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用于可见光响应的磁性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可见光响应的磁性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1:将磁性粉体和二氧化钛溶胶凝胶混合并搅拌形成表面吸附有溶胶凝胶的磁性前驱体;S12:将磁性前驱体从混合溶液中分离,干燥并煅烧后得到负载有二氧化钛的磁性粉体;S13:将负载有二氧化钛的磁性粉体和硝酸银溶液混合并搅拌形成表面吸附有 Ag<sup>+</sup>的二氧化钛磁性粉体;S14:将表面吸附有Ag<sup>+</sup>的二氧化钛磁性粉体分离干燥后与含卤素离子溶液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页岩气储层超临界二氧化碳复合压裂关键技术及应用
面向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需求,提出了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开发页岩气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成功指导了我国首次陆相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实现了页岩气高效开发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一体化的突破。
武汉大学 2021-04-14
《自然·通讯》报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团队研制出国际最高功率优值13.2 GW/cm2氧化镓二极管并首次在氧化镓中实现空穴超注入效应
近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团队张进成教授、周弘教授等在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功率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空穴超注入p-NiO/n-Ga2O3半导体异质结二极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08-30
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发电系统与发电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发电系统与发电方法,锅炉包括炉膛、分离器、尾部烟道和位于分离器回料段中的外置式换热器,炉膛内设有冷却壁和中温过热器,外置式换热器内设有高温再热器和分别与冷却壁和中温过热器连通的低温过热器,尾部烟道内设有低温再热器、高温过热器、上级省煤器、下级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其中,高温过热器与中温过热器连通,低温再热器与高温再热器连通;锅炉的工质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本发明锅炉能有效控制冷却壁壁温,保证锅炉安全可靠运行且热效率高;发电机组趋于小型化,具有更快的负荷响应速度,深度调峰适应性强,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提高能源利用率,保障能源安全。
东南大学 2021-04-11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及其驱动的发电系统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内蒸汽作为吸热做功的工质,工质吸热过程包括一次分流和一次再热。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锅炉工质受热面包括设置在炉膛内的二氧化碳冷壁屏式加热器和高温再热器;分离器出口处至炉膛在回料器段并行布置以灰作为热源的外置上级省煤器;尾部烟道内沿烟气流动方向受热面包括低温再热器和下级省煤器。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驱动发电的发电系统。本发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强化了再热器高温段的烟气传热,同时也缓解了尾部烟道热量需求压力,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排烟温度,增大锅炉效率。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呼吸内镜下测量肺内呼气末二氧化碳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呼吸内镜下测量肺内呼气末二氧化碳的装置,由三通管和测量导管组成,其中三通管的A端口为二氧化碳模块螺旋接口、B端口为侧口用于连接注射器、C端口固接金属管,测量导管的尾端套在金属管外,测量导管的头端设至至少2个侧孔E。测量导管选用软质空心管。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通过软质或硬质支气管镜测量肺内各部位呼气末二氧化碳的需求,操作简单易行,不仅可以帮助进一步深入了解呼气末二氧化碳在呼吸生理及病理生理中的作用,更可用于监测支气管镜下介入诊疗患者呼吸频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早期发现呼吸抑制及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提高患者安全。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回转式固定床的二氧化碳高温循环脱除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回转式固定床的二氧化碳高温循环脱除方法,填充钙基吸收剂的固定床转子旋转至高温烟气侧通道,烟气中CO2被钙基吸收剂填料脱除并形成CaCO3,脱除CO2后烟气排出,CaO则通过碳酸化反应转化为CaCO3;固定床转子继续携带已转化为CaCO3的填料旋转至燃料气侧通道,燃料气与纯氧通入该区域发生燃烧并放出热量为CaCO3分解供热,释放出高浓度CO2,随后CO2由该反应区排出并被封存或作他用,CaCO3分解再生为CaO;内部填料再生后的固定床转子重新旋转至烟气侧捕获分离烟气中CO2,利用转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出二氧化碳电还原高效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教授课题组和俞书宏院士团队,设计了系列具有“富集”效应的纳米催化剂,结合流动电解池的合理设计,成功实现了二氧化碳到目标产物的高选择性转化。相关工作在线发表于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化学会志》。二氧化碳转化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时还可以得到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在现有的各种二氧化碳转化技术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技术具有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够实现人为闭合碳循环等优点,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法。当前,通过更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合成,实现二氧化碳电还原技术走向工业化应用成为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人员使用简单的微波热合成,通过反应参数调节,成功制备了3种具有不同尖端曲率半径的硫化镉纳米结构。模拟表明这种半导体材料尖端曲率半径减小会引起尖端附近的电场强度增大,从而增强钾离子在电极附近的富集。流动电解池测试表明,这种催化剂性能大大优于其他过渡金属硫属化物电催化剂。除了利用纳米多针尖的“近邻效应”实现对目标离子的富集外,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利用纳米空腔的“限域效应”来富集反应中间体,实现二氧化碳到多碳燃料的高效率转化。以上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中催化剂纳米结构设计对催化性能的重要影响,纳米尺度“富集效应”可有效增强关键中间体的吸附,从而推动反应高效率运行。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为今后相关电催化剂的设计和高附加值碳基燃料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ge.201912348https://doi.org/10.1021/jacs.0c0169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1
一种球形二氧化硅基核壳结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形二氧化硅基核壳结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 MgCl2 水溶液和 SiO2微米球分别用表面活性剂进行改性,然后将改性后的 SiO2 分散液与 MgCl2 水溶液混合搅拌,同时滴加一定量的浓氨水,水浴条件下搅拌一定时间后停止,抽滤、洗涤、烘干最后于马弗炉中煅烧即可得到球 形二氧化硅基核壳结构吸附剂。其比表面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室温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王凌飞、吴文彬教授课题组与西北大学物理学院的司良教授合作,在钙钛矿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的磁输运性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10-1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3 124 125
  • ...
  • 141 1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