解决现有冶金工艺存在的问题。 经过根据十余年的研究发现,CO 2 是弱氧化性气体,在炼钢温度下与碳、硅、锰等元素可发生氧化反应,并伴随吸热或微放热效应,具有以下冶金功能: (1)利用 CO 2 参与炼钢反应的吸热效应,可将 2700-3000℃的顶吹氧气射流高温火点区降低至铁的沸点(2750℃)以下,减少了铁的蒸发量; (2)转炉炼钢前期硅、锰等元素的氧化使熔池迅速升温,难以满足低温高效脱磷的热力学条件,可通过喷吹 CO 2 控制熔池升温速率,延长低温脱磷时间,解决了长期困扰炼钢的脱磷不稳定、深脱磷难等问题; (3)与纯氧喷吹相比,CO 2 与钢中各元素反应均生成 CO,能够强化熔池搅拌,改善渣钢反应动力学条件,减少终点钢液过氧化,生产低氮/低磷/低氧钢种; (4)利用炼钢底吹 CO 2 的冷却效应,发明了 CO 2 控制“蘑菇头”生长与消除的动态平衡方法,可有效延长炼钢底吹元件寿命。在充分掌握 CO 2 高温弱氧化、强搅拌及冷却效应等冶金反应特性的基础上,研发团队提出在炼钢生产中采用 CO 2 代替部分顶吹 O 2 、底吹 CO 2 代替全部 N 2 /Ar进行 CO 2 -O 2 混合喷吹炼钢的工艺流程(见附件 1 工艺路线图),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钢喷吹 CO 2 降尘、高效脱磷、脱氮/控氧及长寿底吹等系列技术,并完成了工业示范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313 31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